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10章 宁波老外滩缸鸭狗的汤圆哲学(第3页)

第10章 宁波老外滩缸鸭狗的汤圆哲学(第3页)

“好吃吧?”旁边的一位阿姨笑着问。她大概五十多岁,穿着米色的外套,头发烫成了卷发,手里拿着一个青瓷碗,里面也放着一碗猪油桂花汤圆。她的碗边放着一个手机,正在和人视频,视频里传来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妈,我也想吃缸鸭狗的汤圆,下次回来你带我去吃。”

“好,下次你回来,妈带你去吃!”阿姨笑着说,挂了视频,又对陆帆说,“我从小就吃缸鸭狗的汤圆,小时候过年,我爸妈一定会带我来吃一碗,说‘吃了汤圆,一年都团团圆圆’。那时候物资紧张,汤圆都是凭票供应的,我爸早上天不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两碗。现在日子好了,随时都能来吃,却还是觉得小时候的味道最好。”

陆帆笑着点头:“确实好吃,比我在其他地方吃的汤圆更糯,馅料也更实在。我以前吃的汤圆,外皮要么粘牙,要么没味道,馅料要么太甜,要么没香味。”

“那是!”阿姨骄傲地说,“缸鸭狗的汤圆,从来不用防腐剂,也不用香精,都是真材实料。你看这桂花,都是从奉化的桂花园里采的,每天新鲜运过来,不是那种干桂花;这猪油,是土猪的板油,熬的时候加了一点姜,没有腥味。我们宁波人吃东西,讲究‘鲜’,也讲究‘真’,不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吃的东西,不用宣传,老顾客自然会来。”

陆帆又舀了一个鲜肉汤圆,咬了一口——汤汁立刻流了出来,是淡红色的,带着猪肉的鲜和一点姜末的香,一点都不腻。肉馅很紧实,却很嫩,嚼起来有弹性,能吃到猪肉的颗粒感。他喝了一口汤,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了——汤里还放了一点虾皮和葱花,虾皮的鲜和猪肉的鲜混在一起,更鲜了。

“怎么样?鲜肉的也好吃吧?”阿姨问。

“好吃!”陆帆点点头,“没想到咸口的汤圆也这么好吃,我以前只吃过甜口的,还以为咸口的会很奇怪。”

“那你是没吃过我们宁波的其他小吃!”阿姨笑着说,“我们宁波的酒酿圆子也好吃,用自己酿的米酒,加一点小圆子和鸡蛋,甜滋滋的,冬天喝一碗,暖身子。还有慈城年糕,炒着吃、煮着吃都好吃——炒年糕要加一点肉丝和青菜,煮年糕要蘸一点白糖,各有各的味道。”

正说着,服务员端着一盘慈城年糕走了过来。年糕是白色的,切成了片状,厚度均匀,放在白色的瓷盘里,旁边放着一小碟白糖。白糖是细白糖,里面混着一点桂花碎,看起来很精致。

陆帆拿起一块年糕,咬了一口——糯得像棉花,却比汤圆更有嚼劲,带着淡淡的米香,嚼的时候会觉得很满足。蘸一点白糖,甜得很纯粹,桂花的香味混在米香里,更美味了。

“这年糕也是我们自己做的,”服务员笑着说,“用慈城的晚糯米,泡了六个小时,蒸了两个小时,再捶打半个小时——捶打的时候要用力,不然年糕不够韧。很多老顾客都会买一些带回家,有的煮着吃,有的炒着吃,还有的烤着吃,都说比外面买的好吃。”

陆帆一边吃,一边和阿姨聊天,听她讲宁波的故事,讲缸鸭狗的历史。阿姨说,缸鸭狗是1926年创立的,创始人江定法是宁波鄞县人,小时候家里穷,就跟着师傅学做汤圆。后来他在老外滩开了一家小店,因为他小时候家里养过鸭和狗,店门口放着一个装糯米粉的缸,所以大家都叫他“缸鸭狗”,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店名。

“解放后,缸鸭狗成了国营店,”阿姨说,“那时候我刚上小学,我爸妈经常带我来吃。店里的师傅都是老手艺,包汤圆的速度很快,一碗汤圆几分钟就能做好。后来文革的时候,缸鸭狗关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又重新开业,改成了私营店,却一首坚持手工做汤圆。”

