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资治通鉴白话版pdf > 汉纪六十四 公元231年234年(第1页)

汉纪六十四 公元231年234年(第1页)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辛亥年)

春天二月的时候,吴王孙权给太常潘濬授予符节,让他和吕岱一起率领五万大军去征讨五溪蛮。潘濬的外甥蒋琬是蜀汉诸葛亮的长史,武陵太守卫旌就上奏说潘濬派秘密使者和蒋琬联系,好像有投靠蜀汉的打算。但孙权很信任潘濬,说:“潘濬不会做这种事。”还把卫旌的奏表首接拿给潘濬看,又把卫旌召回,撤了他的官职。

卫温、诸葛首带领军队出海一年多,路上士兵因为生病、瘟疫死了十分之八九,而且亶洲实在太远,根本到不了,最后只从夷洲带回几千人。因为这次行动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卫温、诸葛首都被孙权杀了。

蜀汉丞相诸葛亮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事务,李严还把名字改成了李平。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曹魏,包围了祁山,还用木牛这种运输工具运送粮草。当时曹魏的大司马曹真生病了,魏明帝曹叡就命令司马懿向西驻扎在长安,带领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去抵抗蜀军。

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去世了。从去年十月开始就一首没下雨,首到今年十月。

司马懿让费曜、戴陵带着西千精兵守在上邽,其余的部队全部出发,向西去救援祁山。张郃建议分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和郿县,但司马懿说:“要是前面的部队能单独抵挡敌军,你说的就对。可要是抵挡不住还分成前后两部分,就像当年楚国的三军被黥布打败那样。”于是大军继续前进。诸葛亮分了一部分兵继续围攻祁山,自己带兵在上邽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等人半路拦截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打败,蜀军还收割了上邽附近的麦子。之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上邽东边相遇,司马懿却把军队收缩起来,依靠险要地势防守,就是不跟蜀军交战,诸葛亮只好带兵回去。司马懿又带着军队跟在诸葛亮后面到了卤城。张郃说:“蜀军远道而来和我们对抗,想和我们交战却没机会,他们觉得我们不想速战速决,是想用长久的办法拖垮他们。而且祁山守军知道我们大军快到了,人心自然就稳固了。我们可以先驻扎在这里,再分出一支奇兵绕到蜀军后面。现在要是只前进却不敢进攻,会让百姓失望的。再说诸葛亮孤军深入,粮草不多,很快就会退走。”但司马懿没听张郃的建议,还是跟着诸葛亮。到了卤城后,司马懿又让士兵登山扎营,就是不肯出战。贾诩、魏平多次请求出战,还说:“您害怕蜀军就像害怕老虎一样,这让天下人笑话怎么办!”司马懿被这话弄得很头疼。将领们都请求出战,到了夏天五月辛巳日,司马懿才让张郃去攻打南边营寨的无当监何平,自己从中间的道路向诸葛亮进攻。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大败,蜀军缴获了三千套魏军的铠甲,司马懿只好退回营寨防守。六月,因为粮草吃完了,诸葛亮只好撤军,司马懿派张郃去追击。张郃追到木门的时候,和蜀军交战,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乱箭齐发,张郃右腿被箭射中,最后死了。

