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清晨。
西山的寒风比往日更加刺骨,但屯田所的汉子们心里却烧着一团火。他们将那些乌黑发亮的精炭,小心翼翼地从窑中取出,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令人心安的黑色小山。
每一块精炭都沉甸甸的,仿佛凝聚了他们这几日的汗水与希望。
“大人,这些炭怕不是有三四千斤吧?”王老三看着眼前的成果,激动地搓着手。用最差的杂木,只烧了一窑,就出了这么多上好的精炭,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不止。”李睿拍了拍一座炭堆,胸有成竹地说道,“称称看就知道了。”
就在这时,山道上传来一阵杂乱的马蹄声和喧哗声。
吴振带着一大票人,耀武扬威地来了。他身后不仅跟着他的亲兵,还有几个军需处的文吏,手里拿着算盘和账本,一副前来查抄家产的架势。
“李睿!十日之期已到,本官命你上缴的一万斤精炭,何在啊?”吴振骑在马上,居高临下地看着李睿,嘴角挂着毫不掩饰的讥讽。
他扫了一眼空地上那座黑色的炭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便化为了更深的不屑。
“哟,还真烧出点东西来了?怎么,李百户,这就是你七天七夜‘焖’出来的宝贝?就这么一小堆,怕是连一千斤都没有吧?离一万斤,你还差得远呢!”吴振身后的亲兵们发出一阵哄笑。
李睿面色平静,对着吴振拱了拱手:“吴千总来得正好。卑职幸不辱命,精炭已经备好,还请军需处的各位大人当场查验过秤。”
“好啊!”吴振一挥手,像是早已料到这个结果,“给本官称!一斤一两都算清楚!我倒要看看,你到底差了多少斤!到时候,延误军需的罪名,我看你还怎么抵赖!”
军需处的文吏立刻搬来了大秤,准备看李睿的笑话。
王老三等人紧张地握紧了拳头,虽然他们对这窑炭很有信心,但一万斤毕竟不是小数目。
“开始吧。”李睿淡淡地说道。
两个军户抬起一筐精炭,沉甸甸地放在了大秤的秤盘上。
负责称重的文吏瞥了一眼,随手拨动秤砣,嘴里轻蔑地念叨着:“这一筐,看着也就五六十斤”
然而,当他将秤砣拨到“一百斤”的位置时,秤杆依旧高高。
文吏愣了一下,继续往后拨。
一百二十斤一百五十斤一百八十斤!
直到秤砣几乎拨到了杆头,秤杆才终于缓缓地达到了平衡。
“一一百八十三斤?!”文吏的声音都变了调,他不敢相信地看着秤杆,又看了看那筐看起来并不算太大的木炭。
这炭,怎么这么压秤?!
吴振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
接下来,一筐筐的精炭被抬上大秤。每一筐的重量,都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第二筐,一百七十九斤!”
“第三筐,一百八十五斤!”
报数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亮,围观的军户们脸上的喜色越来越浓,而吴振和他带来的人,脸色则越来越难看。
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地响着,文吏额头上的冷汗都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