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显然己经知道了儿子夺冠的消息,脸上乐开了花,做了一大桌子菜。
这还好,是甜蜜的麻烦。
但紧接着,家里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
有亲戚朋友道贺的,有八竿子打不着的邻居来取经的,甚至还有自称是“青少年成才基金会”的人想来采访。
陈默不堪其扰,首接把电话线拔了。
(有没有过家里出点“小成绩”就被亲戚邻居“过度关注”的烦恼?比如考得好、获个奖,亲戚电话一个接一个“你家孩子真厉害”“怎么教的啊”“能不能让他给我家娃讲讲”,邻居见了面也总追问,爸妈还特开心地跟人聊,你却躲在房间里想“别再提了行不行”——这种“被围观”的感觉,是不是既无奈又有点烦躁,甚至想把家里电话门铃都关了?)
更让他头疼的是苏清雪和林暖暖。
夺冠这件事,仿佛给她们注入了新的动力(或者说危机感)。
苏清雪不再仅仅满足于学术上的“比拼”,开始有意无意地提及她父母的一些人脉资源,暗示可以为陈默未来的发展提供助力。
比如,“我父亲认识商学院的教授,要是你想提前了解专业知识……”或者“有个校友会前辈在投资领域很有影响力,要不要我帮你牵个线?”
陈默一律左耳进右耳出。
OS:助力?我只想阻力小一点。
(有没有过被人用“为你好”的名义塞资源人脉,你却一点不想要的经历?比如亲戚说“我认识谁谁谁,能帮你找实习机会”,同学说“我爸妈能帮你搞定XX”,明明知道对方是好意,却觉得这些“资源”是负担——要应付、要感谢、还要被期待“做出成绩”,想拒绝又怕伤感情,只能含糊其辞“再说吧”?)
林暖暖则发挥了她的“务实”特长,礼物攻势再次升级。
这次不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更加“实用”的关怀。
“默默,这是‘脑细胞活力补充剂’,药店阿姨说用脑过度后吃这个最好!你比赛肯定累坏了!”
“这是我托表姐从国外带的‘减压香薰’,学习累了点一会儿,能睡个好觉!”
“这是最新款的护眼仪,你总趴着看课本发呆(她自动忽略了发呆),眼睛肯定酸!”
陈默看着堆在桌角的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感觉自己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OS:我只是想发呆,不需要这么多道具……
他照单全收,但态度依旧冷淡,希望她们能知难而退。
然而,适得其反。
他的“冷淡”被解读为“宠辱不惊”、“目标远大”,使得两位女生的倾慕有增无减。
(有没有过收到别人精心准备但你根本用不上的礼物?比如朋友送你“学霸专用”错题本、“考研必备”资料、“养生”补品,你明明只想躺平摸鱼,却得双手接过说“谢谢”,然后偷偷堆在角落落灰——看着那些礼物,是不是既愧疚“辜负了人家心意”,又有点哭笑不得“真的用不上啊”?)
最让陈默感到不安的,是那个在决赛现场注意到他的神秘大佬。
几天后,一封制作精美、措辞客气的邀请函,通过学校转交到了他的手上。
落款是某个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莅临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