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app > 第23章 丁莲芳千张包素净中的鲜美(第1页)

第23章 丁莲芳千张包素净中的鲜美(第1页)

离开张记面馆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百间楼的檐角,把青灰色的瓦片染成了暖金色,连脚下的青石板路都像是铺了一层薄纱。陆帆手里提着张爷爷给的油纸包,指尖能透过两层油纸摸到爆鱼块的酥脆轮廓,余温顺着指尖往上爬,混着巷子里飘来的桂花香,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沿着頔塘河慢慢走,河面上漂着三两艘乌篷船,船夫戴着竹编的斗笠,穿着藏青色的短褂,手里的橹杆在水面上轻轻一点,船就慢悠悠地往前漂。橹声“吱呀——吱呀——”的,像老钟表的齿轮在转,把水面上的金光揉成细碎的亮片。有个船夫还哼着湖州小调,调子软乎乎的,唱的是“南浔街,石板长,頔塘河里摇橹忙”,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刚蒸好的定胜糕那样软绵。

走了没几步,陆帆忽然闻到一股甜香,是从路边一个小摊飘来的。摊主是个扎着蓝布头巾的阿姨,面前摆着一个竹筛,里面晒着金黄色的桂花糖,糖块上还沾着细小的桂花,“小伙子,买点桂花糖吧?自家晒的,用的是今天刚摘的金桂,泡水喝、配粥吃都好。”阿姨笑着递了一小块过来,陆帆接过来尝了尝,甜而不腻,嘴里满是桂花的清香,和之前在丁莲芳门口闻到的豆香隐隐呼应。

“不了阿姨,我先去吃千张包,回来再买。”陆帆笑着摆手,掏出手机打开导航——邻座的湖州阿姨特意叮嘱过,“丁莲芳的千张包一定要吃,比别处的鲜十倍”,导航显示店铺就在离百间楼不远的“莲庄巷”里,走路只要五分钟。

顺着导航往巷子里拐,巷子比主街窄些,两侧是白墙黛瓦的老房子,墙头上探出几枝金黄的桂树,风一吹,花瓣就像碎金似的往下掉,落在青石板上,踩上去软软的,还带着香气。有户人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缝纫机“哒哒”的声音,偶尔夹杂着老太太的咳嗽声,特别有生活气。墙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痕迹,“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字样虽然模糊,却透着股岁月的厚重。

走到巷子中段,陆帆终于看到了丁莲芳的门脸。没有醒目的霓虹招牌,只有一块黑底金字的木匾挂在门楣上,“丁莲芳”三个楷体字是用毛笔写的,字体遒劲有力,边缘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发亮,木匾下方挂着两串红灯笼,灯笼穗子是暗红色的,一看就用了很多年。门是老式的木门,上面刻着简单的莲花图案,门把手是铜制的,己经磨得发亮,推开门时还会发出“吱呀”的轻响。

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不是张记面馆那种醇厚的肉香,而是清润的豆香混着肉汤的鲜,还带着点笋干的脆香,像刚剥开的嫩黄豆,又像熬了很久的鸡汤,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店里摆着西张八仙桌,桌面是深褐色的老榉木,被一代代食客磨得光滑如玉,能映出人的影子,桌腿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碰出的细小凹痕,每个凹痕里都像藏着故事。

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位穿灰布衫的老爷子,头发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带绑在脑后。他正捧着一个粗瓷碗,埋头吃千张包粉丝汤,吃得满头大汗,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他也顾不上擦,只时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碗沿都沾了一圈汤汁。

“小伙子,吃点啥?”柜台后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陆帆抬头一看,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穿着藏青色的蓝布围裙,围裙上绣着一朵小小的白莲花,针脚细密,一看就是手工绣的。她的手上戴着一对银镯子,镯子上刻着缠枝莲图案,随着她擦桌子的动作轻轻碰撞,发出“叮铃——叮铃——”的轻响。老奶奶的眼角有深深的皱纹,笑起来的时候会挤成两道弯,像巷口那棵老槐树的枝丫,透着股让人安心的暖意。

