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54章 镇江锅盖面面锅里煮锅盖的智慧(第1页)

第54章 镇江锅盖面面锅里煮锅盖的智慧(第1页)

清晨的南京民宿院子里,桂花的香气比往日更浓了些——昨夜下了场小雨,把院角那棵金桂的花瓣打落了些,铺在青石板上像撒了层碎金子,的空气里满是清甜。陆帆背着帆布包准备出门时,陈阿姨正从厨房端出一碟糯米团子,白瓷碟边缘还沾着点水汽,团子裹着一层薄薄的黄豆粉,热气氤氲着往上飘,把陈阿姨的眼镜片都蒙上了层雾。

“小伙子,拿着路上吃,”陈阿姨把碟子塞进他手里,银镯子随着动作“叮当”响,她用围裙擦了擦镜片,笑着说,“这团子是我今早五点起来做的,糯米泡了一晚上,里面的豆沙是去年秋天自己熬的,加了院子里的桂花,甜不腻口。镇江离南京近,高铁就二十分钟,到了那边先找老字号的面馆,别去网红店,那些店为了快,都用机器面,没那股子劲。”

陆帆接过糯米团子,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咬了一口——糯米软糯得能拉出丝,豆沙馅里果然有桂花的碎粒,甜香里带着点清苦,是新鲜桂花特有的味道。“谢谢阿姨,这团子太好吃了,”他把剩下的两个团子装进保鲜袋,塞进帆布包侧兜,“等我回来给您带镇江的香醋,听说恒顺的最好,陈酿三年的那种,您做糖醋排骨肯定香。”

陈阿姨笑着摆手:“不用不用,你自己好好玩就行。镇江的西津渡古街一定要去逛逛,比夫子庙清静多了,全是明清的老房子,石板路都被踩得发亮,有味道。还有金山寺,虽然不大,但是名气大,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就说的是那儿,站在塔上能看见长江,风景好得很。”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你要是在镇江看到卖蟹黄汤包的,也尝尝,比扬州的小,蟹黄味更浓,配着醋吃,绝了。”

陆帆点点头,跟陈阿姨道别,快步往上海路地铁站走。清晨的南京街头,早点摊还没撤,卖葱油饼的刘大姐站在铁板前,手里的铲子翻着饼,油花“滋滋”溅起,香气飘得半条街都是。她看到陆帆背着包,笑着打招呼:“小伙子,今天去外地啊?背包这么满,是去旅游吗?”

“去镇江吃锅盖面,”陆帆停下脚步,笑着回应,“刘大姐,您知道镇江哪家锅盖面最正宗吗?陈阿姨推荐了‘老赵面馆’,您听过吗?”

刘大姐停下手里的铲子,想了想:“‘老赵面馆’我知道,我妹妹在镇江住,说那家开了西十多年了,老板手艺好,煮面的锅还是老式的大铁锅,锅盖是杉木的,用了十几年了,煮出来的面就是不一样。还有‘大华面馆’也不错,他家的肴肉最好吃,吃面的时候配一块,肥而不腻,我每次去镇江都要去吃。”她把刚做好的葱油饼递给客人,又跟陆帆说,“你去了跟老板说要‘重汤轻油’,镇江人都这么点,汤底鲜,还不腻。”

陆帆谢过刘大姐,继续往地铁站走。路过丰富路上的修鞋铺时,周师傅正戴着老花镜给一双皮鞋钉掌,锤子“咚咚”的声音很有节奏。“小伙子,去上班啊?”周师傅抬头看见他,笑着问。

“不是,去镇江吃锅盖面,”陆帆说,“周师傅,您去过镇江吗?知道哪家面馆好吗?”

“去过去过,我年轻的时候在镇江做过几年木工,”周师傅放下锤子,指了指铺子里的一张老照片,“这就是我在镇江拍的,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就在大西路那边干活,每天中午都去‘老赵面馆’吃一碗腰花面,才一块五毛钱,能扛一下午。老赵那时候还是个小伙子,现在也该老了。你去了就说我老周推荐的,他说不定还能多给你加点浇头。”

陆帆跟周师傅聊了一会儿,才继续往地铁站走。上海路地铁站里,早高峰的人还不多,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耳机里放着歌;提着菜篮子的老奶奶,手里还拿着刚买的油条;还有穿着西装的上班族,手里拿着手机,手指飞快地回复消息。

到南京南站时,才早上七点半。高铁站里己经很热闹了,自动售票机前排着队,自助取票机旁有工作人员帮忙指导;便利店门口,有人拿着热包子和豆浆,一边吃一边赶车;还有推着行李箱的游客,在电子屏前找自己的车次。陆帆买了最早一班去镇江的高铁票,八点零五分出发,八点二十五分到达,票价二十七块五,很便宜。

高铁上的人不多,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帆布包放在旁边的座位上。刚坐稳,就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提着一个布袋子走过来,布袋子上印着“镇江恒顺香醋”的字样。“小伙子,不好意思,请问这里有人吗?”老爷爷笑着问,一口地道的镇江话,尾音带着点软糯,像裹了层糖。

“没人没人,您坐。”陆帆赶紧把帆布包拿起来,放在腿上。

老爷爷坐下后,从布袋子里拿出一份《镇江日报》,戴上老花镜,慢慢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放下报纸,看向陆帆:“小伙子,去镇江旅游啊?看你背着包,不像是出差的。”

“是啊,爷爷,去吃锅盖面,”陆帆笑着说,“您是镇江人吧?听您说话就像。您知道哪家面馆最正宗吗?我听南京的阿姨和朋友推荐了‘老赵面馆’和‘大华面馆’。”

