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六年正月,紫禁城的红墙被新雪覆盖,却掩不住各处涌动的热闹。万国来朝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东宫的织房里,机杼声日夜不息,张小小正指挥绣娘们赶制各国使节的赏赐锦缎。
“这真腊国的使节喜欢孔雀纹,得用金线绣,要绣得栩栩如生。”张小小拿着图样,仔细叮嘱着。常宁公主坐在一旁,手里拿着小绣针,在一匹云锦的边角绣着小小的桂花,针脚比去年百日宴时整齐了些,却还是时不时扎到手指。
朱瞻墭己经能扶着织机蹒跚学步了,他穿着件经纬缎做的小袄,上面绣着虎头图案,是张小小亲手绣的。小家伙好奇地抓着织机上的丝线,把五颜六色的线团弄得满地都是,惹得乳母们手忙脚乱。
朱高炽坐在窗边,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的身体好了许多,虽然还是会咳嗽,但己经能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了。“父皇说,这次万国来朝,要让他们看看我大明的富庶与强大。”他对张小小说道,手里拿着一份各国贡品的清单。
张小小走过去,为他披上披风:“外面冷,别着凉了。”她看着清单上那些奇珍异宝,笑着说,“这些东西虽好,却不如我们的经纬缎实用。我听说,西域的使节特别喜欢咱们的经纬缎,说比他们的羊绒还暖和。”
正说着,朱瞻基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漠北的信。“父亲,母亲,二叔派人送捷报来了!”他兴奋地喊道,“二叔在漠北又打了胜仗,还缴获了一批西域的良马!”
朱高炽接过信,快速浏览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好!好!”他连声说道,“高煦这仗打得漂亮!等他回来,我一定亲自为他斟酒。”张小小也很高兴,连忙吩咐下去:“快,让织房再多赶制些经纬缎马衣,给二叔缴获的那些良马也穿上。”
万国来朝的日子终于到了。
奉天殿前的广场像被打翻的百宝箱,各国使节的服饰在雪光里炸开层层彩浪。波斯使者身披的织金锦袍,每走一步都抖落满地碎金,腰间弯刀的红宝石在朝阳下折射出的光晕,竟在朱红宫墙上投出流动的霞光。南洋诸国的贡使头戴羽冠,翡翠、珊瑚、珍珠缀成的羽翎随着躬身礼拜的动作簌簌作响,耳垂上的琉璃坠子叮咚碰撞,像把无形的小锤敲打着空气。最惹眼的是漠北蒙古部落的队伍,阿鲁台王子身披的玄狐裘扫过青石板,留下串细碎的白毛,身后百余名骑士的马蹄踏在冻硬的地面,震得檐角铜铃乱响,惊飞的鸽群在湛蓝的天空排出歪歪扭扭的队列。
朱棣端坐龙椅,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在殿内烛火下泛着柔光,金线绣就的日月星辰仿佛在缓缓流转。当通事官用汉语、蒙古语、波斯语依次宣读各国国书时,他忽然抬手,龙纹袖口扫过案上的鎏金香炉,带起的龙脑香混着各国香料的气息——波斯的乳香、南洋的沉香、漠北的柏木香,在暖阁里缠成馥郁的云。“摆驾午门,让诸国使者瞧瞧我大明的威仪。”
午门广场的彩棚被朝阳镀上层金箔,朱瞻基领着羽林卫刚演练完阵法,三百名士兵手持长矛组成的“大明”二字在雪地里熠熠生辉,矛尖的寒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忽有蒙古骑士拍马而出,紫貂皮护腕勒紧肌肉贲张的手臂,摘下的射雕弓弯如新月,箭矢离弦的刹那带起尖啸,竟穿透百步外悬着的铜钱孔,箭尾的红缨在寒风里簌簌颤动。阿鲁台王子勒马扬声,羊皮袄的毛领扫过马鞍上的银饰:“久闻大明有神射手,敢与我部勇士一较高下?”
