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35章 开化清水鱼青山绿水的味道(第1页)

第35章 开化清水鱼青山绿水的味道(第1页)

清晨的衢州老巷还浸在淡淡的薄雾里,那雾是带着水汽的青白色,像刚从婺江里捞出来的棉絮,轻轻贴在斑驳的墙面上,把老巷的青砖黛瓦都晕成了朦胧的水墨画。陆帆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相机包出门时,鞋底踩在青石板路上,还能感觉到夜里露水留下的微凉,石板缝里的青苔沾着水珠,轻轻一蹭,就能在鞋底留下一抹淡绿。

前一晚吃的三头一掌还留着淡淡的辣意,舌根处的灼热感像未熄的炭火,却己开始期待新的味道——民宿老板娘李姐昨晚特意交代:“开化的清水鱼是藏在山里的鲜味,得去钱塘江源头边的农家菜馆吃,那些开在县城里的店,大多是用自来水养的鱼,差了点意思。记得找‘源头人家’的陈叔,他家用的是古田山流下来的山泉,鱼最少养一年,肉质嫩得能掐出水。”

巷口的早点摊己经支起来了,铁皮炉子上的汤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卖辣油拌粉干的张阿姨正用一把长柄大勺子搅动锅里的粉干,勺子碰撞锅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在清晨的安静里格外清脆。张阿姨穿着一件红色的碎花衬衫,领口别着一枚银色的顶针,头发用一根黑色的发簪绾在脑后,发簪上还挂着一缕碎发。她看到陆帆,笑着招手:“小伙子,还是微辣的粉干?今天要去开化吧?李姐昨晚跟我说了。”

陆帆点点头,找了个小马扎坐下。小马扎是竹制的,表面有些磨损,却擦得很干净。张阿姨麻利地从锅里捞出一把粉干,放进碗里,淋上一勺鲜红的辣油——那辣油是用本地朝天椒炸的,油色清亮,上面飘着几粒辣椒籽,再撒上一把切碎的腌菜和葱花,腌菜是去年冬天腌的,酸脆爽口,葱花是刚从自家院子里摘的,还带着露水。

“尝尝,今天的粉干煮得刚好,不软不硬,”张阿姨把碗递过来,手上还沾着点辣油,“去开化啊,那可得早点走,从县城到陈叔家的村子,还要走二十多分钟的山路,路上的风景好,春天的时候,山边的映山红开得满山都是,现在虽然过了花期,但是山里的笋刚冒头,说不定还能看到村民挖笋。”

陆帆拿起筷子,拌了拌粉干。粉干是衢州本地的粗粉干,颜色是米白色的,裹上辣油后变成了淡红色,咬一口,劲道十足,辣油的香味在嘴里散开,带着一股淡淡的芝麻香,偶尔咬到一颗腌菜,酸脆解腻,刚好中和了辣油的厚重。他一边吃一边问:“张阿姨,陈叔家的鱼真的那么鲜吗?”

“那可不!”张阿姨又给一个客人盛粉干,语气里满是自豪,“我去年秋天去过一次,陈叔给我煮了一条西斤多的鱼,就放了点姜片和紫苏,煮出来的汤甜得很,我连喝了三碗。你记得让陈叔给你选鱼腹上的肉,最嫩,小孩子都能吃,没刺。”

吃完早点,陆帆打车去汽车站。出租车是一辆淡蓝色的捷达,车身上印着“衢州出租”的字样,车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平安符,符上的字迹己经有些模糊。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姓周,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夹克的肘部缝着一块补丁,他操着一口地道的衢州话,语气很亲切:“小伙子,去开化看风景还是吃鱼啊?”

“主要是吃鱼,顺便看看风景。”陆帆笑着回答。

“那你可来对了!”周大叔一脚油门,车子缓缓驶出老巷,“开化啊,是我们衢州最干净的地方,山清水秀的,空气里都是甜的。我们本地人周末都爱开车去,就为了那口鱼。陈叔家的鱼我也吃过,确实鲜,他家用的是古田山的山泉,水干净得很,我去年去古田山玩,还在那边的小溪里喝过水,甜得比矿泉水还解渴。”

周大叔说着,指了指窗外的山:“你看,前面那座山就是古田山,山顶上现在还有雾呢,像戴了个白帽子。开化的水大多从那儿流下来,是钱塘江的源头水,水里的矿物质多,鱼在这样的水里长大,肉质就不一样,嫩得很,还没有土腥味。”

