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平日里就与刘老师走得近的资深老师纷纷点头附和,教研组里弥漫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空气。
林远坐在角落,感觉自己像是个误入老年养生讲座的摇滚青年,浑身不自在。他只能努力维持着表情管理,点头不是,不点头也不是,恨不得原地学会隐身术。
更大的压力来自王主任。
例会刚结束,林远就被“请”到了教导处。
王主任的心情似乎不错,甚至亲手给林远泡了杯茶——虽然是一次性纸杯,茶叶梗比茶叶多得多。
“小林啊,坐坐坐。”王主任笑容可掬,眼角的鱼尾纹都挤成了一朵菊花,“最近你们7班,风头很盛嘛!不错,真不错,年轻人就是有想法,有冲劲!”
林远受宠若惊地接过那杯“殊荣”,心里却拉响了十级警报。根据他对王主任的了解,这杯茶,大概率是“送行茶”。
果然,寒暄不到三句,王主任就切入了正题。“这个成绩啊,”他手指敲了敲桌上刚送来的月考汇总表,“有进步,值得肯定。说明你的方法,还是有效果的嘛!”
“但是——”这两个字一出,林远就知道正戏来了,杯里的茶水晃了一下。“成绩才是硬道理,是根本!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锦上添花。”王主任语重心长,仿佛在传授什么武林秘籍,“区里面那个创新案例,人家可是要看实实在在的数据的!光热闹不行,得拿出成绩来证明你的方法不仅能活跃气氛,更能提高分数!”
他抿了一口茶,语气放缓,但分量更重:“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千万别搞噱头搞过了头,到时候收不了场,就不好看了。我呢,是很看好你的,压力也是动力嘛!”
林远捧着那杯越来越沉的茶,只能连连点头,嘴里说着“是是是,主任您说得对,我一定注意,狠抓学习……”心里却像吞了一整个黄连罐头,从喉咙苦到了胃里。
走出教导处,林远感觉自己像是被前后夹击了。前面是刘老师代表的“传统正道”的审视,后面是王主任“政绩工程”的催促。而他自己,则带着一帮刚刚看到点星火、基础却依旧摇摇晃晃的学生,站在一条看似宽阔、实则步步惊心的独木桥上。
傍晚,办公室里的人都走光了。林远独自坐在工位前,对着电脑屏幕上月考成绩的详细分析表,还有桌面上那些活动策划总结、学生获奖证书,发呆了很久。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进来,把一切都染上了怀旧的金色,却无法温暖他心里的那点凉意。
他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热闹:艺术节上的掌声,篮球场上的呐喊,科创比赛时的专注……孩子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成就感是真实无比的。那些高光时刻,确实点燃了什么。
但成绩单上的数字,同样真实无比,甚至有些残酷。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被之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活动带来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像一层炫目的糖果纸,包裹着的,依然是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改善的内核。
那些欢呼声掩盖了一些东西:比如,为了准备活动,占用了不少自习甚至部分副课时间;比如,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存在感,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课业的要求;比如,李浩、吴明这些“尖子生”的转变固然耀眼,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吸收和理解,是否真的跟上了?
表面的繁荣之下,学习的根基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牢固。学业提升,进入了该死的瓶颈期。
“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林远喃喃自语,随即又甩甩头,“不对,热闹是我们的,但冷现实也是我的。”
他挠了挠头,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最初的兴奋和飘飘然被冷静的反思取代。
光环很,但阴影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光环不仅仅是一层稍纵即逝的亮漆,而是真正能照亮前路、夯实基础的聚光灯?
这“热闹”之后的“冷现实”,可真他娘的棘手啊。
林远叹了口气,关掉了成绩分析表,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标题是:《关于高二(7)班下一阶段“去虚火、夯基础、促融合”的初步反思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