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17章 瓯越老街的灯盏糕藏在油香里的生意经(第2页)

第17章 瓯越老街的灯盏糕藏在油香里的生意经(第2页)

“没有!纯鱼肉做的!”男摊主刚好炸完一轮灯盏糕,走过来擦了擦手,“我们用的是瓯江的鮸鱼,这种鱼肉多刺少,肉质细嫩,最适合做鱼丸。每天早上五点去码头买鱼,回来先去骨,再用刀背把鱼肉剁成糜,剁的时候要加冰水,这样鱼糜才细腻,有弹性,然后加一点点盐和料酒,顺时针搅拌上劲,这样做出来的鱼丸才Q弹,不会散。”他说着,用手比划了一下剁鱼糜的动作,“以前我爸做鱼丸,都是用石臼捣,现在用机器绞,但最后还是要用手搅拌,机器搅不出那个劲,做出来的鱼丸不弹。”

陆帆看着男摊主的手,手掌很大,指关节有些粗大,手心有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握铁勺、剁鱼糜留下的痕迹。他突然想起王阿婆的手,也是这样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能擀出厚薄均匀的麦饼皮,能包出不漏馅的麦饼——原来老手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更是手上的那份感觉,那份日复一日练出来的熟练和用心。

“我公公年轻时就在五马街做灯盏糕,”女摊主接过话头,“那时候还是个小推车,没有店面,就在现在这个位置,每天推着车来,晚上再推回去。我老公小时候就跟着公公学,第一次炸灯盏糕,把面糊放多了,炸出来像个小面团,硬得咬不动,公公没骂他,只是让他再试一次,说‘做手艺要耐下心,急不得’。”女摊主笑着看向男摊主,眼里带着温柔,“后来公公年纪大了,就把摊子交给我们,一开始我们也怕做不好,砸了公公的招牌,每天都早出晚归,琢磨怎么把灯盏糕做得更好,慢慢的,老顾客也认可我们了,有的顾客从十几岁吃到现在,孩子都能自己来买了。”

这时,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小姑娘跑过来,扎着个马尾辫,书包上挂着个小小的灯盏糕钥匙扣,一看就是老顾客。“李阿姨,我要一个传统灯盏糕,加个鸡蛋!”小姑娘的声音甜甜的,带着点孩子气,“我妈妈说今天让我自己来买,她说您家的灯盏糕加鸡蛋最香。”

“好嘞!加鸡蛋!”男摊主笑着应,从旁边的碗里打了个鸡蛋,磕在铁勺里,和面糊混在一起,“加鸡蛋更香,营养也足,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加鸡蛋。”他动作熟练地做好灯盏糕生胚,放进油锅里,“你等两分钟,马上就好,别着急。”

小姑娘点点头,站在旁边,看着油锅里的灯盏糕,眼睛亮晶晶的,“我上次来买,您还夸我考试考得好呢,您还记得吗?”

“记得!”女摊主笑着说,“你考了双百,阿姨怎么会不记得!下次考得好,阿姨再给你多加点萝卜丝!”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觉得暖暖的。这就是老街的人情味,摊主记得顾客的喜好,顾客信任摊主的手艺,像家人一样亲切。他掏出相机,想拍男摊主炸灯盏糕的样子,“李师傅,我能给您拍张照吗?我是旅行博主,想把您的灯盏糕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温州的特色小吃。”

男摊主愣了一下,然后笑着点头,“可以啊,就是我手上有油,别把你相机弄脏了。”他特意放慢了动作,先舀面糊,转铁勺,放馅料,再舀面糊,放进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每个动作都做得很细致,像在表演一场小小的手艺秀。女摊主在旁边帮着整理,把控油网上的灯盏糕摆整齐,还特意把刚才那个小姑娘的灯盏糕放在最前面,“你的好了,小心烫。”

陆帆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男摊主站在油锅前,手里拿着铁勺,油锅里的灯盏糕冒着热气,金黄色的外皮格外亮眼;女摊主在旁边递纸巾,脸上带着笑容;小姑娘拿着灯盏糕,开心地笑着;摊位前的老顾客在耐心等待,背景是五马街的骑楼和红灯笼,阳光透过棚子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带,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带着点温州特有的商业活力。

