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回到罗马做主人pdf > 第24章 帝国改制(第1页)

第24章 帝国改制(第1页)

“嗯,你按照你的想法去推进吧”,父皇安德洛尼卡三世做出了最后的指示,就休息了。

王凡离开了皇宫,回到了普莱西亚的碉楼。和耶律明,赵卫,亚历山德罗斯等20名卫队成员开了一次会。就是探讨帝国后期的改革,王凡面对越来越大的国家,开始力不从心。因为西方的历史上没有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所以当土地,人口超过上限后,就容易自己解体,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欧罗巴普遍采用贵族,骑士等逐级分封的模式。历史上的分封制在欧洲可以实行了1000多年而仍然具有活力。相反的在东方。早在秦汉时代就废止了。可见东方文明整整领先欧洲2000年。所以不能单纯的以科技的高低来代表文明的优劣。科技可以超越,文明却是底蕴。

王凡明白,虽然自己知道些后面的世界形势。但是大都是东方的明朝的。但在欧罗巴,在亚细亚地区。王凡自己也是不懂。不懂装懂最可怕,所以就必须由当时的人提出符合当时人的政策,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王凡如果喊什么“男女平权,自由平等”那才是阻碍时代发展。目前罗马官僚体系,大都还是想着实行贵族分封。因为是真的好用,西欧国家都这样用。但是耶律明这样的契丹人在结合元朝的政治制度,分析了欧罗巴脆弱的政治环境,主要的是也询问了王凡对于制度的安排和喜好后。提出了结合辽宋金元的制度结合怪。就是结合了大宋的二府三司制,契丹的南北面官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大元的行省制。

简单的解释就是:罗马的中枢权力,分为中书省的行政权和枢密院的军事权。各设正官副官若干,协助皇帝处理国事。

中书省下面有三司,分别是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就是商业贸易,手工业,矿藏等管理。户部司就是农业,人口,水利的管理机构。度支司就是管理天下赋税的管理机构。

枢密院下面有猛安谋克司(不久后改成保甲司),水师司,参谋司。保甲司;全国仍然拆分成30个‘军区’。一军分十里,一里分十保,一保分十甲。一甲有十户,每甲抽战兵一,杂兵一。杂兵负责每甲的治安。战兵则要在禁卫军队服役3-5年。退伍后,任保长或者甲长等。这样禁卫军团就有3万精锐之师。同时地方也有了3万人的治安部队负责治安。禁卫军的职能就简单了,训练和战斗。因为在收复亚细亚之战中,罗马军队一共就出动了1。5万人,却打败了号称“拥兵10万余”的奥斯曼。所以在耶律明等人看来,在欧罗巴这样的贫瘠的地区,各个国家的实力可能只有大夏,大理这样的东方二流国家的水平,过分的推砌军队规模。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和王凡想要建立一个小而精的国防力量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战兵的兵额定在3万这个数。

水师司,负责全国编练3支水师舰队。从渔民挑选善战者为兵。服役5-10年。退伍后同样安排任保长或甲长等。

参谋司,负责军械的研制,后勤的补给,伤员的救治,作战计划的制订等。平时参谋司也做皇帝陛下的内阁顾问团,后面几年,王凡就把参谋司和内阁拆分了,这是后话。

东西面官制就是,帝国西部实行《传统习惯法》,使用罗马原有的管理体系。帝国东部实行《简约法》。等东西部发展持平后,差异自然就消除了,到时候就统一实行新法。把那些什么贵族会议,宗教会议这些没有用的统统扫除干净。对于‘执政官’‘元老院’‘保民官’倒是可以保留,做为虚职。‘公民大会’这个办法很好,以后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

行省制,就是说罗马地方上,除了“军区”这种军事单位外,还大致拆分为了10个行省单位。行省长官由地方贵族推举。行省长官之下又分为农衙,工衙,赋衙,兵衙西衙。分别对接中枢的户部,盐铁,度支。等于是被双重领导。兵衙负责协管辖区的保长,甲长并且对接相应的三个‘军区’长官。地方行省同时按照军户,民户,匠户,巫医等,将百姓登记造册,保证人口和技术的管理。总的来说行省制度就是照顾了欧罗巴的贵族势力的残余,做的妥协,但是也促进了帝国地方的发展。

虽然王凡有说过要效仿大宋开科取士。但是李玉夫却偷偷和王凡小声说,“如果在罗马开科取士,那么罗马现在只能开圣经科,取东正教士”。

目前的罗马没有东方的自然学,社会学,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傲骨,只有浓浓的神学。取不了什么士的。所以只能把官员的选拔,放在军队的退役官兵上,在部队对有天分的军官加强教育,最后到地方发光发热。而且战场上的功劳也容易分辨。不像开科取士,主官的好恶就可能误人一生。这时王凡突然想起了《范进中举》。就是主考官可怜范进,结果范进就逆天改命了。相对的,一定也有很多人和主考官的观念相左,那不好意思了,你只能名落孙山了。

“哈哈”王凡尴尬的笑了笑。改革的步子慢一点,总能实现汉化的。目前这套改革很全面了。

会议的最后,耶律明还说要组建工匠学院。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对了,也要建立宗教司,以牧首的名义。加大对宗教的扶持。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取而代之。宗教权力越大,则国家财政就越紧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