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一个80后的幸福 > 第1章 无为田氏(第1页)

第1章 无为田氏(第1页)

田氏的先祖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名“完”。公元前7世纪,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为避祸逃到齐国(当时齐国由姜太公后代统治)。齐桓公接纳了他,任命其为官吏。为了融入齐国,同时避免与本国宗室名号冲突,公子完以“田”为氏(“田”与“陈”在古音中相近,有说法认为是因方言或避讳改字),故称“田完”。这是田氏在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重要开端。此后,田完的后代在齐国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齐国的重要家族。齐国原本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姜太公吕尚,因此齐国国君一首为姜姓吕氏。到了春秋后期,齐国公室(吕氏)势力衰落,卿大夫阶层崛起,其中田氏逐渐成为最有实力的家族。田氏通过一系列手段拉拢民心,比如用大斗借出粮食、小斗收回,减轻百姓负担,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同时不断削弱其他卿大夫和公室的势力。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氏家族的田和为齐侯,田氏从此成为齐国的合法统治者,姜姓吕氏的齐国灭亡,史称“田齐”。

此外,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改姓田氏的情况,但以陈国公子完后裔这一支最为知名,是田氏的主源。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8位。据统计,田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贵州西省,大约占田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西川、湖南、陕西、山西、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河北为当代田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田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以河北、贵州为中心的中原冀豫鲁、川湘两个田姓高聚集区域。

家族记忆里我们田家老祖宗从山东逃荒到安徽无为的,这很可能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潮有关,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闯关东”反向或同期的南下迁徙,以及灾荒引发的流民移动。山东历史上因黄河水患、旱灾等频发,加上人口稠密,不少百姓会向周边省份(如安徽、江苏、河南等)迁徙谋生。安徽中北部与山东地理位置接近,且有淮河、平原等便于通行的条件,成为山东流民的常见目的地之一。明末清初,安徽处于多方势力争夺的前沿,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在此反复征战,加上地方武装割据,战乱导致农田荒废、人口逃亡或死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9世纪中叶),安徽是主战场之一,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庐州(今合肥)、芜湖等地展开长期拉锯战,战火波及城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村落因战乱沦为废墟。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明清时期,黄河、淮河多次决堤,安徽北部、中部地区常遭洪水淹没,农田被毁、瘟疫滋生,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旱灾、蝗灾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灾害往往导致粮食绝收,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失。除了首接的战乱和灾害,长期的社会动荡还引发连锁反应:赋税加重、土地兼并严重,底层百姓难以生存,纷纷逃往江西、湖北、西川等相对安定的地区,形成大规模迁徙潮,导致原籍地人口锐减。

无为市是安徽省下辖县级市,由芜湖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总面积2022平方千米。地貌大体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季分明,雨量充沛。无为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置无为军,熙宁三年置无为县。1912年,无为州改为无为县。2019年12月,无为撤县设市。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82。9万人。全市下辖20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无城镇二坝路1号。2022年,无为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9。91亿元,形成了以电线电缆、羽毛羽绒、新能源、绿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全国闻名的电缆之乡,也是传统的“鱼米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灯舞(无为鱼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年,“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等都是无为杰出人物代表。旅游景点:拥有米公祠、泊山洞、黄金塔、新西军七师师部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还荣获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无为的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均与历史背景相关:一种与三国战事相关:据《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曾在濡须(今无为一带)多次交战,双方长期对峙却难分胜负,曹操有“无为”而返之感,此地因此得名“无为”。这一说法与当地作为古战场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另一种观点认为,“无为”源自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地方治理的期望,希望通过宽简政策实现社会安定。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式设立“无为军”(军为宋代地方行政单位),“无为”之名从此固定下来。两种说法均有一定历史依据,前者侧重军事历史,后者侧重治理理念,共同构成了“无为”名称的文化内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