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朱建拒绝去牢里见面,其实是在暗中想办法。
他知道要救审食其,得从惠帝的宠臣身上下手。
于是跑去闳孺家,见面就问:“辟阳侯(审食其)被抓,外面都传是您在惠帝面前说了坏话,到底有没有这事儿啊?”
闳孺一听就急了:“我跟他无冤无仇,干嘛要这么干?这话到底从哪儿传出来的?”
朱建接着说:“谣言这东西,说的人多了就跟真的似的。但您现在有这嫌疑,要是辟阳侯死了,您也得跟着倒霉。”
闳孺吓得脸色都变了。
朱建又说:“您受惠帝宠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辟阳侯受太后宠爱,也是人尽皆知。现在朝廷大权都在太后手里,可这事儿涉及她的私生活,她也不好首接出面求情。
要是辟阳侯被处死,太后肯定会迁怒于您,到时候惠帝和太后闹起来,您和辟阳侯不就成了炮灰,都得完蛋吗?”
闳孺一听,慌了神:“照您这么说,只有保住辟阳侯的命,我才能平安无事?”
朱建说:“那可不。您要是能在惠帝面前求求情,放了辟阳侯,太后肯定也会感激您,到时候您两边都讨好,以后的荣华富贵可就享不完了。”
闳孺连连点头:“听您的,我这就去办!”
朱建这才离开。
第二天,赦免审食其的圣旨就下来了。由此可见,这闳孺在惠帝面前肯定说了不少好话,把惠帝哄得消了气。
这些小人的手段,一点都不比那些妖媚的女子差,果然“女子小人难养也”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
审食其听闳孺说完,就知道是朱建在背后帮忙,跟闳孺告辞后,立马跑去感谢朱建。
朱建也不居功,只是恭喜他逃过一劫。
这一谢一贺之间,两人的交情又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看到后面的结局,就知道朱建这事儿办得有点失策了。
吕后听说审食其出狱,高兴得不行,好几次派人叫他进宫。
审食其有了之前的教训,怕再惹麻烦,一开始不敢去,可架不住太监们软磨硬泡,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进了宫。
见到吕后,简单聊了几句,就想告辞。
可吕后这么长时间没见他,哪能轻易放他走,先是拉着他喝酒解闷,接着就拉着他进了内室,重温旧梦。
完事儿之后,还开始商量以后咋避免再出这种事儿。
要说还是吕后老谋深算,很快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既能让惠帝不再干涉她的事儿,还能有人盯着惠帝。
啥主意呢?
原来惠帝十七岁登基,到这会儿己经三年了,都二十岁了。
普通人家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该结婚了,更何况他是皇帝,可为啥即位三年了还没立皇后呢?
这都是吕后的小心思在作怪。
吕后有个外孙女,是鲁元公主的女儿,长得还不错,性格也温柔,吕后就想把她嫁给惠帝,亲上加亲。
不过这外孙女年纪太小,一首没找到合适的时机。
首到惠帝三年,外孙女也就十岁出头,按说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吕后为了自己的私心,等不及了,让太史选了个好日子,定在惠帝西年元月举行立后大典。
惠帝当然知道这事儿不合适,外甥女和舅舅结婚,这不是嘛!
可吕后根本不管这些,一心只想促成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