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莲子羹。法明师傅把炖好的莲子羹端上来,是浅白色的,莲子在里面轻轻浮着,看起来很软糯。陆帆舀了一勺放进嘴里,莲子很烂,一咬就碎,带着淡淡的清甜,不是放糖的甜,是莲子本身的甜,还有一点藕粉的稠滑,喝下去后,胃里暖暖的,很舒服。
“莲子羹炖了一个小时,用的是小火,慢慢炖,让莲子的甜味慢慢出来,不用放糖,放了糖就会盖住莲子本身的甜。”法明师傅说,“很多人吃惯了甜的、咸的、辣的,觉得清淡的菜不好吃,其实是没静下心来尝。就像这莲子羹,你慢慢喝,慢慢品,就能尝出里面的甜,是很绵长的甜,比糖的甜更舒服。”
陆帆一边吃一边和粉丝首播,给粉丝看每一道菜的细节:“大家看这个罗汉斋,香菇、笋片、豆腐炖在一起,鲜得很,不是浓烈的鲜,是淡淡的鲜;这个素火腿,是豆制品做的,有酱香,不腻;这个蒸豆腐,用山泉水做的,很嫩,有豆香;还有这个莲子羹,不用放糖,本身就甜,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粉丝们的评论很热闹:
“看起来啊,我最近吃太多辣的,觉得胃不舒服,好想喝一碗莲子羹!”
“素火腿看起来好好吃,我以为素斋都是寡淡的,原来也有这么香的!”
“法明师傅说得真好,食材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用心做的菜都好吃!”
“陆帆,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静?我看着屏幕都觉得心静下来了!”
陆帆点点头:“真的很静,现在吃着素斋,听着窗外的鸟鸣,吹着普陀山的风,一点都不浮躁。昨天在沈家门吃海鲜,很热闹,很开心;今天在这里吃素斋,很安静,很舒服,都是很好的感觉,只是不一样的好。”
法明师傅听见了,补充道:“其实热闹和安静,就像荤菜和素斋,没有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当下的心境。比如你昨天和朋友一起吃海鲜,热闹是适合的;今天你一个人来普陀山,安静是适合的。饮食和生活一样,要找到平衡,热闹的时候能享受,安静的时候也能舒服,就够了。”
吃完素斋,陆帆帮法明师傅收拾碗筷,粉丝们还在首播间里问东问西,有的问素火腿的做法,有的问佛茶在哪里能买到,有的问普陀山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法明师傅一一回答,还推荐大家去普济寺、百步沙、千步沙看看,“百步沙的沙子很细,踩在上面很软,早上看日出很好;千步沙的海很蓝,吹着海风很舒服,吃了素斋去走一走,会更舒服。”
九点半的时候,陆帆告别了法明师傅,准备去百步沙。法明师傅送他到门口,递给他一小包莲子和一小罐佛茶:“施主带回去,莲子可以炖羹,佛茶可以泡水,希望你以后也能常静下心,尝尝清淡的味道。”
陆帆接过东西,心里暖暖的,连忙道谢:“谢谢法明师傅,我一定会常想起普陀山的素斋,想起您说的‘用心做食材,用心过日子’。”
“路上小心。”法明师傅合了合十,转身回了香华斋。
陆帆背着包往百步沙走,手里拿着那包莲子,感觉沉甸甸的——不是重量,是心意。路边的树更绿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身上,暖暖的,不烫。偶尔有风吹过,带着佛茶的清香和海水的咸,混在一起,很特别。
走到百步沙时,沙滩上还没多少人。沙子真的很细,踩在上面像踩在棉花上,软软的,一点都不硌脚。海水很蓝,远处的海平面和天空连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偶尔有海浪冲上来,带着“哗啦”的声音,把沙子冲得平平的,然后又退回去,留下小小的贝壳和海螺。
陆帆找了个石头坐下,掏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
“普陀山的素斋,是减法的艺术——减去多余的调料,减去浮躁的心境,只留下食材的本味和山水的禅意。
罗汉斋里,香菇的香、笋片的脆、豆腐的嫩、青菜的鲜,没有哪一样食材抢风头,都安安静静地融在一起,炖出最绵长的鲜;素火腿用豆制品做的,却有酱香,不是模仿肉,是让豆制品自己的香味发光;蒸豆腐只用山泉水和一点盐,嫩得像云朵,甜得像泉水;莲子羹不用糖,靠莲子本身的甜,炖得糯糯的,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法明师傅说,素斋不是‘清淡无味’,是‘让食材说话’。是啊,当我们习惯了用辣椒、酱油、味精来刺激味蕾,反而忘了食材本身的味道——青菜的清甜、豆腐的豆香、莲子的软糯,这些本味,才是最珍贵的。
普陀山的风很轻,海很蓝,佛茶很香,素斋很淡。这种淡,不是寡淡,是绵长,是让人心静的淡。就像生活,不是所有时候都要热闹,有时候安静下来,尝尝清淡的味道,想想简单的道理,反而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今天的素斋,让我明白,美味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样子——有的是沈家门海鲜的浓烈鲜,有的是普陀山素斋的绵长清,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禅意。重要的是,我们能用心去尝,用心去感受,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写完后,陆帆合上笔记本,掏出相机,对着大海按下快门。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有无数颗星星落在水里。他想起昨晚王大叔的海鲜,想起今天法明师傅的素斋,想起舟山的海,想起普陀山的风,突然觉得,这趟旅程,不仅仅是在寻找美食,更是在寻找一种心境——一种能在热闹中享受,也能在安静中沉淀的心境。
中午的时候,陆帆又去了香华斋,还是点了罗汉斋、蒸豆腐和莲子羹。这次人多了些,有游客和法明师傅聊天,问普陀山的故事,问素斋的做法,法明师傅都耐心回答,偶尔还会教游客怎么切菜,怎么炖莲子羹。陆帆坐在旁边,听着他们聊天,喝着佛茶,觉得很舒服,像在自己家一样。
下午,他去了千步沙,沿着海边走了很久。海浪一次次冲上来,打湿了他的裤脚,凉凉的,却很舒服。远处的渔船像小小的黑点,在海面上慢慢移动。他掏出手机,给粉丝发了一条动态,配着普陀山的海和香华斋的素斋照片,写着:“普陀山的素斋,是能让人心静的味道。有时候,清淡一点,反而更长久。”
傍晚的时候,陆帆准备离开普陀山。坐船回望时,普陀山又变成了远处的一块青玉,山顶的雾还没散,像披着一层薄纱。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莲子和佛茶,心里满是不舍——不舍这里的风,这里的海,这里的素斋,还有法明师傅的温和。
回到沈家门时,天己经快黑了。渔港的红灯笼又亮了起来,和昨晚一样热闹。陆帆路过18号排档,王大叔正在给客人盛炒鱿鱼,看见他,笑着问:“小伙子,素斋好吃吗?是不是静下心了?”
陆帆点点头:“好吃,很静,谢谢大叔推荐。”
“好吃就好!”王大叔笑着说,“下次再来舟山,还来吃海鲜,还去吃素斋!”
陆帆答应着,往酒店走。路上,他打开笔记本,又写了一行:“舟山的味道,是两种极致的融合——沈家门的鲜,热烈得像烟火;普陀山的清,安静得像禅意。这两种味道,都刻在了心里,成了难忘的记忆。”
他知道,明天就要离开舟山,去下一个地方了。但舟山的海,舟山的海鲜,舟山的素斋,还有舟山的人情味,都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书稿里,成为这趟旅程中最珍贵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