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大清王朝兴起的过程 > 第2章 血沃中原孤城落日(第3页)

第2章 血沃中原孤城落日(第3页)

"陛下,当务之急是重整京营,训练新军。"张凤翼在奏折中写道,"旧军积弊己深,非大力整顿不可。"

崇祯对此表示赞同,但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陛下,可考虑加征剿饷。"内阁首辅温体仁建议道。

"不可!"崇祯立即反对,"连年加饷,百姓负担己重。再行加征,只怕会逼出更多流寇。"

这是明末面临的两难困境:不改革军制无法抵御外敌,但改革需要资金,加征税赋又会激化内部矛盾。崇祯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导致改革迟迟不能推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明朝的军事衰败不仅仅是军队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政治、经济体系崩溃的表现。如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所指出的:"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时期的腐败己经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八、后金的内部动态

与此同时,得胜而归的后金也面临着内部挑战。皇太极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但如何消化战利品、巩固统治仍是难题。

"大汗,各旗主为分配俘获物争执不休。"多尔衮向皇太极报告。

皇太极皱眉:"这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知争抢眼前利益,不知长远谋划。"

"大汗息怒。"范文程劝道,"当务之急是完善制度,加强集权。"

皇太极点头称是。他深知,后金虽然军事强大,但在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明朝。若不能尽快补齐这些短板,即便一时取胜,也难以真正取代明朝。

为此,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政府机构,推广文教,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加入统治集团。这些措施为后来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历史的转折点

宣府之战虽然只是明末无数战役中的一次,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首先,这场战役暴露了明朝北方防线的脆弱性。后金军可以轻易绕过山海关防线,从蒙古地区首插明朝腹地。这为后来清军多次入塞提供了经验。

其次,战役期间明军主力的北调,给了农民军宝贵的喘息机会。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趁机壮大,最终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进一步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战后对张宗衡、张全昌等将领的问责,虽然体现了崇祯整肃军纪的决心,但也寒了前线将士的心。许多将领从此畏首畏尾,生怕重蹈覆辙。

十、黎明前的黑暗

寒冬将至,宣大地区的百姓在废墟中艰难求生。朝廷的赈济杯水车薪,许多人家不得不卖儿鬻女以求活命。

在新保安城外的难民营里,张全昌看着面黄肌瘦的百姓,心中涌起一阵无力感。

"大人,朝廷来旨。"亲兵呈上一封公文。

张全昌展开一看,是命令他即刻进京受审的圣旨。对此,他早有心理准备。

"替我更衣。"张全昌平静地说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临行前,张全昌将张懋劲叫到身边:"我走之后,防务就交给你了。记住,无论如何要保护好百姓。"

"末将遵命!"张懋劲跪地领命,声音哽咽。

张全昌最后望了一眼这片他守护多年的土地,转身踏上前往北京的路途。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命运,但他知道,大明王朝的命运,恐怕比个人的命运更加堪忧。

夕阳西下,宣府大地的积雪被染成血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痛苦中孕育,而旧的时代则在缓慢而坚定地走向终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