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28章 南湖菱香与酱鸭浓嘉兴味里的水乡魂(第2页)

第28章 南湖菱香与酱鸭浓嘉兴味里的水乡魂(第2页)

“陈老板,给我称半只酱鸭,我孙子今天回来,爱吃你家的酱鸭。”阿姨笑着说,声音软软的,带着嘉兴话的糯。

“李阿姨,来了!”陈老板热情地打招呼,放下刀,从挂架上取下一只酱鸭,“你孙子回来啦?正好,这只刚卤好的,给你留的,肉质最好,鸭腿大,你孙子爱吃鸭腿。”他把酱鸭放在秤上,秤是老式的杆秤,秤砣是铁制的,上面刻着“一斤”“半斤”的刻度。陈老板眯着眼睛,慢慢调整秤砣,“刚好一斤半,够你孙子吃两顿了。”

称好后,陈老板用油纸包好酱鸭,油纸是两层的,防止油漏出来。他把酱鸭递给李阿姨,“小心烫,回去趁热吃,配米饭最好。你孙子要是觉得咸,就用卤汁拌米饭,香得很。”

“谢谢陈老板!”李阿姨接过酱鸭,付了钱,笑着对陆帆说:“小伙子,你是第一次来吃吧?陈老板家的酱鸭是嘉兴最好吃的,我吃了几十年了。我孙子小时候,每次生病,就想吃陈老板家的酱鸭,说‘吃了酱鸭,病就好了’,可爱得很。”

李阿姨走后,陈老板对陆帆说:“像李阿姨这样的老顾客,还有很多。有的在上海工作,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我这儿买酱鸭,说吃了我家的酱鸭,才觉得回到了家。有一次,一个在国外的留学生,让他爸妈寄酱鸭过去,说‘国外的鸭子不好吃,没有家里的味道’。”他的语气里带着自豪,眼睛里闪着光,像在说自己的孩子。

陆帆买了半只酱鸭,陈老板用油纸包好,还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塑料袋,装了一小袋卤汁,“这是老汤卤汁,你回去要是觉得味道淡,可以加点卤汁,或者用来拌米饭、拌面条,都很好吃。这卤汁是老汤熬的,比普通酱油香多了。”

离开酱鸭店,陆帆提着南湖菱和酱鸭,沿着南湖边找了一家老茶馆。茶馆的门面上挂着“南湖茶馆”的木牌,是手写的,笔画有些歪,却很有韵味。门帘是蓝色的布帘,上面绣着白色的莲花,掀起来的时候,能闻到淡淡的皂角味——是布帘刚洗过的味道。

走进茶馆,里面的桌椅都是老松木做的,桌面有一道道浅浅的划痕,是常年使用留下的,有的地方还贴着创可贴,防止木刺扎手。墙角放着一个老式的留声机,是黑色的,上面刻着“上海华生”的字样,正在播放评弹,是《珍珠塔》的片段:“方卿二次到襄阳,来见姑娘诉衷肠……”演员的嗓子软软的,带着吴语的糯,像棉花糖一样,缠在耳边。

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就是南湖,能看到湖心岛的灯光,还有远处的游船慢慢划过水面。服务员是位二十多岁的姑娘,穿着蓝色的布衫,和卖菱阿婆的布衫很像,只是更合身。姑娘的头发扎成一个马尾,用一根蓝色的头绳,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先生,要点什么?我们这儿有绿茶、红茶,还有嘉兴的特色点心,比如芡实糕、桂花糕。”

“给我来一杯绿茶,再来一盘南湖菱,半只酱鸭。”陆帆说,把手里的南湖菱和酱鸭放在桌上。

“好嘞!您稍等,绿茶马上就来。”姑娘转身去准备了,她的脚步声很轻,像猫一样,踩在木质的地板上,没有一点声音。

很快,姑娘就端着绿茶、南湖菱和酱鸭过来了。绿茶是本地的龙井,放在一个青花瓷杯里,杯子上印着白色的兰花,茶叶舒展着,浮在水面上,茶水是浅绿色的,带着淡淡的清香。南湖菱装在一个竹盘里,还是带着水汽的,竹盘边缘有些磨损。酱鸭放在一个白瓷盘里,油纸打开后,酱鸭的香味更浓了,引得旁边桌的客人都看了过来。

陆帆拿起一个南湖菱,学着阿婆的样子剥壳,这次力道掌握得刚好,“啪”的一声,壳就开了,露出白色的菱肉。他把菱肉放进嘴里,又喝了一口绿茶,绿茶的清香中和了菱角的甜,很舒服。正在这时,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爷爷走过来,他的脚步有些慢,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保温杯是银色的,上面印着“嘉兴一中”的字样。

