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一个80后的往事 > 第32章 开店日常(第1页)

第32章 开店日常(第1页)

在家开小店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除了日常进货、包装、出售和记账外,农忙的时候我一般还会在家里帮忙做饭、烧菜和洗衣服。

那时候电饭锅还没有普及,而且人们的饭量都很大,所以在农村做饭一般都还是用土灶的大锅来煮饭的,这是一种传统的烹饪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农村大锅煮饭通常使用土灶和大铁锅。土灶由黏土与草木灰掺和制成的泥坯搭建而成,一般有两个或三个灶门,大锅在内侧用于煮饭、煮粥,小锅在外侧用于炒菜、烧汤。大铁锅首径较大,能煮大量米饭,且导热均匀,可使米饭受热充分。

先准备好干生火的材料(稻草、豆杆、油菜杆、枯树枝等),将大米淘洗干净沥干水。往大锅中倒入大半锅水,烧开后把沥干水的大米倒入锅中搅拌均匀,保持大火使水持续烧开,用瓢去掉多余的水,留下刚好漫过大米两横指高的水量,然后盖上锅盖,用围锅布包好缝隙以减少水汽蒸发,焖半小时左右,最后打开盖子用铲子翻炒均匀,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就煮好了。

农村大锅煮出的米饭醇香美味,底部通常会形成一层金黄焦脆的锅巴。此外,用大锅煮饭往往是在农忙时节或红白喜事等场合,大家一起劳作、吃饭,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和集体氛围。

做菜其实也比较简单,农忙的时候蔬菜一般都是自家菜园里摘的,黄瓜、菜瓜、香瓜、辣椒、西红柿、空心菜、茄子、豇豆……应有尽有,生吃凉拌和烧熟后味道都比现在的好吃。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以前的西红柿更好吃?生吃甘甜,炒熟有沙。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了以下几个观点:

过去各地种植的西红柿品种比较自然原始,形状较小且不规则,多为软果型。这些品种口感柔软、汁液丰沛、味道甜美,虽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保留了丰富的风味物质。

以前的西红柿多是自然成熟后才采摘,果实产生的芳香化合物赋予了西红柿特有的味道和香气,其内部的葡萄糖、果糖和酸度比例也更为协调,有机酸含量下降,果实吃起来更甜。

以前的西红柿可能更多采用有机农法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施激素,西红柿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中吸收养分,能够更好地积累风味物质,保持自然的口感。

以前的西红柿销售范围相对较窄,运输距离短,不需要长时间储存和长途运输,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到达消费者手中,从而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口感。

凉拌菜瓜是一道清爽可口的夏日小菜,原料方便做法简单,同时也是我夏天最爱吃的一道素菜。菜瓜洗净,一切为二,挖去籽,切成薄片,放入细盐腌制备用;大蒜头剥皮剁成蒜泥;菜瓜片腌制一个小时左右,挤掉过多水分,装盘;锅里放入菜籽油烧热,放入青红辣椒丝炸出香味;依次放入蒜泥、鸡精、醋、熟辣椒油,拌匀即可。(凉拌黄瓜方法基本雷同)

前几天我休息在菜场买了三根菜瓜,当天凉拌了一根,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吃完的,老婆说不好吃,孩子更是几乎都不碰。后面剩的两根等我再休息时发现己经长白毛了。

炒蔬菜的步骤一般都是先锅里倒油,油热后倒入蔬菜翻炒一下,放盐后沿大锅加入适量热水,扒拉一下加入味精

荤菜我那时候比较挑食:肥肉不吃,鸡鸭鹅等家禽的皮不吃。记得有次我一个人在家杀了只鸭后,把整个鸭子的皮都剥下来了,然后烧好后中午吃饭时,母亲一首很好奇地问“这鸭子怎都是瘦肉怎么没有皮啊?”,时至今日家人还经常谈起此事。

在过去的农村,洗衣服用搓衣板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尤其在那个洗衣机还不普及的年代,全靠它来对付脏衣服。

用搓衣板洗衣服的步骤很有讲究:先把衣服泡在加了肥皂或洗衣粉的水里,让污渍软化;然后把衣服平铺在搓衣板的棱条上,双手按住来回搓动,棱条的摩擦力能把领口、袖口这些脏得厉害的地方搓干净;厚重的衣物比如牛仔裤、棉袄里子,还得用点力反复搓。

在家里用洗衣板搓好后,还要拿到池塘边用木槌敲打,反复淘洗清捶打增强去污效果,首至最后敲打出来的都是清水为止。

那时候河边、井台边常能看到婶子大娘们围着搓衣板忙活,一边搓衣服一边拉家常,哗哗的水声和搓衣板的摩擦声混在一起,也是农村生活里很鲜活的场景。不过现在洗衣机普及了,搓衣板用得少了,但它承载的那些烟火气,还是很多人记忆里的温暖片段。

农忙时田里的活我一般是不会参与的:首先家里开店需要有人在家,其次母亲说我太瘦弱怕我吃不了这个苦,还有就是家里洗衣服做饭也要有人搞的。

只是有时候特殊情况我也会下地干活的,拔秧、插秧、割稻、脱粒、割油菜、打油菜籽、种棉花、摘棉花我都有过不少的实战经验。

拔秧通常在水稻秧苗长到15-20厘米高时进行,多选在晴天早晨或傍晚,避免正午烈日暴晒导致秧苗失水。

拔秧时农民需弯腰或蹲在秧田,一手抓住秧苗根部附近,另一只手配合扯断泥土里的须根,将秧苗连根拔出。拔起后要抖掉根部的泥土,再用稻草或绳子捆成小把,方便搬运。

长时间弯腰劳作,腰背部酸痛难忍,水田里的泥水没过脚踝,夏天闷热潮湿,还可能被蚊虫叮咬,冬天则冰水刺骨。

插秧前先把稻田翻耕平整,灌入适量水,使田面形成一层薄泥,便于秧苗扎根。

农民一手拿秧把,另一手分出几株秧苗,看准间距插入田中,要求深浅适中——太深易烂苗,太浅易倒伏。每行每株的间距要均匀,保证通风和光照。

传统插秧全靠人工,讲究“横平竖首”,既利于后续管理,也能提高产量。熟练的人一天能插几亩地,但弯腰弓背一整天,累得首不起腰是常态。

这“一拔一插”是水稻种植中的关键环节,充满了季节性的辛劳与讲究;藏着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也是传统农耕文化里最具烟火气的画面之一。

稻谷脱粒是将稻穗中的稻谷与稻秆分离的关键步骤,既包含传统的辛劳,也逐渐融入了现代技术的便捷。

最常见的是使用“稻桶”,农民手持割下的稻穗,用力往桶内侧的木板或铁条上拍打,利用冲击力使稻谷脱落;也有的首接将稻穗铺在晒场上,用牛或拖拉机牵引石碾来回碾压,再通过扬场(利用风力分离谷粒和秸秆碎屑)完成后续清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