朱高煦从武将列中走出,玄铁甲胄上的霜花在阳光下簌簌融化,露出底下被打磨得锃亮的甲片。他接过侍卫递来的铁胎弓,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抱婴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三指松开的刹那,箭矢破空的锐响惊得广场上的猎犬狂吠,竟精准地穿透蒙古骑士射出的箭杆,首钉在靶心红心上,两支箭尾在风中轻轻相碰,像在互致问候。“这叫‘一箭穿心’。”他声音洪亮如钟,随手将弓扔回,玄铁与青石碰撞的脆响里,还带着几分少年气的骄傲。
文试设在文华殿,紫檀木案上摆着各国典籍,高丽使者刚引用《论语》畅谈治国之道,翰林院编修己抚着胡须站起,湖蓝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散落的竹简:“贵使可知‘和而不同’?我大明虽强,却从不强求诸国效仿汉俗,正如这经纬缎,需经纬度交织方能成锦,缺一不可。”这话引得满堂喝彩,朱棣手中的玉杯轻轻晃动,琥珀色的酒液里,映出众人含笑的脸庞。
正热闹时,太监尖细的唱喏刺破喧嚣:“帖木儿帝国的公主到了!”众人纷纷转身,只见红毯尽头走来位身披白狐裘的少女,绿宝石镶嵌的头冠下,一双杏眼如秋水般清澈,睫毛上还沾着点雪粒,像落了只透明的蝶。她身后的侍女捧着金匣子,打开时反射的阳光晃得人眯起眼,里面盛着的石棉绒像团雪白的云,摸上去却带着奇异的温热。
“小女阿依莎,奉父王之命前来和亲。”公主的汉语带着淡淡的异域口音,弯腰行礼时,鬓角的珍珠流苏扫过衣襟,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听闻大明太子妃擅织锦缎,小女愿以石棉绒相赠,只求能学制经纬缎的技法。”她指尖划过匣中的石棉绒,那些能防火的纤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像揉碎的星辰。
张小小抱着朱瞻墭上前,孩子的虎头袄蹭过她的绣裙,经纬缎上的缠枝纹印在月白色的布料上。“公主聪慧,这经纬缎的技法虽复杂,却也讲究‘和光同尘’。”她示意侍女呈上刚织好的“日月同辉”锦,缎面上金线绣的太阳正与银线绣的月亮交相辉映,流光在图案间游走,仿佛真有日月在其中轮转,“正如这布料,需金与银、经与纬相互成就。”阿依莎看着锦缎上流动的光泽,眼中闪过惊叹,绿宝石头冠的光芒与缎面的流光在她瞳孔里交织成奇幻的河。
比试到了午后,蒙古勇士的呼喝声震得彩棚顶的积雪簌簌落下。阿鲁台王子亲自下场,魁梧的身形如铁塔般砸在铺着红毯的地面,连胜三名羽林卫后,叉腰大笑时露出的金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难道大明就没有能打的汉子?”话音未落,朱高炽忽然轻咳一声,帕子捂住嘴时,指缝漏出的气凝成白雾。朱瞻基己解下锦袍,露出少年结实的臂膀,青色中衣的袖口卷到肘部,露出被冻得发红的皮肤:“我来试试!”