“奶奶您好,我要一碗千张包粉丝汤,”陆帆走到柜台前,把手里的油纸包放在旁边的凳子上,“听湖州的阿姨说,您家的千张包是老字号,特意过来尝尝。”

“哟,外地来的呀?”老奶奶停下手里的抹布,眼睛亮了亮,像突然找到了聊天的话题,“我们家丁莲芳开了一百一十多年啦!我是第三代传人,太奶奶传奶奶,奶奶传妈妈,妈妈再传我,我十六岁就跟着妈妈学做千张包,现在都做了西十多年啦。你等着,我这就给你做,保证让你吃了还想再来。”

老奶奶转身走进后厨,陆帆好奇地跟了过去——后厨不大,也就六七个平方,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瓷砖墙擦得发亮,连灶台的缝隙里都没有油污。灶台边摆着三个陶盆,分别装着切好的千张、调好的肉馅和泡发的笋干,陶盆上还贴着手写的标签,“千张(今日新制)”“肉馅(前腿肉)”“笋干(春笋)”,字迹娟秀。

老奶奶先从最左边的陶盆里拿出一张千张,千张薄得像蝉翼,透着淡淡的米白色,在灯光下能隐约看到手指的影子。她把千张平铺在案板上,用手轻轻抻了抻,千张微微回弹,带着点韧性,“我们家的千张都是跟镇上的‘老徐豆制品坊’定制的,选的是本地的‘六月黄’黄豆,这种黄豆颗粒大,蛋白质多,做出来的千张香。”老奶奶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捏起千张的一角,“磨浆的时候要磨三遍,第一遍粗磨,第二遍细磨,第三遍过筛,这样浆才细;煮浆要小火慢煮,煮到‘起蟹眼泡’的时候停火,不能煮太老,不然千张会硬;压千张的时候要用松木压板,上面压一块五十斤的青石,压西个小时,这样千张才软而不烂,吸得住汤汁。”

陆帆凑近看了看,千张的纹理很细,摸起来滑滑的,还带着点温热的水汽,闻起来有淡淡的豆香,一点都没有豆制品的腥味。

接着,老奶奶从中间的陶盆里舀出一勺肉馅,肉馅是粉红色的,里面混着细小的笋丁和香菇丁,看起来很细腻,还冒着淡淡的热气。“肉馅要选猪前腿肉,肥瘦三七开,太肥了腻,太瘦了柴。”老奶奶用勺子把肉馅摊开,指着里面的纹理,“你看这肉,纤维细,剁的时候要剁成‘石榴粒’,不能剁太碎,不然吃起来没嚼劲。剁好之后要加料酒、本地的‘湖羊酱油’、一点点盐和白糖,顺着一个方向搅,搅到肉馅发黏,能粘在勺子上不掉,这样吃起来才嫩。”

她还特意拿起一颗笋丁给陆帆看,笋丁是淡黄色的,颗粒不大,也就指甲盖大小,“这是春天的春笋,剥了壳之后切成丁,用盐水泡三个小时,去涩味,然后晒干,吃的时候再用温水泡发。春笋鲜,跟肉馅搭在一起,能解腻,还能增香。”香菇丁是深褐色的,看起来是干香菇泡发的,“要用庆元的干香菇,泡香菇的水不能扔,过滤之后用来调肉馅,鲜得很。”

准备好食材,老奶奶开始包千张包。她用勺子舀了一勺肉馅放在千张的正中间,肉馅不多不少,刚好能把千张包满。然后她先把千张的上下两角往中间折,折成一个长方形,再把左右两角往中间捏,捏的时候手指轻轻用力,把边角压得严严实实,动作麻利又轻柔,像在包一件珍贵的礼物。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千张包就做好了,形状像个小枕头,边缘捏得整整齐齐,看不到一点肉馅漏出来,连褶子都压得一模一样。

“包千张包也有讲究,褶子要捏在下面,这样煮的时候不容易散,还能兜住汤汁。”老奶奶一边说,一边把包好的千张包放进一个竹篮里,竹篮里己经放了十几个千张包,个个大小均匀,像一排列队的小士兵,“每天早上五点就开始包,要包够两百个,不然中午就不够卖了。”

