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沉思良久,摇头道:“不可。若此时退兵,蒙古诸部将以为我畏惧林丹汗,此前归顺的部落恐生变心。明军调动可能是虚张声势,意在牵制我军。”
他站起身,决断道:“按原计划进军!同时传令沈阳,加强防守,警惕明军动向。”
皇太极的果断稳定了军心。大军继续西进,首指察哈尔部腹地。
行军途中,皇太极不忘实践他的“攻心为上”策略。每当遇到蒙古部落,他都下令不得抢掠,并派人宣传后金的优待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一些小型部落主动归顺,提供了有关林丹汗部署的宝贵情报。
五月初,后金军与察哈尔主力在西拉木伦河畔相遇。两军对垒,战云密布。
决战前夜,皇太极召集诸将部署战术。他提出一个大胆计划:以精锐骑兵迂回敌后,切断林丹汗退路,同时正面施加压力,迫使敌军混乱。
阿敏质疑:“大汗,迂回敌后风险极大,若被敌军发现,恐遭围歼。”
年轻的多尔衮此时请战:“大汗,我愿领兵执行此任务!”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幼子,年仅十五,但己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皇太极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颇为赏识,但仍有些犹豫。
代善支持多尔衮:“西弟,多尔衮虽年轻,但骁勇善战,可当此任。”
皇太极最终同意:“好!多尔衮,你领两千精骑,连夜迂回至敌后。明日午时,见正面战场烟起为号,同时发动攻击。”
他又叮嘱:“记住,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击败林丹汗,更要争取蒙古人心。遇到投降者,不可妄杀。”
次日清晨,战鼓擂响,两军列阵。林丹汗亲率察哈尔精锐,阵容严整,显示出蒙古铁骑的威风。
皇太极身着戎装,立于阵前,对左右笑道:“林丹汗摆此阵势,是欲与我军决一死战。正合我意!”
战号吹响,八旗铁骑如潮水般涌向敌阵。箭矢如雨,刀光剑影,草原上顿时杀声震天。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鼓舞士气。
战至午时,双方仍僵持不下。皇太极命人点燃早己准备好的湿草,浓烟冲天而起。
不多时,察哈尔军后方突然大乱——多尔衮的迂回部队准时发动攻击。林丹汗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
皇太极见状,下令全军压上。在八旗军的猛烈攻击下,察哈尔军终于崩溃,西散逃窜。林丹汗在亲兵保护下仓皇西逃。
“追!”阿敏兴奋大叫,欲率军追击。
“且慢!”皇太极制止,“穷寇莫追。当下要紧的是收服降兵,稳定局势。”
他转向奥巴:“岳父大人,烦请你派人招降溃散的察哈尔部众,宣布朕的恩典:凡归顺者,一律免罪,并可保留原有部落组织。”
奥巴领命而去。皇太极又对范文程说:“先生,立即起草安民告示,以蒙古文和汉文同时发布。”
这些措施很快见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批察哈尔部众前来归降,其中包括林丹汗的堂叔祖昂坤杜棱等重要人物。皇太极一一接见,给予厚待。
大胜之后,皇太极在战场上举行盛大庆功仪式,封赏有功将士。特别令众人惊讶的是,他重赏了率先投降的蒙古部落首领,甚至比一些战功卓著的八旗将领所得赏赐还厚。
阿敏私下抱怨:“大汗对待降将过于优厚,恐寒了将士之心。”
皇太极听后,在庆功宴上公开回应:“今日之功,非朕一人之智,也非八旗一军之力。若无蒙古诸部相助,难有此胜。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我等志在天下,岂可局限于一时一战之得失?”
这番话通过蒙古降将之口传遍草原,极大地提升了皇太极在蒙古各部中的威望。
凯旋回师途中,皇太极不断思考如何巩固这次军事胜利的成果。他对随行的范文程说:“先生,朕思得一策:欲在沈阳城外建一座喇嘛庙,尊崇蒙古人信仰的藏传佛教,以示对蒙古文化的尊重。”
范文程赞叹:“大汗此策高明!如此可进一步赢得蒙古人心。”
皇太极目光深远:“不止如此。朕还打算设立蒙古衙门,专门管理蒙古事务,由蒙古贵族参与管理。同时,朕将亲自接见重要喇嘛,给予封号。”
回到沈阳时,全城欢腾。这次西征不仅消除了察哈尔的威胁,更使后金在蒙古诸部中树立了威信。皇太极的威望达到新高,那些对新政持怀疑态度的贵族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然而,皇太极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晚,他独自在清宁宫审视地图,目光从蒙古草原移向朝鲜半岛,最后定格在山海关方向。
“大明。。。终有一天,朕要跨过那道关隘。”皇太极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照亮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帝国都城。天聪新政的种子己经播下,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而皇太极不知道的是,数年后,他将改后金为大清,正式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