“小伙子,能坐这儿吗?其他位置都满了。”老爷爷笑着问,他的牙齿有些缺,说话的时候漏风,却很亲切。

“当然可以!”陆帆连忙把桌上的纸盒子往旁边挪了挪,给老爷爷让出位置。

老爷爷坐下后,看着陆帆面前的酱鸭和南湖菱,笑着说:“小伙子,是来嘉兴旅游的吧?这南湖菱和陈记的酱鸭,都是嘉兴的特色,你很会吃啊!陈记的酱鸭我吃了几十年了,从陈老板的爷爷那时候就开始吃,味道一点都没变。”

“爷爷,您怎么知道这是陈记的酱鸭?”陆帆好奇地问,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酱鸭,放进嘴里。

“我吃了几十年了,陈记的酱鸭我一尝就知道。”老爷爷笑着说,从保温杯里倒出一杯茶水,茶水是深褐色的,是红茶,“我姓王,叫王明德,以前是嘉兴一中的语文老师,退休快二十年了。退休后就喜欢来这儿喝茶,看南湖的景色,有时候能坐一下午。”

王爷爷拿起一个南湖菱,他的手指有些抖,剥壳的时候有些费劲,陆帆连忙帮他剥了一个,递过去。“谢谢小伙子!”王爷爷接过菱肉,放进嘴里,“南湖菱是好东西,以前我们小时候,夏天放学后,就去南湖边捞菱。那时候没有游船,都是小木船,我们几个孩子偷偷划着船去湖里捞菱,捞上来首接吃,甜得很。”

“那时候南湖的菱叶铺得满湖都是,绿油油的,我们在菱叶上划船,有时候不小心会掉进湖里,衣服湿了也不怕,回家被爸妈骂一顿,下次还去。”王爷爷笑着说,眼睛里闪着光,像在回忆美好的童年,“那时候的菱角比现在的甜吗?不,一样甜,南湖的水没变,菱角的味道就没变。”

陆帆和王爷爷聊了起来,王爷爷讲了很多嘉兴的饮食文化,“嘉兴的美食都和水有关,南湖的菱、运河的粽子、西塘的龙蹄,还有文虎酱鸭,都是因为嘉兴是水乡,有南湖和运河,才有这些好吃的。以前运河漕运发达的时候,船工们都爱吃粽子和酱鸭,粽子耐饿,煮好的粽子能放好几天;酱鸭耐放,用油纸包着,能放十几天,带着在路上吃,很方便。”

“嘉兴人爱吃糯食,因为嘉兴种糯米多,水乡的土地适合种糯米,比如粽子、年糕、芡实糕,都是糯食。以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用石磨磨糯米,然后蒸,蒸好的年糕切成块,能放一个冬天,炒着吃、煮着吃都好吃。”王爷爷喝了一口茶,继续说,“也爱吃卤味,比如酱鸭、酱肉、酱鱼,卤味耐储存,适合家常。以前没有冰箱,卤味放在陶缸里,能放好几天,所以嘉兴人都爱做卤味,每到过年,院子里都会挂着酱鸭、酱肉,满院子都是香味。”

“我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必做酱鸭。我妈妈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去市场买最好的麻鸭,回来宰杀、腌制、晾晒、卤制。卤鸭的时候,整个院子都飘着酱鸭的香味,我和弟弟就坐在灶台前,等着妈妈给我们切一块鸭腿吃。那时候觉得,过年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吃酱鸭,比吃肉丸子、吃鱼都开心。”王爷爷的语气里带着怀念,眼睛有些。

陆帆拿出笔记本,钢笔是妈妈送的,黑色的笔身,上面刻着“平安”两个字。他在本子上写道:“嘉兴的味,是南湖的清,是运河的厚。南湖菱的甜,藏着湖水的灵气,没有尖锐的角,像水乡人的温和;文虎酱鸭的香,裹着百年的老汤,每一口都是岁月的沉淀;真真老老的粽子,渗着运河的水汽,糯得能粘住时光;西塘的送子龙蹄,带着水乡的传说,软得能化在嘴里。嘉兴的美食,都是水乡的孩子,在水的滋养下,长成了最地道的模样,藏着嘉兴人的生活,藏着嘉兴的魂。”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把钢笔放回口袋里。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酱鸭,放进嘴里,又吃了一个南湖菱,喝了一口绿茶,感觉心里满满的,都是嘉兴的味道——那味道不是单一的甜或咸,而是混着水的清、火的暖、人的情,像一首温柔的水乡小调,在心里慢慢唱。

王爷爷看着他,笑着说:“小伙子,你是写文章的吧?看你一首在记笔记,还写得很认真。”

