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明朝中承是什么官职 > 第2章 破碎的山河图(第1页)

第2章 破碎的山河图(第1页)

登基大典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深宫内苑死寂般的回响。那身沉重的冕服早己脱下,换上了一件相对轻便的常服,但朱由检肩头的重量,却有增无减。

他此刻坐在乾清宫的东暖阁内,这里是皇帝日常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地方。紫檀木的御案光滑如镜,上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奏疏,如同等待检阅的、沉默的士兵,又像是一块块冰冷的砖石,即将垒砌成将他困于其中的囚笼。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淡淡的霉味,那是故纸堆特有的气息。王承恩垂手侍立在角落,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几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安静地站在稍远些的地方,等待着为新君朗读或记录。

“开始吧。”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他需要尽快熟悉这一切,熟悉这具身体原本的职责,更熟悉这个帝国真实的、而非史书上几行概括的惨状。

第一份奏疏被恭敬地呈上,是辽东经略王之臣的急报。

朱由检展开,目光扫过那些工整却透着焦灼的字迹。奏报详细描述了辽东前线的情况,宁远、锦州虽暂时稳固,但周边堡寨多有陷落,后金游骑频繁出没,劫掠粮道,军民死伤、逃亡者众。请求朝廷速拨粮饷、补充兵员、修缮器械。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根冰冷的针,扎在他的神经上。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辽东,这个吞噬了明朝无数财富和生命的巨大伤口,此刻正在化脓流血。他脑中浮现出袁崇焕的身影,那个曾夸下五年平辽海口,最终却被凌迟处死的悲剧人物。他知道袁崇焕有能力,但也知道他性格中的缺陷,以及辽东局势的错综复杂,绝非一两个名将就能彻底扭转。关宁锦防线像一条贪婪的巨蟒,每年吞噬着数百万两白银的辽饷,却依旧漏洞百出。

“准其所请部分粮饷,着兵部议处兵员补充事宜,令其务必稳固防线,不得有失。”朱由检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带着一种符合年龄的、刻意模仿的沉稳。他知道这笔钱拨下去,能有一半用到实处己是万幸,但他必须这么做,稳住前线是当前第一要务。

司礼监太监记录着旨意。朱由检却感到一阵无力,这种被动应付、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与他记忆中那个急于求成、却又处处受制的崇祯皇帝何其相似。不,他必须不同。他强迫自己冷静,将这视为必须经历的信息收集阶段。

接下来是陕西巡抚的奏报。看到陕西二字,朱由检的心猛地一沉。展开一看,果然是报灾。奏疏以相对平缓的语气描述了去岁至今的旱情,言及禾苗枯槁、民有菜色,请求朝廷减免税粮,并拨发赈济。

平缓的文字背后,朱由检看到的却是地狱般的图景。他知道,这绝不仅仅是菜色那么简单。这是易子而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开端!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名字如同鬼魅般在他脑中盘旋。他知道,这份看似寻常的灾情报告,正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曲,是最终埋葬这个王朝的燎原星火。

而朝廷能做什么?减免税粮?本就收不上多少。拨发赈济?钱从哪里来?即便有,经过层层盘剥,到了灾民手中还能剩下几粒米?巨大的悲凉和愤怒在他胸中翻涌,几乎要冲破喉咙。他知道结局,却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捆绑,难以立刻施展。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情绪,用朱笔批红:“着户部议处,酌情减免本年税粮,并速筹银米赈济,严令地方官吏实心任事,不得克扣。”写完,他只觉得这笔有千钧重,这轻飘飘的几句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随后的一份是户部关于太仓库存银的奏报。朱由检展开,只看了一眼,便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首冲天灵盖。

账面存银,不足十万两。

十万两!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言,这是什么概念?杯水车薪!甚至不足以支付京城官员一个月的俸禄,不够辽东大军一月的开销!他知道明末财政困难,却没想到困难到如此地步。国库存银竟然空虚至此!

记忆再次印证现实。魏忠贤时代为了敛财,横征暴敛,搞得天下怨声载道,但那些钱粮大多进了阉党和其党羽的私囊,并未充实国库。

而各地的税收,因为土地兼并、豪强隐匿、吏治腐败,能顺利上缴的少之又少。庞大的宗室禄米、官僚俸禄、军费开支,就像一个个无底洞,吞噬着这可怜的十万两存银。

破产了。这个帝国,从财政意义上说,己经接近破产。朱由检感到一阵眩晕,他扶住御案,指尖冰凉。他知道问题所在,知道需要改革税制,清理田亩,整顿吏治,开源节流……

但每一项,都触及无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都困难重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枷锁的沉重,从未如此真切地压在他的身上。

接着,是宣大总督报蒙古诸部动向不稳,请求加强边备;是漕运总督报运河某段淤塞,需紧急疏浚,请拨工款;是南京守备报江南织造局岁办不足,请宽限时日……

每一份奏疏,都在诉说着困难,都在伸手要钱、要粮、要人。

朱由检一份份地看着,批阅着。他的动作渐渐变得机械,心却一点点沉入冰窖。这些奏疏,拼凑出的是一幅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山河图。辽东的战火,陕西的饥荒,空虚的国库,梗阻的漕运,不稳的边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