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app > 第59章 常州银丝面天宁寺下的舌尖禅意(第2页)

第59章 常州银丝面天宁寺下的舌尖禅意(第2页)

“你说得对!”陈师傅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很亲切,“我们常州的银丝面讲究‘清淡、本真’,不像别的面,加了很多调料,反而掩盖了面的味道。我爹以前常说,‘好面不用多调料,一碗清汤就够了’。他年轻时在天宁寺旁边摆摊,很多和尚都来吃他的面,说他的面有禅意,吃了能让人静下心来。”

“和尚也来吃吗?”陆帆好奇地问,放下了筷子。

“是啊,”陈师傅点点头,眼神里带着点怀念,“那时候天宁寺的香火很旺,很多和尚做完早课,就会来我爹的摊子上吃一碗银丝面。我爹会给他们做素浇面,用的是香菇、笋干、木耳做浇头,汤是用黄豆芽和香菇熬的,鲜得很,没有一点荤腥。”

陈师傅顿了顿,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有个老和尚,法号叫明心,每次来都坐在最里面的位置,慢慢喝汤,慢慢吃面,吃完了还会坐一会儿,和我爹聊聊天。他说我爹的面‘有禅意’,因为做面时用心,没有杂念,吃面时能让人静下心来,忘记烦恼。后来,我爹就把摊子搬到了天宁寺旁边,取名‘老常州面馆’,一首开到现在。”

旁边桌的老奶奶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转过头。老奶奶穿着深蓝色的布衫,领口缝着一块补丁,却很干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个黑色的发夹固定住。她面前的碗里还剩一点面汤,手里拿着勺子,慢慢搅着。“小伙子是第一次来常州吃银丝面吧?”老奶奶的声音很温和,带着点常州口音,“老陈家的银丝面我吃了三十年了,从他爹摆摊的时候就吃,味道一点都没变,还是这么鲜。”

“我年轻的时候,在天宁寺旁边的工厂上班,每天早上都会来吃一碗银丝面,”老奶奶放下勺子,看着窗外的天宁寺塔,眼神里带着点回忆的温柔,“那时候我儿子才五岁,每天早上我都会带他来,他每次都能吃一碗面,还说‘妈妈,这面真好吃,我长大了也要做这么好吃的面’。”

“现在我儿子在上海工作,每年过年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吃一碗老陈家的银丝面,”老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他说‘还是家里的面好吃,上海的面没有这个味道’。有时候他还会让我给他打包几碗,带到上海去,说要让他的同事也尝尝常州的银丝面。”

陆帆听得心里暖暖的,拿出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写下“常州银丝面”五个字,字体比平时写得更认真。他画了一碗简笔的银丝面,旁边标注:“原料:高筋面粉+鸡蛋+盐,拉十八道,细如发丝;汤:老母鸡+筒骨熬4小时,清亮无油;配料:鸡丝、香菇、青菜;特点:清淡、本真、有禅意;常州吃法:先喝汤,再吃面,最后吃酱萝卜。”他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天宁寺塔,塔尖上画了个小太阳,旁边写着“禅意”两个字。

“奶奶,您知道为什么说银丝面有禅意吗?”陆帆问,把笔记本放在桌上,推给老奶奶看。

老奶奶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小伙子字写得好!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做面的人用心,你看陈师傅和他儿子,拉面的时候多专注,一点都不分心,这就像禅修,要专心致志,不能有杂念;二是吃面的人要静下心来,慢慢吃,才能尝出面的本味,要是吃得太快,狼吞虎咽的,就尝不出味道了,这也像禅修,要静下心来,才能看清自己。”

老奶奶顿了顿,指着窗外的天宁寺塔:“天宁寺的老和尚说,‘吃一碗好面,就像参一次禅’,我觉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心里烦,就来吃一碗银丝面,慢慢喝汤,慢慢吃面,吃完了就觉得心里不烦了,好像什么事都想开了。”

陆帆把老奶奶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字迹工整。他又问陈师傅:“陈叔,你们家一天能卖多少碗面啊?”

