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穿成燕王世子妃 > 第114章 扬帆远洋 漠北野心(第1页)

第114章 扬帆远洋 漠北野心(第1页)

在织锦学堂因朱瞻墭和蚕宝宝的闹剧而洋溢着欢笑时,奉天殿内鎏金蟠龙柱间浮动着沉重的檀香,青玉地砖映出群臣肃立的身影,气氛凝重得如暴雨前的铅灰色云层。永乐七年春末的这场早朝,白玉阶下涌动的暗流,正将大明朝局推向新的波澜。

礼部尚书陈迪整了整绯色官袍,象牙笏板叩击之声清脆如磬。他踩着大殿穹顶漏下的斑驳日光上前,声音裹挟着回音在空旷的殿内震荡:"陛下,今岁元宵佳节恰逢国运昌隆之际,依例当行大庆。臣遍查《大明会典》,洪武年间上元张灯三夜,后增至五夜。臣斗胆请奏,可效仿太祖旧制,将张灯时日延至十昼夜,特许六街灯火彻夜不熄,令京城内外官民同乐,以彰我大明盛世气象。"

龙椅上的朱棣微微前倾,玄色冕旒随着动作轻晃,十二串玉珠碰撞出细碎声响。这位戎马半生的帝王着扶手上的饕餮纹,目光扫过阶下屏息的群臣:"准了。朕记得七年前初登大宝,便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今年更要让这烟火气穿透九重宫墙。"他忽地抬手,冕旒剧烈晃动,"南京故宫午门外,着工部征调苏杭能工巧匠,以万盏琉璃扎制三丈鳌山灯,灯顶高悬万岁金匾——要让百姓一抬头,就能望见我大明的日月昭昭!"

工部尚书上前一步,袍角扫过汉白玉台阶,发出细微的簌簌声。他整了整官服,躬身奏道:“陛下,郑和将军于太仓刘家港修缮扩建天妃宫一事己具规模。自开工以来,工匠们日夜赶工,如今庙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因感念天妃庇佑远洋舟师之功,特请陛下敕封尊号,以安军心、抚民心。”

朱棣听闻,龙目顿时一亮,案上的烛火映得他眸中精光闪烁:“郑和有心了。朕便敕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他缓缓起身,负手望向南方,仿佛透过重重宫墙,看到郑和庞大的船队在波涛中破浪前行。那百余艘宝船首尾相接,宛如一条巨龙横亘海面。其中最长的“清和号”更是气势非凡,甲板阔如广场,可容纳千人操练;桅杆高插云霄,首入云端,挂着的经纬缎船帆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远远望去,恰似朵朵白云缀于天际。

与此同时,郑和此刻正站在“清和号”的舵楼里,海风卷起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的指尖轻轻划过紫檀木舵盘上镶嵌的北斗七星,那螺钿镶嵌的指针在罗盘上微微颤动,仿佛蕴含着神秘的力量。舵楼外,甲板上一片繁忙景象,水手们正将最后一批赏赐物资搬上船。五十匹织锦学堂新出的经纬缎,被裁成三尺见方的锦帕,边角用银线精心绣着“大明”二字,针脚细密,熠熠生辉;二十箱景德镇的青花瓷,每一只碗底都印着缠枝莲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这是张小小特意让人烧制的,说要让海外诸国见识中原的雅致与精湛工艺;还有一笼朱瞻墭非要塞进来的蚕宝宝,被装在精美的锦盒里,垫着新鲜嫩绿的桑叶,据说要带去“教洋人缫丝”,将大明的先进技艺传播西方。

在满剌加的集市上,郑和的船员正用经纬缎锦帕交换香料。当地商人摸着锦帕上细密的针脚,惊讶地发现这布料竟能防水,泼上的椰汁在上面凝成水珠滚落。“这是‘天衣’!”商人们奔走相告,很快,整个集市的香料都被换光,船员们的货舱里堆满了胡椒、乳香,还有只被朱瞻墭的蚕宝宝吸引来的绿鹦鹉,正站在锦帕上啄食蚕宝宝吃剩的桑叶。

当郑和的船队抵达古里国时,恰逢当地的丰收节。国王邀请他们参加庆典,郑和让人在广场上铺开幅巨大的经纬缎,上面用各国文字绣着“西海一家”。古里国的织工围着缎面啧啧称奇,摸着上面波斯的金线、中原的蚕丝、南洋的椰丝混纺的纹路,忽然跪地行礼——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织法。郑和笑着示意工匠演示经纬车的原理,木轴转动的“咔嗒”声里,混着古里国少女的歌声,像首跨越山海的歌谣。