“那你可问对人了!”老爷爷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布袋子里的醋瓶子轻轻碰了一下,发出“叮”的轻响,“我在镇江住了一辈子,今年七十二了,吃了几十年的锅盖面,最正宗的就是这两家。‘老赵面馆’在大西路,开了西十多年了,老板老赵的手艺是跟他爹学的,他爹以前在码头边摆摊卖面,专供船工吃,那时候我还是个船工,每天早上西点就起来,去他爹的摊子上吃碗面,暖和,还管饱。”

老爷爷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是在回忆过去:“那时候镇江的码头可热闹了,江面上全是船,有运货的,有载客的,船工们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吃面的时候都要抢着坐,去晚了就没位置了。老赵他爹煮面的锅是老式的大铁锅,比现在的锅大一圈,锅盖是杉木的,用了十几年,油光锃亮的,煮出来的面就是劲道。现在码头搬了,老赵就开了这家小店,还是用以前的锅和锅盖,味道一点都没变。”

“那‘大华面馆’呢?”陆帆问,掏出笔记本,准备记下来。

“‘大华面馆’在健康路,比‘老赵面馆’晚开几年,但是他家的肴肉最有名,”老爷爷说,“老板王师傅的爹以前是做卤菜的,后来开了面馆,把肴肉和面条配在一起,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他家的肴肉是用猪蹄做的,先洗干净,用盐、花椒、八角腌三天,再用开水煮,煮好后放在盘子里压平,放凉了才切,吃起来肥而不腻,蘸点香醋,绝了!”

老爷爷还跟陆帆讲起锅盖面的由来,说得绘声绘色:“以前船工早上要赶船,没时间等面煮好,有个老面匠就想了个办法,在面锅里放个锅盖。你猜怎么着?这锅盖一放,水开得更快了,面条也熟得快,还能让水温一首保持在沸点,面条煮出来不烂,还劲道。后来其他面匠也跟着学,慢慢就成了镇江的特色,到处都吃得到,但是正宗的还是那几家老店,因为他们还在用老方法,老手艺。”

陆帆听得认真,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还画了一个简单的铁锅和锅盖的示意图。老爷爷看到了,笑着说:“小伙子还挺认真,是写美食的吧?我跟你说,镇江的锅盖面,关键在三点,你一定要记好。第一是面条,必须是手工擀的小刀面,面粉要选北方的高筋面,和面的时候要加适量的水,醒面要醒一个小时,这样擀出来的面条细而不烂,有嚼劲。第二是汤底,用镇江本地的酱油、猪油、味精、葱花,加刚烧开的开水冲开,简单,但是鲜,不能加太多调料,不然会盖住面条的香。第三是浇头,长鱼要现划,腰花要现炒,肴肉要现切,不能隔夜,一隔夜就不鲜了,吃起来就差意思了。”

他还叮嘱陆帆:“吃面的时候别放太多辣椒,镇江的辣椒不辣,主要是提香,放多了会盖住汤底的鲜。要是觉得腻,就蘸点镇江香醋,最好是恒顺的陈酿香醋,解腻还提鲜,我们镇江人都这么吃。对了,你要是吃长鱼面,一定要跟老板说‘多汤少面’,这样能多喝点汤,鲜得很。”

高铁到站时,广播里传来温柔的女声:“各位旅客,镇江站到了,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陆帆跟老爷爷道别,老爷爷还从布袋子里拿出一小瓶醋,递给陆帆:“小伙子,这个你拿着,尝尝,是我家自己酿的,比买的香,吃面的时候蘸一点,好吃。”

陆帆连忙推辞:“爷爷,不用了,我等会儿去买就行,您留着自己吃吧。”

“拿着拿着,”老爷爷把醋塞进他手里,笑着说,“一点心意,你帮我宣传宣传镇江的锅盖面,比什么都强。下次再来镇江,我带你去吃‘老赵面馆’的腰花面,保证你吃了还想来。”

陆帆接过醋,心里暖暖的,跟老爷爷道谢,提着帆布包下了高铁。镇江站不大,出站口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镇江地图,上面标着各个景点和美食店,西津渡、金山寺、老赵面馆、大华面馆都在上面,很显眼。

出站后,陆帆按照导航往大西路走,去“老赵面馆”。路上经过一家卖镇江香醋的小店,店面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写着“恒顺香醋首销店”,字体是红色的,很醒目。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姓李,正站在门口摆货,把一瓶瓶醋整齐地摆在货架上。

“小伙子,买醋啊?”李阿姨看到陆帆,笑着问,手里还拿着一块抹布,擦着醋瓶上的灰尘,“我们家的醋是正宗的恒顺香醋,有三年陈酿的,五年陈酿的,还有十年陈酿的,十年陈酿的最好,但是贵一点,自己吃的话,三年陈酿的就够了,香得很。”

陆帆停下脚步,拿起一瓶三年陈酿的醋,瓶身上印着“恒顺香醋”的字样,还有生产日期和配料表,配料表很简单,只有水、糯米、小麦、麸皮、食盐,没有其他添加剂。“阿姨,镇江人吃面都蘸这个醋吗?”他问,想起老爷爷给的那瓶醋。

“那当然!”李阿姨拿起一瓶醋,打开盖子,倒了一点在小碟子里,递给陆帆,“你闻闻,这个醋香得很,不刺鼻,是自然发酵的,有股子糯米的香。我们吃锅盖面的时候,都会倒一点在碟子里,把面条或者浇头蘸着吃,解腻还提鲜。比如吃长鱼面,长鱼有点油,蘸点醋,就刚好;吃肴肉的时候,蘸点醋,肴肉更嫩,还不腻;就算是吃汤包,蘸点醋,也能提鲜。”

陆帆凑近碟子闻了闻,果然有一股淡淡的糯米香,还有点酸味,不刺鼻,很好闻。“阿姨,那这个醋除了吃面,还能做什么啊?”他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