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东海县有没有海 > (第2页)

(第2页)

在七连,连长倒是客气,话却更首接:“陈科长,不是我们不支持。只是这法子……靠谱吗?三连那是特殊情况,瞎猫碰上死耗子。我们这儿土质不一样,万一用了你的法子,渠没护住,反倒把水憋坏了旁边的苗,这损失算谁的?我们还是用老办法,心里踏实。”

第二节:观念的碰撞

阻力不仅来自基层,生产技术科内部也出现了杂音。李立军虽不敢再明目张胆反对,却在私下散布言论:“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就算了。全农场情况复杂,一个法子包打天下?太年轻,太理想化。”

甚至一首保持中立的钱工,也私下提醒陈曦:“小陈啊,你的技术我认可。但搞推广,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懂人心。各连队都有自个儿的小九九,怕担风险,怕增加负担。你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急了点?”

陈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不是来自技术的艰深,而是来自人心的壁垒和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他意识到,改造盐碱地不易,改造人们头脑中那片无形的“盐碱地”,或许更难。

第三节:破局的智慧

面对僵局,陈曦没有硬碰硬,也没有气馁。他召集技术小组开会,调整策略。

“强扭的瓜不甜。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连队立刻全面铺开。”他分析道,“我们要找突破口,找那些最需要、也最容易见效的地方。”

他将目光投向了与一排关系良好、且同样饱受渠岸塌方之苦的三连,以及一个规模较小、连长比较开明的九连。

“海生,劲松,”他分配任务,“你们带一队人,驻扎九连,手把手教他们编排垫、打桩,把他们那段最危险的渠岸拿下来,做成第二个样板!”

“文远,你负责数据记录,前后对比一定要清晰,用事实说话!”

他自己则再次深入五连和七连,不再谈宏大方案,而是帮他们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小问题,如优化施肥比例、识别常见病虫害,用实实在在的帮助,慢慢建立信任。

同时,他请林卫东和苏晓蔓利用各自的人脉,在知青和基层职工中宣传“沉排护坡”在三连的成功案例,让事实在底下发酵。

第西节:星火与隐忧

策略的改变收到了奇效。九连在王海生和赵劲松的全力帮助下,成功完成了渠岸加固。效果立竿见影,排水顺畅,周边土地墒情明显改善。九连连长喜出望外,成了“陈曦经验”的活广告。

数据员刘文远整理的对比图表清晰首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陈曦在五连、七连的“技术扶贫”,也渐渐消融了隔阂,两位连长开始主动询问“沉排”技术的细节。

一股学习、应用新技术的暗流,开始在农场基层涌动。陈曦倡导的科学种田理念,如同星星之火,悄然点燃。

然而,就在形势向好之际,李立军再次找到了攻击的切入点。他抓住陈曦在指导九连施工时,根据现场情况微调了原先图纸上的几个桩位,在科室会议上发难:

“陈副科长,技术推广讲究的是标准和规范!你怎么能随意改动经过论证的图纸?今天你可以改桩位,明天是不是就能改渠线?这种随意性,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我看,这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主观主义,缺乏对科学的敬畏!”

他巧妙地将技术上的合理调整,歪曲为态度和原则问题。

悬念:

面对李立军扣来的新帽子,陈曦正准备用详细的勘测数据和调整依据进行反驳,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总场通讯员送来一份加急文件,面色严肃。

文件是省农垦局首接下发的,标题赫然是:《关于严肃农业技术推广纪律,杜绝盲目创新与经验主义的通知》。

通知措辞严厉,强调一切技术推广必须“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和上级批准”,严禁“擅自改动既定方案”,要“警惕以技术革新之名,行个人主义之实的不良倾向”。

文件的指向性过于明显,仿佛就是为陈曦此刻的处境量身定做。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陈曦和李立军。

李立军的嘴角,难以抑制地勾起一丝得意的弧度。而陈曦的心,却沉了下去。他意识到,阻挠他的力量,远不止一个李立军。一场围绕技术路线和创新权力的、更高层面的较量,己经悄然展开。他改良土地的理想,再次撞上了一堵无形却更加坚固的墙。

第二十三章:潜流与根基

第一节:高压下的沉寂

省农垦局那份措辞严厉的通知,像一块巨石压在陈曦和技术小组的心头。推广工作瞬间陷入停滞。之前还在观望的连队,现在更是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拒绝:“上级有文件,要按规矩来。”就连态度有所松动的五连、七连连长,也无奈地表示要“再看看”。

李立军气焰嚣张,在科室内上蹿下跳,以“贯彻上级精神”为名,要求陈曦对所有己实施和计划中的技术改良项目进行“全面自查”,并提交详细的“合规性说明”。

“陈副科长,不是我要为难你。”他假惺惺地说,“这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对你负责。万一出了岔子,谁也担待不起啊。”

科室里的气氛变得压抑。钱工和孙工更加沉默,埋头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再与陈曦过多交流。陈曦仿佛被孤立在了一座无形的孤岛上。

第二节:迂回的策略

面对困局,陈曦没有选择硬顶,也没有消沉。他深知,在力量对比悬殊时,正面冲突只会导致毁灭。他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扎根。

他表面上遵从李立军的要求,花费大量时间撰写“自查报告”和“合规说明”,将“沉排护坡”等技术包装成“对传统埽工工艺的合理化改进与标准化探索”,引经据典,力求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找到合法依据。

但暗地里,他的行动从未停止。

·巩固基点:他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一排、三连和九连这几个己经成功的“样板区”。他与林卫东、张大山等人紧密沟通,指导他们进行更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巩固并扩大改良成果,将这几个点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革命根据地”。成果,是最好的辩护。

·知识储备:他利用“自查”的掩护,带着刘文远等人,更加系统、深入地勘察全场的水文地质条件,收集详实的数据,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推广做着无声的准备。“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绘制未来的作战地图。”他对小组成员说。

·人才培育:他鼓励王海生、赵劲松等技术骨干,在各自连队内部,以“解决具体生产难题”为名,小范围地应用和传授改良技术,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深的土壤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