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李睿,他所图谋的,根本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一官半职的升迁。
他他是在为一个文明,播撒全新的种子!
孙元化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离开了学堂。他又走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
他看到了那些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势喜人的玉米和土豆。他看到了那些在河边不知疲倦转动的龙骨水车。他甚至还看到了,在一片被单独圈起来的田地里,几个农人,正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能开出白色花朵的植物。
“老乡,”他忍不住上前,好奇地问道,“此为何物?”
那农人见到孙元化衣着不凡,倒也客气,一脸自豪地回答:“这位老爷,这可是咱们李大人的又一样宝贝,叫‘棉花’!听大人说,这东西结出来的果子,能弹出雪白的棉絮,做成棉衣,比咱们现在穿的芦花袄子,暖和十倍呢!”
棉花!
孙元化再次如遭雷击!
作为一名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当然知道棉花的存在。但他更知道,这种作物,对水土和气候的要求,极其严苛,在大明,只有松江府等少数南方地区,才能少量种植。
而李睿,竟然能将这种“南方贵物”,成功地,移植到了这苦寒的辽东之地?!
这这已经不是技术了,这是这是神迹!
从吃(土豆、玉米),到穿(棉花),到住(砖瓦房),到用(水泥、机械),再到教育(夜校)、军事(神兵火器)
孙元化发现,自己每在这个地方多待一刻,自己的世界观,就会被颠复一次。
他感觉,自己仿佛不是走在一个边关的卫所里,而是走进了一个由那个年轻人,一手描绘并正在实现的,完美的理想国度!
当夜幕降临,孙元化回到李睿为他安排的客房时,他已经彻底没有了半分身为上官的矜持。
他挥退了所有的下人,亲自研墨,给远在京城的恩师——前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写了一封长信。
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恩师在上,弟子元化叩首。弟子此行辽东,如入桃花之源,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宁远之地,得遇一奇人,姓李名睿。此子有神鬼莫测之能,经天纬地之才。其所思所学,匪夷所思,弟子自愧不如”
写到最后,他更是用一种近乎狂热的笔触,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弟子以为,若天不亡我大明,则此子,必为我朝中兴之关键!若朝廷能用之,则国之幸也!若不能用之,甚至因党同伐异而毁之,则大明危矣!社稷危矣!”
写完这封信,他将其用最严密的方式封好,交给了自己最心腹的亲信。
“即刻出发,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徐阁老府上!记住,此事,绝不可让第二人知晓!”
他知道,自己这封信,或许会给本就暗流涌动的京城,再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因为,他已经将自己,和那个年轻人的未来,以及整个大明的国运,都赌在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联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