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童年里,没有“安全头盔”“护膝护肘”的概念,更没有家长寸步不离的看护。孩子们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胡同里的追逐、田野间的攀爬、河岸边的嬉水,都是“放养模式”下最鲜活的注脚。那时的玩耍没有“安全须知”的束缚,却有着自然形成的生存智慧;没有标准化的游乐设施,却拥有整个世界作为游乐场。那些带着伤疤的膝盖、沾满泥土的衣裤、被树枝划破的手掌,都是自由玩耍的勋章,记录着一代人在探索中成长的轨迹。
街巷里的探险队:无080后的童年,没有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却有着充满烟火气与自然野趣的玩耍时光。不同地域因环境、民俗差异,玩法既有共性也有特色,以下按“全国通用款”和“地域特色款”分类整理,唤起集体回忆:
一、全国通用:刻在7080后DNA里的经典游戏
这些游戏不分南北,是几代人共有的童年符号,道具简单却乐趣无穷:
滚铁环
用一根顶端带弯钩的铁棍推动铁环(多为废旧自行车轮圈),在胡同、操场、田埂上奔跑,比谁滚得远、不摔跤。铁环滚动的“哐当”声,是童年最清脆的背景音。
跳房子(跳格子)
用粉笔或石子在地上画方格(数字1-10),单脚或双脚交替跳过格子,中途不能踩线或压线。规则简单却考验平衡,课间十分钟能玩得满头大汗。
丢手绢
一群人围坐成圈,一人持手绢绕圈跑,悄悄丢在某人背后,被丢者需追上丢手绢的人,否则就要表演节目。歌声(“丢手绢,丢手绢,轻轻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和笑声是标配。
弹珠(打玻璃球)
口袋里装一把花花绿绿的玻璃珠,在地上挖小坑(“老家”),用手指弹珠撞击对方的珠子,进坑或打中就能赢走。男孩们常为此“赌”掉好几颗心爱的“花色珠”。
跳皮筋
女孩们的最爱:两根皮筋套在两人脚上,其他人边跳边念口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从脚踝升到头顶,难度递增。皮筋常由废旧自行车内胎剪开制成。
踢毽子
毽子多为自制:用铜钱做底,缝上鸡毛或塑料绳。单脚踢、双脚交替踢、“拐踢”(脚内侧勾踢),比谁踢得多。高手能踢到上百个,围观者一片喝彩。
打陀螺(抽冰猴)
陀螺多为木制,用鞭子(布条或麻绳)抽打使其旋转,转速越快越不容易倒。北方冬天会在冰面上玩,称为“抽冰猴”,陀螺在冰上滑行时更带劲。
抓石子(拾子儿)
用5-7颗小石子(或杏核、沙包),抛起一颗,趁落地前抓起地上的石子,再接住空中的那颗。考验手眼协调,女孩们能玩出几十种花样。
老鹰捉小鸡
一人当“老鹰”,一人当“鸡妈妈”,其他人拉着前一人的衣角当“小鸡”。“鸡妈妈”张开双臂阻拦,“老鹰”左冲右突抓“小鸡”,常因跑得太急摔成一团。
藏猫猫(捉迷藏)
分“找人的”和“藏的”,划定范围后,“找人的”蒙眼数数,其他人躲起来。巷子深处、柴房、树后、草垛都是绝佳藏身地,被找到时的尖叫能传遍整条街。
二、地域特色:南北东西的“专属快乐”
因气候、地形、物产不同,各地衍生出独特玩法,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