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彻底陷入了僵局。
午后,阳光炽热,校园后山一座废弃的仓库内,光影斑驳。
苏凡独自蹲在积满灰尘的角落,划开手机屏幕,点开了相册。
里面是他在荒林试炼时,为了打发时间随手拍下的几十张杂乱无章的照片。
他面无表情,指尖飞快地滑动,一帧帧地审视着自己搭窝棚、捡树枝、过滤溪水的全过程。
这些在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记录,此刻却成了他唯一的线索。
他必须搞清楚,那个莫名其妙的系统,究竟是基于什么逻辑在运作。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张从高处俯拍的图片上。
那是他爬到一棵树上观察地形时拍的,画面中心,正是那块半埋在泥地里的兽骨。
他的瞳孔骤然一缩,将图片放大、再放大!
只见兽骨粗糙的边缘,清晰地沾着几片被雨水打湿的枯叶。
而枯叶的背面,隐约可见几点凝固的、晶莹剔透的松脂。
这个位置,这个角度,与他当时接到的系统支线任务——“采集一份可用于生火的天然粘合剂”的采集点,高度重合!
“原来……是这样……”苏凡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系统判定的,根本不是兽骨本身的价值,而是他为了完成“采集松脂”这个任务,顺手将这块“可以当撬棍用的硬骨头”也一并挖了出来。
在系统的评价体系里,这属于“资源再利用”!
他终于意识到,这个系统的逻辑,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它根本不看物品的世俗价值,只看“获取难度”和“实用性”。
一块黄金在饥荒年代的价值,远不如一个馒头;而在暴雨的荒野中,一根能辅助生火的朽木,就是救命之物。
傍晚时分,公告栏前己是人头攒动,议论声几乎要掀翻顶棚。
校报主编孙玉兰,一位以文笔辛辣著称的学姐,刚刚发布了最新一期的电子头条——《英雄陨落?试炼战利品归属疑云》,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引经据典,从学院法规到联邦文物法,条条框框首指苏凡涉嫌恶意隐瞒重大发现,性质极其恶劣。
就在人群的情绪被煽动到顶点的时候,苏凡拨开人群,走到了公告栏前。
在所有人惊愕的注视下,他没有争辩,没有愤怒,只是平静地打开了手机,连接上公告栏的投影功能。
一段被所有人忽略的视频,清晰地投射在巨大的电子屏上。
画面剧烈晃动,背景是倾盆的暴雨和呼啸的狂风。
视频里的“苏凡”浑身湿透,狼狈不堪,他弯着腰,费力地从满是湿泥的坑里抠出那块兽骨,拿起来先是使劲甩了甩,似乎在甩掉上面沾染的虫卵和烂泥,然后连看都没多看一眼,就那么随手塞进了背包侧面的夹层里,整个过程不超过五秒钟。
“你们口中的国宝级文物,”苏凡收起手机,环顾西周,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小事,“我当时,以为是块被野狗啃剩下的骨头,只是觉得够硬,可以用来处理杂物。”
围观者一片哗然。
视频里他那毫不掩饰的嫌弃和随意,那种对待垃圾般的态度,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根本没有任何小心翼翼的隐蔽动作,甚至连最基本的观察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