“拍得真好,”女摊主凑过来看了看相机屏幕,笑着说,“我们家儿子也在做自媒体,经常拍我们做灯盏糕的视频,发在网上,说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手艺,别让老小吃失传了。上次还有个上海的游客,看了他的视频来的,说专门来吃我们家的灯盏糕,吃完还带了几个回去,说要给家人尝尝。”

陆帆把照片发给女摊主的儿子,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是个点赞的表情,还有一段文字:“谢谢哥!我爸妈做灯盏糕很辛苦,平时都不爱拍照,觉得自己做的是小生意,没什么好拍的。麻烦你多帮他们宣传宣传,让更多人来吃我们家的灯盏糕,也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手艺很厉害,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陆帆回复:“一定!你们家的灯盏糕很好吃,手艺也很棒,是真正的温州味道,值得更多人知道。”

他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五马街老李灯盏糕,始于1993年,夫妻经营三十年,手艺传自男摊主父亲(公公)。核心手艺:1。面糊——早稻米现磨,醒发半小时,不隔夜,加葱花、虾米增香;2。模具——特制铁勺(灯盏形),保证外形规整;3。火候——菜籽油,油泡小而密时下锅,炸两分钟至金黄;4。馅料——传统(萝卜丝+三层肉,萝卜丝细切、腌渍;肉选三层,肥而不腻),创新(虾仁+鱿鱼,新鲜现处理)。鱼丸汤:瓯江鮸鱼现打,去骨剁糜,加冰水搅拌上劲,汤用鱼骨熬制,鲜而不腥。经营理念:守传统(手艺、口味不丢),顺时代(加海鲜馅、儿子做自媒体宣传),重实在(料足、价公道,不宰客,老顾客多)。”写完,他在旁边画了个灯盏糕,旁边画了碗鱼丸汤,汤里画了三个鱼丸,还加了点葱花点缀。

陆帆吃完灯盏糕和鱼丸汤,付了钱——两个灯盏糕加一碗鱼丸汤,总共二十块,比他预想的便宜。女摊主还特意多给了他一个小的传统灯盏糕,用纸袋包好,“这个给你路上吃,垫垫肚子,去绍兴的高铁要一个多小时,别饿肚子。”她还从旁边的罐子里抓了一把炒南瓜子,放在小塑料袋里递给陆帆,“南瓜子,自己家炒的,路上解闷。”

陆帆谢过夫妻俩,背着背包继续逛五马街。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多,有本地的居民提着菜篮子匆匆走过,有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还有情侣手牵手慢慢逛,偶尔在小吃摊前停下。他走到“五味和”门口,这家老店里摆着各种温州传统糕点,比如松糕、月饼、糖糕,店员穿着传统的蓝色褂子,正在给顾客称重,“松糕要吗?糯米做的,里面夹着豆沙和肥肉,蒸热了吃最香,十块钱一块。”

他又走到一家老药店门口,药店的招牌是“叶同仁堂”,黑底金字,边框是暗红色的,看起来很有年代感。药店门口摆着个大药柜,药柜上有几百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贴着药材的名字,比如“当归”“黄芪”“枸杞”。店员穿着白色的大褂,正在给一位老人抓药,用小秤称药材,动作慢悠悠的,药香飘在空气中,和旁边小吃店的油香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温州的味道,是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生意交融的味道。

走到五马街的尽头,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座青铜雕像,雕的是一位穿着明代服装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本账本,腰间挂着个钱袋,神态沉稳,应该是纪念温州古代的儒商。雕像的底座上刻着“温州商魂”西个字,字体苍劲有力。雕像旁边有个木质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温州小吃地图”,用红色的油漆标注了五马街及周边的特色小吃店,除了“老李灯盏糕”,还有“陈辉鱼丸”“长人馄饨”“县前汤圆”,每个店名下面都写着地址、推荐菜品和营业时间,比如“县前汤圆:地址——县前街12号,推荐——芝麻汤圆、鲜肉汤圆,营业时间——6:00-21:00”,方便游客寻找。

