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要是反对,就是违抗母命,没办法,只能由着吕后折腾,真是个愚孝的主儿。
很快就到了大婚的日子,鲁元公主和丈夫张敖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那叫一个热闹。
吕后呢,特意把婚礼安排在未央宫举行,为啥不在长乐宫呢?
一是想让惠帝搬出去住,这样她就能在长乐宫自由自在地和审食其约会;
二是想让外孙女盯着惠帝,免得他再听信什么流言蜚语,这算盘打得可太精了。
当时外面的人都没看出吕后的心思,就算有人觉得甥舅结婚不合常理,可这是皇家私事,大家也不敢多嘴,省得惹祸上身,都乖乖地准备厚礼送到张府,给新皇后添妆。
婚礼当天,众人先去张府道贺,等新皇后上了凤辇,又簇拥着她进宫,帮忙操持婚礼。
皇家婚礼规矩多、仪式繁琐,就不一一细说了。
婚礼结束,惠帝和新皇后成了亲。
新皇后年纪小,虽然不太符合惠帝的心意,但抱着软软乎乎的,倒也有几分可爱。
惠帝也懒得计较,就这么凑合着过了。
紧接着又举行了冠礼,朝廷上下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庆祝,惠帝还大赦天下,让各郡国推举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的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还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禁令。
比如秦朝时严禁百姓私藏书籍,违者灭族,现在也允许百姓收藏了,一些失传的书籍才得以流传下来,这也算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保护吧。
不过惠帝搬到未央宫之后,离长乐宫好几里地,每隔三五天就要去拜见吕后,来回一趟太麻烦。
吕后表面上不说啥,心里却暗自高兴,巴不得他一个月都别来。
可惠帝是个孝顺孩子,坚持定期去看望老妈,而且他也猜到了吕后的心思,所以去得更勤了。
但两宫之间隔着不少街道,皇帝出行要清道,太影响老百姓了。
于是惠帝下令,在武库南面修建一条复道,两边砌上围墙,这样就能首接来往,也不会打扰到百姓。
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叔孙通跑过来进谏:“陛下,您修的这条复道,正好挡住了高祖皇帝衣冠出游的必经之路,这不是对祖宗大不敬吗?”
惠帝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我咋把这事儿忘了,赶紧停工!”
叔孙通又说:“皇上做事不能出尔反尔,现在工程都开始了,大家都知道,停工的话影响不好。”
惠帝着急地问:“那咋办?”
叔孙通说:“依我看,不如在渭北再建一座原庙,把高祖的衣冠移到那儿去巡游,这样就不用每月都经过这里了。
而且多建宗庙,也是彰显孝道,别人也说不出啥。”
惠帝一听,转忧为喜,马上让有关部门去建原庙。
这原庙,说白了就是再建一座庙。
以前高祖的陵墓在渭北,陵园里专门有一间屋子存放他的衣冠法物,每个月都要把衣冠请出来,放在法驾上,由专人护送,到高庙巡游一圈,这就是所谓的“游衣冠”。
因为高庙在长安城里,衣冠巡游的路线正好和惠帝修的复道重合,所以叔孙通才会提这个建议。
不过他这主意,说白了就是迎合惠帝,没啥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
等原庙建好,复道也完工了,惠帝就能经常去长乐宫看望吕后,吕后也没办法阻止,只能听之任之,不过自己行事也更加小心,生怕再被惠帝抓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