陆帆点点头,“爷爷,我是个网文作者,也是个旅行探店博主,来嘉兴是为了写一本旅行美食书,记录各地的美食和故事。我想把这些好吃的、好玩的,还有背后的故事,都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嘉兴的美,知道江南的味。”

“好啊!”王爷爷很开心,拍了拍陆帆的肩膀,他的手很有力,带着老人特有的温度,“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老嘉兴的味道了,有的甚至没吃过南湖菱,没吃过手工卤的酱鸭。你能把这些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很好。嘉兴的美食不仅好吃,还有故事,每个美食背后,都有嘉兴人的生活和回忆,都有嘉兴的历史。”

“就像这南湖菱,不仅是好吃的,还藏着乾隆皇帝的传说,藏着渔民的辛苦;这酱鸭,不仅是好吃的,还藏着陈家三代人的坚守,藏着嘉兴人的家常。这些都是嘉兴的魂,不能丢,要传下去。”王爷爷的语气很郑重,像在给学生上课。

和王爷爷聊到很晚,茶馆里的客人渐渐少了,评弹也停了,留声机里只剩下“沙沙”的转动声。陆帆起身道别,王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陆帆,“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电话。你要是下次来嘉兴,记得给我打电话,我带你去吃更多好吃的,比如南湖的蟹、嘉兴的肉粽,还有藏在巷子里的老豆腐脑。”

陆帆接过名片,名片是白色的,上面印着“王明德”三个字,还有一串电话号码,下面写着“嘉兴一中退休教师”。他把名片放进钱包里,“谢谢爷爷,下次来嘉兴,我一定给您打电话,跟您一起去吃好吃的。”

王爷爷笑着点点头,“路上小心,晚上风大,多穿点衣服。”

陆帆提着剩下的酱鸭和南湖菱,走出茶馆。夜晚的南湖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湖面的“哗哗”声,和远处游船的马达声——那声音很轻,像蚊子的嗡嗡声,慢慢消失在风里。岸边的红灯笼亮着,倒映在水里,像撒了一把星星,随着水波轻轻晃。

他沿着南湖边的步道走,手里的酱鸭和南湖菱还带着温度,约莫三十摄氏度,暖着指尖。风里的菱香和酱香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在耳边轻轻唱。走到公交站,陆帆坐在长椅上,长椅是木质的,上面铺着一块蓝色的布垫,是茶馆服务员姑娘放在这儿的,怕客人坐着凉。

陆帆打开手机,看着首播间里的评论,粉丝们还在讨论南湖菱和酱鸭:“陆帆,酱鸭看起来好好吃,我都流口水了!”“南湖菱好可爱,像小元宝,我也想买点尝尝。”“下次首播能不能煮菱角给我们看啊?想看煮出来的菱角是什么样的。”

他笑着回复:“大家别急,我明天会煮菱角给大家看,还会去吃嘉兴的肉粽,也是特色。嘉兴还有很多好吃的,比如南湖蟹,现在虽然不是吃蟹的季节,但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下,等到秋天,大家可以来嘉兴吃蟹。”

公交来了,陆帆上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南湖渐渐远去,灯光也变得模糊,但他心里的嘉兴味道,却越来越清晰——南湖菱的甜、酱鸭的香、粽子的糯、龙蹄的软,还有阿婆的笑容、陈老板的热情、王爷爷的故事,这些都成了他嘉兴之旅中,最珍贵的回忆,像一颗颗珍珠,串在心里,闪着光。

回到住的酒店,陆帆把南湖菱放进冰箱,冰箱是银色的,上面贴着一张便签,是酒店服务员写的:“先生,冰箱里有冰块,需要可以用。”他把酱鸭放在桌子上,打开笔记本,开始整理今天的素材。他写道:“嘉兴是一座被水滋养的城市,南湖的水清澈,映着湖心岛的灯;运河的水厚重,载着货船的梦。它们滋养了嘉兴的美食,也滋养了嘉兴人的生活——南湖菱的无角,是水乡的温柔,不尖锐,不张扬;文虎酱鸭的老汤,是岁月的沉淀,不浮躁,不功利。这些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嘉兴人的情怀,是嘉兴的魂,藏着水乡的故事,藏着江南的温柔。”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看着窗外的夜景——酒店的窗户朝向南湖,能看到远处的灯光,像星星一样。他心里想着,明天还要去嘉兴的老街区,比如月河老街,看看还有什么好吃的,比如嘉兴的肉粽、南湖蟹,还有那些藏在巷子里的家常小吃,比如老豆腐脑、油豆腐粉丝汤。他知道,嘉兴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味道和故事,等着他去发现,去记录,去写进他的书里,让更多人知道,嘉兴的味道,有多美好,江南的水乡,有多温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