陆帆看着指示牌,心里突然有了个清晰的想法——温州的小吃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甚至成为温州的名片,不仅仅是因为味道好,更因为温州人懂得把小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他们既守得住传统,比如老李夫妻坚持用早稻米现磨面糊、用鮸鱼现打鱼丸,不偷工减料;又跟得上时代,比如加海鲜馅吸引年轻人、让儿子做自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诚信”“实在”刻在骨子里,料足、价公道,不宰客,靠口碑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这就是“瓯越人家的生意经”——不是追求一夜暴富,而是细水长流;不是靠噱头吸引眼球,而是靠手艺和人品站稳脚跟。

他想起这几天在温州的经历:纱帽河的糯米饭阿婆,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煮肉汤,用的是新鲜的猪骨,汤要熬三个小时,绝不掺水,回头客多到要排队;清江的阿福老板,做三鲜面用的鲈鱼是阿贵每天现捕的,汤要用鱼骨虾壳熬两个小时,传承三代,味道不变;楠溪江的王阿婆,做麦饼的梅干菜要自己晒,豆沙要自己煮,做了西十年,女儿也想把手艺传下去;还有五马街的老李夫妻,炸灯盏糕的火候、做鱼丸的手法,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却也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这些小小的小吃店,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们,能看到温州人的精神——务实、坚韧、创新、诚信。

陆帆看了看手机,离高铁发车还有一个小时,他背着背包往温州南站走。路上,他看到不少温州人提着行李箱,有的行李箱上印着“温州-广州”“温州-杭州”的托运标签,里面装着皮鞋、服装,应该是去外地进货或者送货。路边有个卖温州鱼饼的小摊,摊主是个年轻人,戴着耳机,一边炸鱼饼一边跟着音乐点头,小摊前摆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微信支付”,旁边还放着个小牌子,“支持快递,全国包邮”。陆帆突然明白,温州人的生意经,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像瓯江水一样,既能包容传统,又能接纳新事物,永远向前流。

到了温州南站,陆帆坐在候车厅的长椅上,手里拿着女摊主给的小灯盏糕,慢慢吃着。外皮还是脆的,咬下去“咔嚓”一声,萝卜丝的鲜气在嘴里散开,混着米香和油香,还是刚才那个味道。他摸了摸帆布背包,里面装着楠溪江的笋干、王阿婆的竹叶、女摊主给的南瓜子,还有这本写满了笔记的本子——这些都是他在温州的收获,是温州的味道,是瓯越人家的故事,是藏在油香里、面香里、米香里的生意经。

高铁缓缓开动时,陆帆透过车窗回头看了一眼温州南站,站台上的人渐渐变小,最后变成一个个小小的黑点。他想起这几天在温州遇到的人:王阿婆、阿福老板、老李夫妻、卖瓯柑的阿姨、做皮鞋的大叔,还有那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他们都是普通的温州人,却用自己的手艺和坚持,守护着温州的味道,传承着温州的精神。

他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温州,瓯越大地,江水滋养的城市。这里的味道,藏在糯米饭的肉汤里,藏在三鲜面的鱼汤里,藏在麦饼的梅干菜里,藏在灯盏糕的油香里。这里的生意经,是‘实在’——料足、味正、不欺客;是‘坚守’——老手艺不丢,老味道不变;是‘创新’——跟得上时代,留得住年轻人。下一站,绍兴,黄酒里的慢时光,期待遇见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故事。”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放进帆布背包里。高铁在轨道上飞驰,窗外的风景快速后退,陆帆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嘴里还留着灯盏糕的余香,心里满是温暖和期待——他知道,这趟美食之旅,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去发现,还有很多味道等着他去记录,而这些故事和味道,终将汇成一本厚厚的书,一本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关于中国人生活智慧的书。

热门小说推荐

北马寻龙
一笔心酸北马寻龙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