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拿起一块新鲜的猪肉,用酱在肉上抹了一层,“你看,这样抹上酱,腌两天,再晒几天,就成了酱肉,好吃得很。我们安昌的酱肉,和腊肠一样有名,很多人都喜欢吃。”
陆帆看着老人熟练地抹着酱,心里很佩服。安昌的酱缸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上午十点多,古镇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老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陆帆走到阿婆腊肠饭的店里,想再吃一碗腊肠蒸饭。阿妹看到他,笑着说:“你来得正好,我奶奶刚蒸好的腊肠,给你多加一勺。”
陆帆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吃着腊肠蒸饭,一边看着窗外的河道。河面上的雾气己经散去,阳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几艘乌篷船在河面上慢悠悠地划着,船夫的橹声和游客的笑声混在一起,格外动听。
“阿妹,你觉得安昌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陆帆问。
“我觉得是这里的生活节奏,还有这里的人情味。”阿妹想了想,说,“安昌的生活很慢,不像大城市那么匆忙,人们可以慢慢享受生活。而且这里的人们都很热情,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会互相打招呼,互相帮助,这种人情味,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
陆帆很赞同阿妹的说法。安昌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风景,也不是它的美食,而是它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这里,你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慢慢享受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吃完腊肠蒸饭,陆帆准备离开安昌古镇了。他走到王记酱货店,想跟老人告别。老人正在给一个顾客称腊肠,看到陆帆,笑着说:“小伙子,要走了啊?下次再来啊!”
“好的,老板,下次我一定来。”陆帆说,“谢谢您给我讲了这么多关于安昌酱货的故事。”
“不用谢,只要你喜欢安昌,喜欢我们家的腊肠,我就很高兴了。”老人说,从柜台后拿出一小罐酱料,递给陆帆,“这个是我们家的秘制酱料,你回去可以用来炒菜,做汤,很好吃的。”
陆帆接过酱料,心里暖暖的。他谢过老人,沿着老街往外走。老街的两边,依旧挂着满满的腊肠和酱鸭,酱香味依旧浓郁,远处的戏台上,传来了越剧的唱腔,委婉动听。
走到古镇的入口处,陆帆回头看了看。安昌古镇,像一个温暖的港湾,包容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这里的腊肠,这里的酱货,这里的市井人生,都将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
他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安昌古镇·腊肠下的市井人生:
1。酱货文化的传承:
-历史:安昌酱货文化己有几百年历史,源于当地的气候和靠河的地理位置,最初为保存食物,后发展为传统习俗。
-工艺:腊肠选用本地土猪肉(肥瘦3:7),经盐、糖、黄酒、秘制酱料腌制2天,灌肠后晒7天,每日翻晒2次,无添加剂;酱缸多为百年老缸,酱料用黄豆、面粉发酵3个月制成,酱香浓郁。
-代表:王记酱货(百年传承,三代人坚守,用光绪年间老酱缸,手工制作)、阿婆腊肠饭(家常味道,腊肠蒸饭油润不腻)。
2。市井美食的温度:
-扯白糖:麦芽糖与白糖熬制,手工拉扯成丝,金黄甜润,有麦芽糖清香,不粘牙。
-黄酒棒冰:三年陈加饭酒与白糖制成,冰凉清爽,酒香浓郁,不醉人。
-酱鸭酱鸡:本地麻鸭鸡经5天腌制,晒7天,皮脆肉嫩,咸香入味。
3。市井人生的细节:
-人物:王记老板(46年手艺,愿教年轻人,坚守不失传)、阿妹(继承奶奶店铺,保留家常味道)、老街老人(晒太阳、听莲花落、下棋,慢享生活)、摊主(热情吆喝,分享美食故事)。
-场景:清晨晒腊肠的老板、河边洗衣的妇女、广场下棋的老人、戏台排练的越剧演员、菜市场讨价还价的人们,构成温暖的市井画卷。
4。安昌的灵魂:
-慢生活:没有大城市的匆忙,人们按部就班晒酱货、做小吃、享生活,节奏舒缓。
-人情味:陌生人的热情指引(阿姨推荐酱货店、奶奶推荐腊肠饭)、店主的真诚分享(赠送酱料、多加腊肠),让人感受家的温暖。
-坚守:老手艺的传承(手工酱货、扯白糖)、传统文化的保留(越剧、莲花落),让古镇有了岁月的厚重感。”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心里满是不舍。安昌古镇,是绍兴之行中最温暖的一站,这里的腊肠,这里的酱货,这里的市井人生,都将成为他书稿里最动人的篇章。
离开安昌古镇的时候,阳光正好,风里的酱香味依旧浓郁。陆帆知道,他一定会再来的,再来看看这里的腊肠,再来尝尝这里的家常味道,再来感受这里的市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