陆帆顺着周大叔指的方向看,远处的古田山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山顶藏在乳白色的云里,只露出一片深绿的轮廓,像一块翡翠嵌在云里。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公路,公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水杉,树干笔首,叶子是嫩绿色的,像一把把小扇子,风一吹就轻轻摇晃,影子在公路上移动,像在跳一支缓慢的舞。

汽车驶过郊外的稻田,稻田里的秧苗刚插不久,嫩绿色的秧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铺在地上的绿毯,田埂边的小溪里淌着清水,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那是一种银白色的小鱼,尾巴一摆就钻进了石缝里,再也找不到了。周大叔说:“这种鱼叫石斑鱼,以前很多,现在少了,只有在干净的小溪里才能看到。小时候我经常跟我爹去小溪里摸石斑鱼,摸回来用油炸着吃,香得很。”

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开化县城。县城不大,街道干净整洁,路边种着高大的香樟树,树龄看起来都不小了,树干粗壮,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干上挂着绿色的铭牌,上面写着“树龄50年”,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街道两旁有不少卖山货的店铺,店铺门口挂着一串串的笋干、茶叶,还有晒干的香菇、木耳,笋干是金黄色的,看起来很有嚼劲,茶叶是翠绿色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陆帆按照李姐给的地址,找了一家名叫“源头人家”的农家菜馆。菜馆藏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名叫“源头村”,村口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钱塘江源头第一村”几个红色的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村子旁边就是一条小溪,小溪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溪边的草地上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有白色的蒲公英、黄色的小雏菊,还有紫色的紫花地丁,风吹过,野花轻轻摇晃,像在向路人招手。

菜馆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外墙用黄泥刷过,看起来很古朴,墙面上还画着一幅水墨画,画的是小溪边的鱼鹰捕鱼图,鱼鹰的羽毛是黑色的,眼睛是黄色的,看起来很有神。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有青椒、茄子、黄瓜,还有几株紫苏,青椒是深绿色的,个头不大,却很,茄子是紫色的,表面光滑,黄瓜是浅绿色的,还带着细细的绒毛,紫苏的叶子是深绿色的,边缘有锯齿状的纹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一个穿着蓝色土布褂子的中年男人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烟,他的土布褂子是用粗棉布做的,颜色有些褪色,袖口和领口都缝着补丁,他的手上沾着点泥土,指甲缝里也有,一看就是刚从菜地里回来。他看到陆帆,立刻站起来笑着迎上来,手里还夹着没抽完的烟——那是一支本地的香烟,烟盒是红色的,上面印着“开化”两个字。

“小伙子,是来吃清水鱼的吧?”男人的声音很浑厚,带着点山里人的质朴,“我是这儿的老板,姓陈,你叫我陈叔就行。李姐昨晚给我打电话了,说你是来寻美食的,特意让我给你留着新鲜的鱼。”

陈叔的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那是常年在山里劳作晒出来的颜色,他的脸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眼角的皱纹尤其明显,那是笑出来的纹路,他的眼睛很亮,像小溪里的水,透着一股真诚的劲儿。他一边领着陆帆进院子一边说:“我们家的鱼都是养在后面的山泉池里的,你可以自己去选,想选哪条就哪条,保证都是新鲜的,没喂过饲料。”

陆帆跟着陈叔走到院子后面,那里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水池,水池的石头是从山里搬来的,表面粗糙,带着青苔的痕迹。水池里的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很凉,用手一摸,能感觉到丝丝的凉意,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那是一种灰白色的鹅卵石,表面光滑,还有一些彩色的石子,像玛瑙一样。

水池里养着不少鱼,都是草鱼,每条都有两三尺长,鱼的身体是银白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层碎银子。鱼在水里灵活地游来游去,尾巴一摆就溅起小小的水花,水花落在水面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陈叔指着水池里的鱼说:“这些鱼最少都养了一年了,我们不喂饲料,就喂青草和玉米,青草是从山上割的,没打农药,玉米是自己家种的,新鲜得很。你看,这水多清,能看到鱼的鳞片,这样的鱼煮出来才鲜,没有土腥味。”