话锋一转,朱棣的脸色阴沉下来:“北边之事,诸位爱卿可有良策?”殿内一阵沉默,丘福北征漠北失败的阴影仍笼罩着众人。鞑靼与明朝关系破裂,本雅失里斩杀使者郭骥,己然触怒龙颜。

“陛下,”兵部尚书出列,声音带着几分沉重,“鞑靼猖獗,不可不伐。然我军需谨慎筹备,避免重蹈丘福之覆辙。”朱棣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杨荣:“杨爱卿,你随朕多年,扈从行营,赞襄军务,说说你的看法。”

杨荣上前,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奴儿干都司初立,辽东局势渐稳,此为我大明之幸事。然鞑靼与瓦剌虎视眈眈,依臣之见,可先巩固边防,屯兵练兵,再伺机而动。同时,可派遣使臣分化鞑靼与瓦剌,使其内耗,我军便可坐收渔利。”朱棣沉思片刻,“你所言有理。只是本雅失里那厮,实在可恶,朕咽不下这口气。”

这时,内阁学士解缙进言:“陛下,臣以为当下国内百废待兴,民生为重。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虽宣扬国威,然国库亦需休养生息。征伐之事,还望陛下三思。”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有支持解缙主张休养生息的,也有认为应即刻出兵雪耻的,两方争论不休。

朱棣眉头紧皱,目光扫过群臣,“此事容后再议。朕意己决,要让那些蛮夷知道,我大明威严不可侵犯。但也需权衡利弊,不能让百姓受苦。”他挥了挥手,“退朝吧,诸位爱卿回去再好好想想应对之策。”

退朝后,朱高炽步履沉重地回到东宫。他深知父皇的雄心壮志,也明白朝堂局势的复杂。张小小见他神色凝重,递上一杯温茶:“殿下,可是朝堂上又出了事?”朱高炽叹了口气,将朝堂争论之事娓娓道来。张小小思索片刻,说道:“殿下,民为邦本。若能在安抚百姓、发展民生的同时,巧妙应对边患,或许才是长久之计。”朱高炽看着她,眼中满是赞赏:“小小,你总能说到点子上。只是此事艰难,还需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漠北草原上,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本雅失里正与阿鲁台商议对策。帐篷外,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卷起阵阵黄沙,拍打在牛皮帐篷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本雅失里着腰间的佩刀,刀鞘上精美的纹饰在昏暗的油灯下若隐若现,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明朝皇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早做准备。上次边关一战,折损了我不少精锐,此仇不报非君子!”

阿鲁台皱着眉头,凝视着地上的羊皮地图,上面用木炭标记着明朝军队的部署。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大汗所言极是。只是明朝国力强盛,兵多将广,我们若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还需联合瓦剌,共同对抗。听说瓦剌的马哈木野心勃勃,早有与明朝一争高下之意,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似乎己经看到了明朝军队败北的景象。

而在遥远的印度洋上,蔚蓝的海面波光粼粼,郑和的船队正趁着信风返航。巨大的帆船扬起洁白的风帆,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货舱里,来自异国的香料堆成了小山,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陶醉。船员们在甲板上晾晒着用经纬缎改做的披风,上面沾着的珊瑚砂在阳光下闪得像碎钻。

郑和站在船头,望着罗盘上指向北的指针,海风轻轻拂过他的面庞。忽然,他想起出发前,朱瞻基塞给他的那幅画——歪歪扭扭的船队旁边,画着个举着蚕宝宝的胖娃娃,旁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二叔要带会吐丝的鱼回来”。他忍不住笑出声来,笑声在海面上回荡。海风掀起他的袍角,带着经纬缎特有的柔光,像披上了整片星空。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皇宫里,那个天真可爱的小皇孙正翘首以盼。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南京城沉浸在一片灯火辉煌之中。朱雀大街上,百姓们扶老携幼,在街头巷尾欢声笑语。街道两旁的店铺张灯结彩,绚丽多彩的花灯形态各异,有活灵活现的生肖灯,有美轮美奂的宫灯,还有充满童趣的走马灯。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糖画摊前围满了叽叽喳喳的孩童,捏面人的老师傅手下,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栩栩如生。然而,在这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之下,却不知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正悄然影响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走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