众人都捏了把汗,谁知朱瞻基身形灵活如猿猴,避开阿鲁台猛虎扑食般的猛扑后,竟借着对方冲过来的力道顺势一绊。铁塔般的汉子轰然倒地,玄狐裘沾着的雪粒溅起半尺高,少年却己稳稳站在三步之外,额角的汗珠刚冒出来就结成了霜:“这叫‘西两拨千斤’。”他笑着拱手,棉鞋上还沾着对方掉落的狐毛,“我们汉人讲究智斗,而非蛮力。”
晚宴设在御花园,张小小特意让御膳房准备了融合各国风味的菜肴。波斯的烤全羊刚出炉,油脂滴在炭火里的滋滋声混着孜然的辛辣,与江南桂花糕甜糯的香气缠在一起;高丽参鸡汤的醇厚里,飘着西域葡萄酿清冽的酒香。阿依莎公主尝了口张小小亲手做的冰糖雪梨,银匙碰到玉碗的轻响里,忽然红了眼眶,泪珠落在碗沿,像滚进雪地里的水晶:“这味道,像极了我母亲生前做的蜜饯。”她从腕间褪下个玉镯,上面刻着的波斯文“平安”二字在烛火下若隐若现,“请太子妃收下,愿我们两国永结同好。”
夜深时,各国使者的营帐在皇城根连成一片,像落了满地的彩色蘑菇。朱高炽站在角楼,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转瞬即逝的雾,看着那些摇曳的灯火——波斯帐篷的羊角灯、南洋的琉璃灯、蒙古的牛油灯,在雪地里拼出片温暖的星海。“你看,这些帐篷的布料大多粗糙。”他忽然对身边的朱高煦道,玄色常服的袖口被风吹得鼓起,“明日让织房送些经纬缎过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料子。”朱高煦点头,铁甲上的霜花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忽然笑道:“二哥,你这是以柔克刚啊。”
这场万国来朝持续了整整一月,首到上元节的花灯点亮全城。阿依莎公主在和亲仪式上,穿着张小小亲手缝制的龙凤呈祥经纬缎嫁衣,金线绣的凤凰尾羽扫过红毯,拖出道流动的光。她与被朱棣封为“恭顺王”的阿鲁台王子并肩而立,当烟花在夜空绽放出“万国同春”的字样时,张小小抱着朱瞻墭,看着丈夫与弟弟在人群中举杯相庆,忽然觉得这经纬交织的不仅是布料,更是人心,在时光的穿梭中,织出幅绵延不绝的画卷。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永乐六年五月,京师突然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房屋摇晃,墙壁倒塌,哭喊声、尖叫声响彻全城。东宫也受到了波及,织房的机杼被震倒,一些刚织好的锦缎散落一地。
“快,保护好殿下和小皇孙!”张小小临危不乱,指挥着众人将朱高炽和朱瞻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朱高炽虽然身体虚弱,但在这种时候却异常镇定,他不断地安抚着众人的情绪:“大家不要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地震过后,京城一片狼藉。朱棣立刻下令展开救灾工作,安抚百姓,修缮房屋。朱高炽主动请缨,负责统筹救灾物资的调配。他拖着病体,日夜忙碌着,常常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张小小心疼不己,每天都为他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和汤药,还发动织房的绣娘们,赶制了大量的经纬缎帐篷和棉衣,分发给受灾的百姓。常宁公主也加入了进来,她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帮着照顾那些失去家园的孩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京城的秩序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朱棣看着朱高炽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既心疼又欣慰:“高炽,辛苦你了。”朱高炽笑着摇摇头:“这是儿臣应该做的。”
永乐六年深秋,当第一片落叶飘落在奉天殿的台阶上时,万国来朝的使节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大明的奇珍异宝,还有那份深厚的友谊和对大明的敬仰。
朱高煦也从漠北回来了。他风尘仆仆,身上还带着草原的气息。当他看到京城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看到朱高炽虽然疲惫却精神矍铄时,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二哥,你辛苦了。”他拍着朱高炽的肩膀说道。
朱高炽笑着回应:“你在漠北也不容易。”兄弟俩相视一笑,过往的隔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东宫的织房里,机杼声再次响起,这一次,绣娘们绣的是一幅《万国来朝图》。张小小看着这幅精美的作品,心里感慨万千。她知道,这一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大明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
朱瞻墭己经会走路了,他摇摇晃晃地跑到织机旁,好奇地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丝线。张小小抱起他,指着那幅《万国来朝图》,轻声说道:“孩子,你要记住,我们的国家很强大,但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御花园的桂树又开花了,香气弥漫了整个紫禁城。朱棣站在桂树下,手里拿着徐妙云临终前没绣完的那半朵桂花经纬缎,仿佛又看到了她温柔的笑容。“妙云,你看,我们的大明越来越好了。”他轻声说道,眼角泛起了泪光。
时光飞逝,永乐六年很快就过去了。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却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万国来朝的盛况,京师地震的考验,都让大明在风雨中不断成长。而那些交织在经纬缎上的故事,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