“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两百多碗,”陈师傅笑着说,“从早上六点开到晚上八点,忙的时候,我和陈阳都顾不上吃饭,中午就随便吃点大麻糕垫垫。有时候客人多,要排队,有的客人从上海、南京过来,坐高铁来,就为了吃一碗我们家的银丝面。”

陈师傅指了指门口的一个银色保温箱,上面印着“老常州面馆”的黑色字样:“那是给外地客人打包用的,我们用保鲜盒把面和汤分开装,面是生的,汤是热的,客人回去自己煮,这样能保证面的口感。上次有个上海的客人,一次买了五份,说要带回去给家人和同事尝尝,还说我们的打包方式很贴心。”

陆帆吃完最后一口面,感觉胃里暖暖的,像被阳光晒过一样,一点都不胀,反而觉得很轻松。他拿起旁边的大麻糕,大麻糕是圆形的,一面是焦黄色的,上面撒满了白芝麻,另一面是淡黄色的,看起来很酥脆。他咬了一口,外皮“咔嚓”一声脆响,掉了点渣在桌上,里面是咸甜口的,夹着葱花和猪油,香得很,一点都不腻,和银丝面的清淡刚好互补。

“这大麻糕也很好吃!”陆帆忍不住赞叹,又咬了一口。

“这大麻糕是我老伴做的,”陈师傅笑着说,“她做大麻糕做了三十年,用的是猪油和面粉,烤的时候用的是炭火炉,比电烤箱烤的香。我们常州人吃银丝面,都会配一个大麻糕,这样才算完整的一顿早餐,就像喝咖啡要配蛋糕一样。”

陆帆付了钱,陈师傅还给他装了一小袋面粉样品——是用透明的密封袋装好的,里面是白色的高筋面粉,袋子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老常州面馆专用面粉,2023年10月26日”,字迹和菜单上的一样工整。“带回去给朋友看看,知道我们的面用的是好面粉,没有掺假,”陈师傅笑着说,“很多客人都怀疑我们的面加了添加剂,其实没有,我们做面做的是口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陆帆接过袋子,心里很感动。他拿出手机,给陈师傅和陈阳拍了张照片。照片里,陈师傅站在左边,手里拿着一根擀面杖,陈阳站在右边,手里捧着一团面团,两人都笑着看向镜头,身后的“老常州面馆”招牌很醒目,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陈叔,我把这张照片发在视频里,让更多人知道您家的银丝面!”

“好啊!”陈师傅笑得更开心了,“谢谢你啊小伙子,要是你下次来常州,还来我家吃面,我让我老伴给你做个芝麻馅的大麻糕,比咸的更好吃!”

离开老常州面馆,陆帆沿着天宁寺的老街慢慢逛。他先去了天宁寺,买了张门票进去。寺庙里很安静,只有钟声和香火味,香客们都很虔诚,有的在大雄宝殿里拜佛,有的在绕着佛塔走,嘴里念念有词。陆帆走到大雄宝殿旁边的长廊里,长廊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字体苍劲有力,看着这副对联,他想起刚才吃的银丝面,突然觉得,那碗清淡的面,确实有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

长廊里有几位老人在打太极,他们穿着宽松的太极服,动作慢悠悠的,像流水一样舒缓。领头的老人头发全白了,却精神矍铄,他双手慢慢抬起,又慢慢放下,呼吸均匀,嘴里还哼着太极的口诀:“棚、捋、挤、按、采、挒、肘、靠……”陆帆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觉得心里很平静,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吹走了。

接着,他去了青果巷。青果巷是常州的老街,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巷子里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墙角爬着翠绿的藤蔓,很有江南的韵味。巷子里有不少名人故居,恽代英故居、赵元任故居、周有光故居,门口都挂着牌匾,上面写着名人的事迹,有的还摆着鲜花,看得出来常有人打理。

陆帆沿着巷子慢慢走,脚下的青石板路带着点凉意,两旁的店铺大多是卖手工艺品和常州特产的,偶尔能看到几家茶馆,门口摆着竹椅,有的老人在喝茶聊天,有的在看书,很悠闲。路过一家茶馆时,陆帆停下了脚步,茶馆的门是敞开的,里面飘出淡淡的茶香,老板正用长嘴壶给客人倒茶,长嘴壶的壶嘴很长,像一条银蛇,老板手腕一扬,茶水就准确地倒进了客人的茶杯里,一点都不洒。

“小伙子,进来喝杯茶吧?”老板笑着招呼他,“我这茶是阳羡茶,常州本地的好茶,清香提神。”陆帆走进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老板给了他一杯茶,茶杯是粗陶的,茶是淡绿色的,喝起来清香爽口,带着点淡淡的甜味。“以前这青果巷里全是茶馆,”老板一边擦桌子一边说,“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喝茶聊天,现在虽然少了,但还是有老客人来,喝的就是这份情怀。”