陆帆选了一条看起来很壮实的鱼,那条鱼在水池里游得很欢,尾巴一摆就游到了水池中央。陈叔拿起放在水池边的渔网——渔网是用尼龙线织的,网眼很小,手柄是用竹子做的,表面光滑,带着包浆。他轻轻把渔网放进水里,慢慢靠近那条鱼,然后猛地一捞,渔网刚好把鱼罩住,鱼在网里蹦跳着,水花溅了陈叔一身,他却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这条鱼有三斤多,够你吃了,再配两个小菜,正好。你运气好,这条鱼是去年春天放的,养了一年多了,肉质最嫩。”

陈叔把鱼拿到旁边的石板上,石板是青灰色的,表面很平整,是用来处理鱼的。他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那是一把老式的碳钢刀,刀身是银白色的,刀柄是用木头做的,上面缠着一圈麻绳,防止打滑。他先用刀背在鱼头上敲了一下,鱼立刻就不动了,然后他用刀从鱼的腹部划开一个小口,小心翼翼地把鱼内脏取出来,鱼内脏很干净,没有一点杂质,他说:“你看,鱼内脏干净,说明水干净,鱼没吃脏东西。”

接着,陈叔用刀刮鱼鳞,他刮鱼鳞的动作很熟练,从鱼的尾部往头部刮,鱼鳞纷纷落在石板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他刮得很仔细,连鱼鳍下面的小鱼鳞都刮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清水把鱼冲洗了几遍,鱼身上的水珠顺着鱼鳞往下滴,落在石板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洼。

陆帆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看着陈叔处理鱼,石桌是用一块完整的青石板做的,表面有些粗糙,却很干净,石桌旁边放着几个小马扎,都是竹制的,和张阿姨早点摊的小马扎很像。院子里很安静,只有小溪的流水声和陈叔刮鱼鳞的“沙沙”声,偶尔有鸟儿落在院子里的香樟树上,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然后又飞走了。

不一会儿,陈叔的妻子王阿姨从屋里出来了,她穿着一件碎花围裙,围裙上印着粉色的桃花图案,围裙的边角有些磨损,却很干净。她手里拿着一个竹篮,竹篮是用细竹篾编的,边缘缠着一圈红绳,竹篮里装着刚摘的青椒和茄子,青椒是深绿色的,带着新鲜的蒂,茄子是紫色的,表面光滑,没有一点斑点。

“小伙子,你先坐会儿,我去炒两个小菜,”王阿姨的声音很温柔,带着点山里人的淳朴,“我们家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早上刚摘的,新鲜得很。青椒炒肉,再拌个黄瓜,配鱼吃正好,解腻。”

王阿姨说完,就提着竹篮进了厨房。厨房是老式的土灶厨房,土灶是用黄泥和砖块砌成的,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铁锅的表面有些发黑,却很干净。王阿姨从灶边的柴堆里拿出几根柴火——那是松木柴,散发着淡淡的松木香,她把柴火放进灶膛里,用火柴点燃,柴火“噼啪”作响,火苗很快就窜了起来,照亮了灶膛。

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传来了炒菜的香味,先是猪油融化的香味,然后是青椒炒肉的香味,青椒的清香和肉的油腻感混合在一起,格外,还有紫苏的清香,那是王阿姨在炒肉的时候放了几片紫苏叶,用来去腥味。陆帆坐在院子里,闻着厨房里飘来的香味,肚子忍不住咕咕叫了起来。

陈叔把处理好的鱼拿到厨房,用清水冲洗了几遍,然后放在一个砂锅里——砂锅是用本地的陶土做的,颜色是深褐色的,表面有些粗糙,却很厚实。他在砂锅里放了几片姜片——姜片是用本地的生姜切的,生姜的皮是浅黄色的,肉质是淡黄色的,散发着淡淡的姜香,然后倒了少许料酒——那是本地酿的米酒,酒精度不高,颜色是淡黄色的,散发着淡淡的酒香,最后放了一把新鲜的紫苏叶——紫苏叶是刚从院子里摘的,叶子是深绿色的,边缘有锯齿状的纹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煮清水鱼就讲究原汁原味,”陈叔一边往砂锅里加水一边说,“水要用源头水,就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这样煮出来的汤才甜。鱼要新鲜,现杀现煮,这样肉质才嫩。调料不能放太多,放多了反而会盖住鱼的鲜味,就放几片姜片、少许料酒和一把紫苏叶,去腥增香就够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