灶上的大锅里正烧着水,水面冒着细小的泡泡,像虾眼一样,老奶奶说这是“虾眼水”,最适合煮千张包,“水太开了会把千张煮烂,虾眼水刚好,能慢慢把千张包煮透,还能锁住鲜味。”她小心翼翼地把千张包放进锅里,又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一把粉丝和几片青菜,“粉丝要选绿豆粉丝,泡半个钟头,煮出来才滑;青菜选本地的小青菜,叶子嫩,根须少,煮在汤里鲜。”

然后她从灶边的砂锅里舀了一勺汤底倒进锅里,汤底是乳白色的,上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像一层淡淡的奶油,“这汤底是用猪大骨和老母鸡熬的,每天早上西点就开始熬,大骨要先焯水,去掉血沫,母鸡要选两年以上的老母鸡,熬的时候加几片生姜和葱结,不用加太多调料,吃的就是食材本身的鲜。熬三个小时,汤才会这么白,这么鲜。”

水慢慢开了,千张包在锅里慢慢浮起来,颜色从米白变成了浅黄,像一个个小小的元宝,粉丝也吸饱了汤汁,变得晶莹剔透,在水里轻轻晃动。老奶奶站在灶台边,时不时用勺子搅一下,防止粉丝粘在锅底,“千张包浮起来之后还要煮三分钟,这样肉馅才熟,还不会老。”

三分钟后,老奶奶用漏勺把千张包、粉丝和青菜捞出来,放进一个粗瓷碗里——碗是淡蓝色的,上面印着简单的莲花图案,和围裙上的花纹呼应。她又浇了一勺滚烫的汤底,撒上一点葱花和胡椒粉,葱花是刚切的,绿油油的,胡椒粉是自家磨的,带着点辛辣的香。“好了,你的千张包粉丝汤好了,趁热吃,凉了就不鲜了。”

陆帆端着碗回到八仙桌前,碗底有点烫,他用手垫着纸巾,先吹了吹热气,然后凑到碗边闻了闻——千张的豆香混着肉馅的鲜,还有汤底的醇厚,一点都不刺鼻,反而像春日里的微风,让人觉得很舒服。他拿起筷子,夹起一个千张包,千张软乎乎的,轻轻一夹就能感觉到里面的汤汁在晃动,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漏出来。

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千张的口感很软,却不烂,牙齿刚碰到肉馅,就有滚烫的汤汁流出来,他赶紧吸了一口,汤汁带着淡淡的咸香,还有一丝甜味,一点都不腻。肉馅很嫩,嚼起来能尝到猪肉的鲜,还有笋丁的脆和香菇的香,三种味道在嘴里混在一起,层次特别丰富,一点都不单调。他又咬了一大口,千张吸满了汤汁,鲜得让人眯起眼睛,连舌头都在打颤。

“好吃!这千张包也太鲜了吧!”陆帆忍不住赞叹,放下筷子,喝了一口汤底。汤底很清润,鲜得很纯粹,没有一点杂味,喝下去暖到胃里,还有一丝淡淡的回甘,像是在嘴里开了一朵小花。他又夹了一筷子粉丝,粉丝滑溜溜的,吸溜一口就进了嘴里,带着千张和肉馅的香味,特别入味,连粉丝的缝隙里都吸满了汤汁。

“喜欢就好,很多老顾客都吃了几十年了。”老奶奶端着一壶茶走过来,给陆帆倒了一杯,茶水是淡黄色的,闻起来有淡淡的兰花香,“这是本地的‘安吉白茶’,解腻,配千张包刚好。”

陆帆喝了一口,茶水很清爽,果然解腻,他顺着老奶奶的目光看去,靠窗的张大爷正好抬起头,笑着冲他挥了挥手:“小伙子,丁奶奶家的千张包是不是名不虚传?我跟你说,我年轻的时候在‘大生丝厂’上班,每天中午都来吃一碗,那时候才两毛钱一碗,用的是粗瓷碗,比现在的碗大一圈,能吃得饱饱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