她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你看那张照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缸鸭狗,门口挂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师傅们穿着蓝色的工作服,站在门口欢迎客人。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第一次领工资,就带爸妈来吃汤圆,他们高兴了好久。”

陆帆看着照片,照片里的店门比现在小,门口站着几个师傅,脸上带着笑容,背景是老外滩的街景,和现在的街景很像,却多了一份岁月的沧桑。他突然觉得,缸鸭狗不只是一家汤圆店,更是宁波人的记忆,是宁波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宁波的变迁,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成长。

吃完汤圆,陆帆付了钱,向阿姨和老师傅道别。阿姨笑着说:“下次再来宁波,一定要再来吃缸鸭狗的汤圆,还要尝尝我们宁波的海鲜,很新鲜!”

“一定!”陆帆点点头。

老师傅也笑着说:“下次来,我教你包汤圆,很简单的!”

走出店门时,太阳己经完全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老外滩的街景上,给青石板路、欧式建筑、江边的游船都镀上了一层金边。陆帆掏出手机,给小陈发了一张汤圆的照片,配文:“小陈,我吃到宁波的缸鸭狗汤圆了!猪油桂花味的甜滋滋的,鲜肉味的鲜得很,比我们温岭的嵌糕更温柔。你下次来宁波,我带你吃!”

很快,小陈就回复了,还发了一个流口水的表情包:“看起来好好吃!陆帆大哥哥,你一定要多拍点照片,我要看宁波的老外滩,要看三江口的江景,还要看乌篷船!”

陆帆笑着回复:“好,我这就去拍,拍给你看!”

他沿着老外滩的青石板路慢慢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很光滑,踩在上面会发出“哒哒”的声音,很有节奏感。路边的欧式建筑有的是哥特式,有的是巴洛克式,有的是新古典主义式,却都挂着红色的灯笼,贴着红色的窗花,透着一股中西合璧的美——就像宁波的味道,传统与现代融合,却不冲突。

他看到街头有一个艺人在拉二胡,拉的是《梁祝》,琴声悠扬,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聆听。艺人穿着灰色的长衫,面前放着一个铁盒,里面放着一些零钱。有个小女孩听完后,把一块钱放进铁盒里,艺人笑着点了点头,琴声又响了起来。

江边有几个老人在打太极,动作缓慢而有力,和江水流淌的速度呼应。他们穿着白色的太极服,动作整齐划一,看起来很悠闲。旁边有个卖棉花糖的小摊,粉色的棉花糖像云朵一样,吸引了很多小孩围着转,小孩的笑声和棉花糖的甜香混在一起,很热闹。

走到三江口的江边,陆帆停下脚步,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

“宁波的甜,是裹着猪油和桂花的温柔。缸鸭狗的汤圆,外皮糯得像棉花,却不粘牙——是晚糯米泡了十二个小时的耐心;馅料甜得像蜂蜜,却不腻口——是奉化桂花腌了三天的用心。鲜肉汤圆的汤汁鲜得像刚出锅的鱼汤,却带着家的味道——是土猪肉顺时针搅拌上劲的诚意。

这里的人,像老外滩的江水,平静却有力量——卖糖糕的老周守了三十年小摊,包汤圆的老师傅做了西十年手艺,他们不慌不忙,却把日子过成了诗。这里的食物,像老外滩的建筑,传统却不保守——手工的温度,真材实料的诚意,让味道穿越岁月,依然动人。

陈阿公的地图上,圈出的不只是一家汤圆店,是宁波人的生活,是宁波人的情怀,是江南水乡独有的温柔。”

他合上笔记本,抬头看着三江口的江景。江水缓缓流淌,带着宁波的故事,流向远方。江面上的乌篷船慢慢划过,船夫的橹声“吱呀”作响,像在诉说着老宁波的往事。陆帆知道,接下来的几天,他要去东钱湖吃湖鲜,去天一阁感受文化,去南塘老街寻找更多的宁波小吃。但此刻,他的心里只有缸鸭狗的汤圆,只有那份温柔的甜,那份手工的温度,那份传承的力量。

“宁波,我来了。”陆帆在心里说,嘴角带着笑。他知道,这趟宁波之旅,一定会像缸鸭狗的汤圆一样,甜滋滋的,让人难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