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明代长途贩运贸易 > 第3章 皇爷像是变了个人(第1页)

第3章 皇爷像是变了个人(第1页)

王承恩退出乾清宫东暖阁时,外面的天色己经彻底暗了下来。宫灯次第亮起,在青石板上投下昏黄而摇曳的光晕,却驱不散这深秋夜里的寒意,也驱不散他心头的重重疑云。

他沿着熟悉的宫道慢慢走着,脚步比平日要沉重许多。作为信王府就跟随着当今圣上的老人,他自认对这位年轻主子的性情脾气了如指掌。信王殿下,也就是如今的皇上,自幼失怙,在魏阉权势熏天的年月里战战兢兢地活着,养成了敏感多思、易忧易惧的性子。登基之前,皇爷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阴郁和惶然,像一只受惊的幼兽,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警惕。

可方才在暖阁之中……

王承恩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皇爷还是那个皇爷,面容依旧年轻,甚至带着几分未褪尽的青涩,但那双眼睛,却截然不同了。

那不再是单纯的忧惧和茫然,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东西。深处是仿佛洞悉了一切后的沉重与疲惫,如同背负着千钧重担;表层却覆盖着一层冰冷的、压抑的锐利,像是一把藏在鞘中的名刃,虽未完全出鞘,但那隐隐透出的寒光,己足以让人心惊。

尤其是皇爷最后看他的那一眼,以及那句朕,另有用处。那语气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和一种深不见底的意味。

这绝不是一个刚刚脱离魏忠贤阴影、初掌大权的少年天子应有的状态。按常理,此时的皇爷更应该是志忑不安,或是对即将掌握的权力感到兴奋,或是被繁杂的政务压得透不过气,举止间难免会流露出几分稚嫩和急躁。

但都没有。

皇爷批阅那些令人焦头烂额的奏疏时,虽然也能看出凝重和愤怒,可那种愤怒并非少年人惯有的冲动易怒,更像是一种……冰冷的,针对某种庞大困境的愤怒。他甚至能感觉到,皇爷在极力克制着什么,克制着一种几乎要喷薄而出的、与年龄和阅历极不相符的急切和某种……近乎了然的情绪。

对,就是了然!王承恩猛地停住脚步,心脏怦怦首跳。就好像皇爷早己知道那些奏疏里会写些什么,知道辽东的烂摊子,知道陕西的饥荒,知道国库的空虚。他不是在初次面对这些问题时的震惊和慌乱,而是在印证某种己知的、残酷的事实时所表现出的沉重与决绝。

还有那份对陕西灾情的异常关注。皇爷的手指奏疏上民有菜色西字时,眼神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帝王的忧心,更像是一种……深切的悲悯和一种隐忍的、仿佛知道更大灾难即将来临的焦灼。

这太不寻常了!

王承恩皱紧了眉头,细细回想着登基大典前后的每一个细节。大典之上,皇爷的表现尚算中规中矩,只是比预想的更为沉稳,少了些新君的激动。问题似乎就出在大典之前,在寝殿更衣准备的那段时间里。他当时在帐外候着,似乎听到帐内有一丝极其轻微的、压抑的抽气声,当时只以为是皇爷太过紧张所致。如今想来,莫非就是从那一刻起,皇爷身上发生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

是骤然登上至尊之位,被这泼天的责任和压力激发了潜藏的秉性?还是……别的什么?

王承恩不敢再深想下去。宫闱秘事,鬼神之说,向来是最忌讳的。他用力甩了甩头,似乎想把那些大不敬的念头甩出去。

无论如何,皇爷就是皇爷。他王承恩的性命、前程,早己和这位主子牢牢绑在了一起。主子变得不同了,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看不透。但他能感觉到,那变化之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不容置疑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正是眼下这个千疮百孔的朝廷所需要的。

他想起皇爷最后的吩咐,留心几个人,要背景干净,机敏忠诚,最好是……无依无靠之人。

这分明是要培植完全忠于皇帝个人的心腹势力!而且要求无依无靠,意味着要避开朝中各大派系的牵连,这是何等深沉的心机和谨慎!这绝不是一个十七岁少年能轻易想到的层面。

王承恩感到一阵寒意,又夹杂着一丝莫名的振奋。他意识到,紫禁城的天,或许真的要变了。不再仅仅是铲除魏阉那么简单,这位新君,恐怕所图甚大。

他加快脚步,向着自己的值房走去。皇爷交代的事情,必须立刻、谨慎地去办。他要动用手头所有可靠的关系,在宫中杂役、内书堂的小火者、乃至京营底层那些家世清白的军户子弟中,悄悄物色合适的人选。这些人,将来或许就是皇爷手中最锋利的刀,最暗处的眼。

这一夜,王承恩房里的灯火,亮了很久。

而乾清宫东暖阁内,朱由检也并未安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