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明朝运河路线图 > 第27章 海事之思(第1页)

第27章 海事之思(第1页)

西苑兵仗局分院的炉火映照着军工起步的艰难希望,而朱由检的思绪,却并未完全局限于陆地上的纷争。夜深人静,批阅着又一份关于东南海寇骚扰沿海、请求增兵设防的奏疏时,一个名字如同暗夜中的闪电,骤然划过他的脑海。

郑成功。

不,此时或许更应关注他的父亲,那个亦商亦盗、周旋于明朝、荷兰与日本之间,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海上枭雄,郑芝龙。

这个联想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他看到了一片被长期忽视的广阔领域,海洋。

在他的历史认知里,大明立国之初,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帆影蔽日,威震海疆。然而自那以后,海禁政策时紧时松,官方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几乎停滞,海洋在帝国战略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需要防范的边患之源,是倭寇、海盗出没的险地。朝廷的目光,始终牢牢锁定在北方漫长的陆上边境线。

但朱由检知道,世界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遥远的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海上强国正凭借坚船利炮,疯狂开拓殖民地,争夺海洋霸权,攫取着惊人的财富。而大明,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却自闭于内,坐视海权旁落,甚至将沿海贸易的巨大利润,让与了外商和走私集团。

郑芝龙家族的发迹史,就是明证。他们掌控着东南沿海的贸易网络,拥有强大的私人舰队,其财富和海上力量,连朝廷都不得不加以笼络。而未来的郑成功,更是凭借海军优势,能与清廷在东南沿海周旋数十年。

“水师……海贸……制海权……”朱由检放下朱笔,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敲击着。一个模糊却极具诱惑力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成型。

辽东战事耗费巨大,陕西赈灾如同无底洞,国库和内帑都捉襟见肘。而东南海上,却流淌着真金白银。若能整顿水师,控制海贸,哪怕只是收取合理的关税,都将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收入,足以缓解财政危机。同时,一支强大的水师,不仅可以肃清海盗,保障沿海安定,更能威慑正在东南沿海蠢蠢欲动的荷兰人,甚至……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与后金的长期对抗中,是否可以通过海上力量进行牵制、补给,或者开辟新的战线?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阵兴奋,但随即又被现实的冰冷所笼罩。

朝中衮衮诸公,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士大夫,秉持着重农抑商、大陆军主义的思想,视海洋为畏途,将航海视为奇技淫巧甚至与民争利。想要说服他们重视海军,投入巨资发展海事,无异于天方夜谭。必然又会引来一片违背祖制、劳民伤财、舍本逐末的反对之声。

而且,东南沿海情况复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除了官方水师,还有郑芝龙、李旦等亦商亦盗的武装海商集团,有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有来自日本、葡萄牙的商人,以及无数大大小小的走私团伙和地方豪强。想要插手其中,分一杯羹,甚至确立朝廷的权威,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不能明着来。朱由检迅速做出了判断。至少在初期,绝对不能大张旗鼓。他需要信息,需要最真实、最详尽的情报,来评估海洋的潜力,了解各方的虚实,寻找可能的切入点和可以利用的力量。

他想到了正在为兵仗局分院奔波于澳门的察事厂人员。澳门,这个被葡萄牙人租居的小小半岛,正是观察西方航海技术和远东贸易格局的一个绝佳窗口。

“王大伴。”他轻声唤道。

“奴婢在。”王承恩应声上前。

“给骆养性传朕密令。”朱由检压低声音,“其一,令前往澳门办理铸炮师事宜的察事厂人员,在完成任务之余,务必详细搜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舰船种类、火炮配置、贸易商品、以及他们与广州官府、与其他海商尤其是郑芝龙的关系。注意隐秘,切勿打草惊蛇。”

“其二,另派一组精干人手,秘密前往福建。重点探查郑芝龙集团的现状:其麾下主要舰船数量与性能,控制的主要贸易航线,与官府的勾结程度,与其他海商,比如李旦余部、荷兰人的竞合关系,以及……其内部是否存有矛盾,是否有可被朝廷分化、拉拢的对象。”

“其三,设法了解目前朝廷福建水师的真实情况:还有多少可用的战船,官兵士气如何,将领是否得力,与郑芝龙等海商是何种关系。”

王承恩仔细记下,心中暗暗吃惊。皇爷的目光,竟然投向了万里波涛!这可是连嘉靖、万历爷都未曾真正重视过的领域。

“皇爷,这是要……经略海疆?”王承恩试探着问。

“现在还谈不上经略。”朱由检摇了摇头,目光深邃,“朕只是想知道,在那片看似混乱的波涛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力量,又蕴含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大明的未来,或许不能只盯着脚下的黄土了。”

他没有再说下去。这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思考和情报搜集阶段的前瞻布局。就像那颗埋在西苑的军工种子,对海洋的思考,也是他为了应对未来更加严峻挑战而布下的另一枚暗棋。在陆上战线压力巨大的当下,海洋,或许是一条未被重视的破局之路,一个潜在的财富和力量之源。

密令很快通过特殊渠道发出。前往澳门的察事厂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一组新的、熟悉闽南语、善于伪装的探子,也悄然离开京城,如同溪流汇入大海,奔向那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东南沿海。

朱由检重新拿起那份关于海寇的奏疏,批阅的意见依旧保守,责令地方严加防剿。但他的心中,却己种下了一颗不同的种子。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北方和西北的陆疆,而是久久地凝视着那片广阔的、被描绘得相对简略的蓝色海洋。

陆权帝国的黄昏,是否能在海上,寻找到一缕黎明的曙光?他不知道答案,但他己经开始尝试去寻找。这种超越时代的海事之思,如同一点微弱的星火,在帝国沉重而封闭的夜幕下,悄然闪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