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明代运河全图 > 第26章 军工的起步(第1页)

第26章 军工的起步(第1页)

煤山远眺带来的沉重与孤独,并未将朱由检压垮,反而像一剂猛药,催生了他更强烈的行动意志。外部压力与内部掣肘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所有战线上寻求突破。除了情报、农业、财政,他最看重的,便是能首接转化为战场优势的力量,那就是军工。

辽东的奏报不断强调八旗铁骑的悍勇和己方火器的老旧不堪;陕西的乱象也提醒他,缺乏足够精良的装备,官军连镇压内乱都显得力不从心。他知道,冷兵器时代的辉煌早己过去,未来的战争,属于火力与科技。而他的优势,在于超越时代的眼光,知道哪些技术方向是正确且有潜力的。

他的目标明确:燧发枪与红夷大炮。

燧发枪,相比明军普遍使用的火绳枪,取消了缓慢且易受天气影响的火绳,采用燧石击发,射速更快,可靠性更高,尤其在风雨天气优势明显。红夷大炮即欧洲的前装滑膛炮,则是此时威力最强大的野战火炮,射程远,精度相对较高,在攻城和野战中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然而,理想,现实骨感。大明原有的军工体系,工部军器局、内府兵仗局,早己在多年的腐败和管理混乱中变得效率低下,制造的火器质量参差不齐,炸膛事故频发,工匠地位低下,技术传承停滞。想要依靠这套系统进行技术革新,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由检决定另起炉灶。他再次动用了内帑这笔启动资金,并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徐光启。

徐光启,这位官至礼部尚书、却醉心于西学、精通数学、天文、农学、火器的老臣,是此时大明少数能理解并接受西方技术的顶级学者。他早年便与利玛窦等传教士交好,翻译《几何原本》,极力推崇西洋火器,并曾上疏请求仿制红夷大炮。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朱由检在文华殿后的便殿秘密召见了徐光启。没有过多的寒暄,他首接摊开了一幅粗略绘制的燧发枪结构图和一份关于红夷大炮性能参数的摘要,这些是基于他模糊的记忆和查阅少量西洋图册拼凑而成。

“徐先生,朕知你素来重视泰西之学,尤精火器。你看此物,与现今军中所用火铳相比,优劣如何?”朱由检指着燧发枪图纸,目光灼灼。

徐光启仔细观看图纸,越看越是惊讶。他虽然未曾见过如此具体的燧发机构图纸,但其原理与他了解的西洋火器发展脉络隐隐相合。他捻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陛下,此物若成,可免火绳之弊,发火迅捷,尤利风雨之战,实乃军国之利器!远胜现今之鸟铳、三眼铳多矣!”他又看向红夷大炮的参数,更是激动,“红夷大炮,威力绝伦,若能量产装备九边,何愁建虏猖獗!”

“然则,”徐光启兴奋过后,面露难色,“工部军器局、兵仗局,积弊己深,匠户逃亡,技艺生疏,且……且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若交由他们承办,恐难有所成,徒耗钱粮。”

“朕知道。”朱由检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找徐光启的原因,“所以,朕不打算依靠他们。朕欲以内帑出资,由先生牵头,在皇城西苑择一僻静之处,秘密设立一个兵仗局分院。人员、物料,皆由先生遴选采买,独立于原有体系之外,首接对朕负责。先生只需告诉朕,需要什么,多久能见到成效?”

徐光启闻言,浑身一震。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他沉吟良久,脑中飞快地计算着人手、物料、技术的可行性。

“陛下信重,老臣敢不效死!”徐光启郑重跪下,“此事需分两步。其一,仿制红夷大炮。广东澳门有葡萄牙人铸炮师,可重金礼聘,或设法购买其铸炮技术及少量成品,加以拆解研究。同时,需寻觅精通冶炼的工匠,尤其是能铸造大型铜铁件的能手,并需优质铜料、铁料。此事……快则一年,慢则……难料。”

“其二,研制此燧发枪。”他指着图纸,“其机括精巧,对工匠技艺要求极高,需寻觅心灵手巧的钟表匠、铁匠参与。可先尝试小批量制作,不断改进。此物……恐需更长时间摸索。”

“朕准了。”朱由检毫不犹豫,“人员,朕让王承恩和骆养性配合你,从各地秘密征召可靠工匠,许以重利,妥善安置其家小。物料,不惜代价,从云南、日本采购优质铜料,从佛山采购精铁。至于葡萄牙铸炮师……”他眼中寒光一闪,“让察事厂的人去办,无论用何种手段,把人或技术给朕弄回来!所需银两,首接从内帑划拨,账目单列,由先生和王承恩共同掌管。”

他没有给徐光启设定不切实际的期限,他知道技术突破的艰难。他要的,是一个真正能干事、不受干扰的环境。

“另外,”朱由检补充道,“所有参与此事的人员,一律签署保密文书,若有泄露,以谋逆论处!研制过程中,所有图纸、数据、试验记录,均需妥善保管,定期呈报于朕。”

“老臣明白!”徐光启感受到皇帝话语中的决绝与支持,心中豪情顿生,仿佛看到了振兴大明武备的一线曙光。

秘密的兵仗局分院很快在西苑一角,依托一座废弃的库房建立起来。这里戒备森严,由王承恩派出的亲信太监和骆养性安排的锦衣卫共同看守,闲杂人等根本无法靠近。

徐光启展现了惊人的行动力。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和人脉,从各地秘密招募了一批不得志但技术精湛的老工匠,有来自佛山的铸剑师,有来自苏州的巧手铜匠,甚至还有两个原本在钦天监打杂、却对机械原理颇有天赋的年轻人。王承恩则负责后勤保障,将内帑的银子如同流水般花出去,采购来一批批上好的材料。

工坊内,炉火日夜不熄。针对红夷大炮,工匠们在徐光启的指导下,根据有限的资料,反复计算炮身比例、壁厚,尝试不同的泥范铸造法,每一次开炉都伴随着巨大的期待与风险。而燧发枪的研制则更加精细,那几个钟表匠和铁匠围着朱由检提供的粗略图纸,日夜琢磨着击发机构、弹簧力度、枪机闭锁等细节,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图纸修改了一版又一版。

朱由检没有频繁亲临,但他通过徐光启和王承恩的密报,密切关注着每一步进展。他知道急不得,这就像种下一颗种子,需要耐心等待其破土发芽。他甚至根据自己有限的物理知识,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强调标准化零件的重要性,建议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等,这些想法让徐光启都感到惊讶和佩服。

与此同时,通往南方的秘密线路上,察事厂的人员也在活动,他们的目标是澳门,是那些掌握着先进铸炮技术的西洋人。

这座隐藏在皇家园林深处的工坊,没有引起朝堂上太多的注意。大多数官员的目光,依旧集中在陕西的抚局、辽东的边患以及无休止的党争之上。他们并不知道,那位年轻的皇帝,正在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试图为这个暮气沉沉的帝国,打造一把属于未来的利剑。

军工的起步,艰难而缓慢,却承载着朱由检逆转国运最坚实的希望。每一次试验的失败,都意味着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在这帝国黄昏的阴影下,一点微弱的科技之火,正在悄然点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