陆帆喝着茶,看着窗外的青果巷,巷子口有个卖糖葫芦的小摊,摊主是个老爷爷,正给一个小女孩递糖葫芦,小女孩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不远处,有对年轻情侣在拍照,男生拿着相机,女生站在石桥上,摆着姿势,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很甜蜜。

喝完茶,陆帆继续往前走,走到青果巷的尽头,是一条小河,河边种着柳树,柳条垂在水面上,风一吹,柳条晃得沙沙响,像在和河水说话。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叫“青果桥”,桥上有不少游客在拍照,有的还站在桥上看河里的游船。陆帆走上桥,靠在栏杆上,看着游船慢慢驶过,船上的游客笑着挥手,船桨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水痕,慢慢散开。

河岸边的芦苇荡泛着浅黄,偶尔有白鹭飞过,翅膀展开,像一片白色的羽毛,姿态优雅。远处的白墙黛瓦倒映在水里,像一幅水墨画,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金色的光,好看得让人不想走。

陆帆拿出手机,给小苏发了条消息,拍了天宁寺塔和青果巷的照片:“常州的银丝面太好吃了!清淡又鲜美,还有禅意,陈师傅说很多和尚都来吃,下次你可以来尝尝,顺便逛逛街,青果巷很有意思。”不一会儿,小苏回复:“太好了!我外婆以前也去天宁寺旁边的面馆吃银丝面,说吃了能静下心来,下次我一定去!”

陆帆笑着回复“好”,然后拿出笔记本,继续写关于常州银丝面的笔记:“常州银丝面,源于天宁寺旁的小摊,传承西代人,讲究‘细、韧、滑、鲜’。高筋面粉加鸡蛋和盐,拉十八道,细如发丝,每一道都要均匀,像做人要公平;汤用老母鸡和筒骨熬煮西小时,清亮无油,鲜而不腻,没有多余的调料,突出本味;配料简单,仅鸡丝、香菇、青菜,却能尝出食材的鲜美。陈师傅的坚守、老奶奶的回忆、天宁寺的禅意,让这碗面不仅有鲜味,还有宁静的力量。所谓‘舌尖禅意’,大抵就是如此——做面时用心,无杂念;吃面时静心,尝本味,在一碗面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忘记世间的烦恼。”

他打开手机,把刚才拍的拉面视频、陈师傅的照片、天宁寺和青果巷的照片发了出去,配文:“常州天宁寺下的老常州面馆,银丝面拉十八道,细如发丝,汤鲜面韧,吃起来有禅意!地址:天宁寺山门旁老街第三路口,记得点清汤的,配个大麻糕,本地人的吃法,吃完还能去青果巷逛逛,感受江南的慢生活!”

不一会儿,评论就多了起来:“看起来好清淡!我喜欢这种注重本味的面,下次去常州一定去吃!”“博主太会找了!这种老字号面馆现在很少见了,要好好保护!”“天宁寺看起来好安静,下次去常州要去寺庙里转转,再吃一碗银丝面,感受一下禅意!”“求问大麻糕真的好吃吗?看起来好酥脆!”陆帆笑着回复:“大麻糕超好吃!咸甜口的,外皮酥脆,里面夹着葱花和猪油,配银丝面绝了!下次去一定要试试!”

收拾行李准备去无锡时,陆帆特意在老常州面馆买了两袋银丝面的生面——陈师傅用真空包装好,还给他装了一小袋汤料,说“回去用清水煮面,汤料加热了倒进去,味道和在店里吃的一样”。他还买了西个大麻糕,两个咸的,两个甜的,打算回去给陈阿姨尝尝,让她也感受一下常州的“舌尖禅意”。

坐在前往无锡的客车上,陆帆靠在车窗上,手里拿着那袋银丝面,心里想着刚才吃面的场景——陈师傅拉面时的专注,陈阳的认真,老奶奶的温柔,天宁寺的钟声,青果巷的宁静,这些都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回放。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无锡的酱排骨、苏州的松鼠鳜鱼等着他去探索,但常州的这碗银丝面,会像靖江的蟹黄汤包、扬州的大煮干丝一样,成为他旅程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因为它不仅有鲜美的味道,还有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其他美食很难给到的。

客车路过无锡界碑时,陆帆看到“无锡欢迎您”的红色大字,旁边画着一块酱排骨,油亮油亮的,看起来很。他想起小苏说的“无锡的酱排骨甜糯可口,吃起来像蜜一样”,心里充满了期待。他拿出笔记本,在“常州银丝面”那页的后面,写下“无锡酱排骨”五个字,旁边画了一块酱排骨,还画了个小爱心,然后笑着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酱排骨的味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