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从屋里走出来,穿着蓝色的土布褂子,手里拿着一个针线筐,应该是在缝衣服。“回来啦!这位是?”
“奶奶,这是陆帆,他是个美食博主,很喜欢吃我们做的奶油小攀。”晓棠介绍说。
“你好,奶奶,我叫陆帆,很荣幸能见到您。”陆帆说。
“你好,小伙子,快进来坐。”奶奶笑着说,把他们领进屋里。
屋里的家具很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一个衣柜,都是木质的,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很干净。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是晓棠的奶奶年轻时的样子,她站在一个小摊前,手里拿着一个奶油小攀,笑容很灿烂。
“这是我年轻时的照片,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刚开始摆摊。”奶奶指着照片说,“那时候的摊位很小,只有一张桌子,一个煤炉,每天要很早起来准备食材,很晚才能回家,但我很开心,因为很多人喜欢吃我做的奶油小攀。”
“奶奶,您做奶油小攀做了多少年了?”陆帆问。
“做了五十年了,从二十岁开始做,到现在己经七十岁了,做不动了,就传给晓棠了。”奶奶说,“晓棠这孩子,很聪明,学得很快,现在做的比我还好,我很放心。”
晓棠听到奶奶的夸奖,不好意思地笑了:“奶奶,还是您教得好。”
奶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陶瓷罐,打开盖子,里面装着一些晒干的桂花。“这是去年秋天晒的桂花,用它做的米糕,很香。我给你们泡杯桂花茶,尝尝。”
奶奶泡的桂花茶,很香,带着浓浓的桂花味,还有一股淡淡的茶香。陆帆喝了一口,觉得很舒服。
“小伙子,你觉得我们做的奶油小攀怎么样?”奶奶问。
“很好吃,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甜点。”陆帆说,“不仅好吃,还很有故事,很有绍兴的特色。”
“那就好,我们做奶油小攀,就是想让大家吃到绍兴的味道,感受到绍兴的温情。”奶奶说,“现在很多老手艺都失传了,我很担心我们的奶油小攀也会失传,但是看到晓棠这么用心,我就放心了。”
“奶奶,您放心,我会把奶油小攀传下去的,让更多人知道绍兴的味道。”晓棠说。
陆帆看着她们祖孙俩,心里很感动。奶油小攀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爱的传递。从奶奶到晓棠,传递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顾客的温情。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洒进屋里,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陆帆知道,这次绍兴之行,他不仅吃到了美味的奶油小攀,还感受到了水乡的温情,认识了可爱的人们,这些都将成为他书稿里最动人的内容。
离开晓棠家的时候,奶奶给了陆帆一罐桂花,“拿着,回去泡水喝,或者做米糕,都很好吃。”
陆帆接过桂花,心里暖暖的。他向祖孙俩告别,承诺下次来绍兴,一定会再来看她们,再吃晓棠做的奶油小攀。
走在绍兴的巷子里,夕阳的余晖洒在白墙黛瓦上,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陆帆想起晓棠说的话,“老手艺不能丢,但也不能一成不变”,他觉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奶油小攀,也适用于所有的传统美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让老手艺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美食。
他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绍兴·奶油小攀:
1。起源:源于西方传教士的‘奶油塔’,经本地匠人(晓棠奶奶)改良,用本地食材(小麦粉、土鸡蛋、鲜牛奶)制作,形成具有绍兴特色的早餐小吃,始于1985年。
2。制作工艺:
-原料:本地小麦粉(筋度适中,保证外壳酥脆)、土鸡蛋(蛋黄大,香味浓)、城郊鲜牛奶(奶香浓郁,无添加剂)、本地白糖(提鲜不腻)、黑巧克力(本地采购,可可含量高,制作巧克力味新品)。
-步骤:鸡蛋+白糖搅拌至起泡→加面粉搅匀→加鲜牛奶调成面糊→倒入圆形模具(铝制,预热)→180℃烤箱烤10分钟→出炉后顶部抹手工奶油(鲜牛奶打发,无植脂末)→撒杏仁碎可可粉。
3。口感:外壳酥脆,内里柔软,奶油香甜不腻,杏仁碎可可粉增加层次,原味奶香浓,巧克力味微苦回甘。
4。传承与创新:
-传承:手工制作,保留传统配方;摆摊经营,与顾客近距离互动,传递温情;祖孙接力(奶奶→晓棠),坚守老手艺。
-创新:新增巧克力味(本地黑巧克力),吸引年轻人;用烤箱替代煤炉,提高效率;用纸托替代瓷碗,更卫生。
5。文化意义:承载绍兴水乡的慢生活理念,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典范。”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心里满是期待。下一站,安昌古镇,那里有沿河晾晒的腊肠,有传统的酱货,还有更多绍兴的美食与故事在等着他。他知道,这次绍兴之行,只是他旅程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美味与感动在前方等着他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