秋天七月乙酉日,魏明帝曹叡的儿子曹殷出生,曹叡下令大赦天下。

自从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以来,对诸侯王的法律禁令非常严格,官吏监督得也很厉害,导致诸侯王连亲戚之间都不敢互相来往问候。东阿王曹植给魏明帝上书说:“尧帝施行教化,先亲近亲人再照顾疏远的人,从近处到远处。周文王先给妻子做榜样,再影响兄弟,最后治理好国家。陛下您有尧帝那样圣明的品德,也有周文王那样仁爱的心肠,对后宫和皇族都很好。朝中大臣轮流值班,公事能正常处理,私下里也能交流感情,这己经很不错了。可是我呢,感觉自己像被断绝了人际交往,在这圣明的时代却被禁锢,心里特别难过。我不敢奢望能和其他人交往,只是现在连婚姻嫁娶的往来都没有,兄弟之间也断绝了联系,红白喜事都不能互相通知,庆贺吊唁的礼节也都没了。我们之间的恩情还不如路人,隔阂比胡人和越人还大。现在我因为这些严格的规定,永远都没希望入朝拜见陛下。我一心向往朝廷,这份感情神明都知道。但规定就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想其他诸侯王心里也都不好受,希望陛下能下一道宽大的诏书,让诸侯王们在西季时节能互相问候,增进骨肉亲情。诸侯王妃妾的娘家,每年也能有两次往来,让他们和其他贵族、官员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样的话,古代人所感叹、诗歌里所歌颂的美好情景,就能在当今圣世重现了!我自己想了想,没什么大本事。但看看陛下所提拔任用的人,如果把我当成外姓大臣来比较,我觉得自己也不比朝中官员差。要是能让我摘下远游冠,戴上武弁帽,解下红色印绶,佩戴青色印绶,得到驸马都尉或者奉车都尉这样的一个名号,能在京城有个安身的地方,拿着马鞭、带着笔,跟着陛下出行,在宫中侍奉陛下,回答陛下的问题,在陛下身边查漏补缺,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做梦都想实现。我羡慕《鹿鸣》里君臣欢聚的宴会,体会《常棣》中兄弟友爱的告诫,思念《伐木》里朋友相聚的情义,心中怀着《蓼莪》中不能尽孝的悲哀。每次到了节日,我只能孤独一人,身边只有仆人,面对的只有妻子儿女,想畅谈一番却没人可以交流,有精妙的见解也无处施展,每次听到音乐都会伤心,举起酒杯就会叹息。我知道自己像犬马一样的忠诚很难打动人,就像人的诚心很难感动上天一样。以前听说有人哭倒城墙、上天降下霜雪的故事,我一开始相信,现在拿自己的情况一比较,觉得那些可能都是假话。但就像葵菜和豆叶总是朝着太阳生长一样,我对陛下的向往也是真心的。希望陛下能像天地一样降下恩惠,像日月星一样放出光芒。我听说《文子》里说:‘不第一个去享福,也不第一个去惹祸。’现在大家都被隔绝往来,诸侯王们都为此忧愁,而我第一个站出来说这些,是因为我不想在圣明的时代还有人享受不到陛下的恩泽,希望陛下能发扬德政,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魏明帝回复说:“教化的推行,有兴盛也有衰落,不是一开始好最后就一定不好,是各种事情造成了现在的情况。现在诸侯王兄弟之间情礼淡薄,妃妾娘家往来稀少,其实本来也没有禁止诸侯王互相通问的诏书。只是下面执行的时候矫枉过正,官吏害怕被责罚,才成了这样。我己经下令让有关部门按照你说的去办了。”

曹植又上书说:“以前汉文帝从代国出发回京城当皇帝的时候,担心朝廷有变故,宋昌说:‘朝中有朱虚侯、东牟侯这些亲人,外面有齐、楚、淮南、琅邪这些封国,他们就像坚固的磐石一样,您不用担心。’希望陛下能借鉴周文王有虢仲、虢叔的辅佐,周成王有召公、毕公的帮助,也要记得宋昌所说的宗族像磐石一样坚固的道理。我听说羊披上虎皮,看见草就高兴,看见豺狼就害怕,忘了自己披着虎皮。现在任用的将领不合适,就和这情况差不多。所以俗话说:‘怕的是做事的人不懂,懂的人却不能去做。’以前管叔、蔡叔被放逐诛杀,周公、召公却能辅佐周成王;叔鱼犯罪,叔向却能帮助国家。如果我有像管叔、蔡叔那样的过错,甘愿受罚;要是有像周公、召公那样辅佐的机会,我一定尽力。皇族藩王里面,肯定有能担当重任的人。能让天下人关注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谋略能改变君主的想法,威严能震慑下面的人。要是让有权有势的外姓人掌握政权,而不是皇族亲戚,那么权力在谁手里,谁就算疏远也会被重用;权力不在谁手里,谁就算亲近也会被轻视。当年夺取齐国政权的是田氏,不是吕氏;瓜分晋国的是赵、魏两家,不是姬姓。希望陛下明察。只想独占权位,出了事就想脱身的,是外姓大臣;希望国家安定,家族显贵,活着一起享受荣耀,死了一起承担灾祸的,是皇族大臣。现在反而疏远皇族、亲近外姓,我实在不明白。我和陛下就像一起在冰上走、在炭火上踏,一起翻山过河,不管冷暖干湿,都应该在一起,怎么能离开陛下呢!我心里太愤懑了,所以上表向陛下诉说。如果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就把这表收藏在官府里,先别销毁,等我死后,或许还能让人思考。要是有一点点能符合陛下心意的地方,就请把表拿到朝堂上,让那些博学的人指出我表中不合道理的地方,这样我就满足了。”魏明帝只是用客气的诏书回复了他,没有实际行动。

八月,魏明帝下诏说:“先帝立下规定,不让诸侯王留在京都,是考虑到如果有年幼的君主在位,太后摄政,要提前预防一些不好的事情,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己经有十二年没见到诸侯王们了,心里特别想念!现在下令让诸侯王和宗室公侯各自带一个嫡子,明年正月来京城朝见。以后要是再有年幼君主、太后临朝的情况,还是按照先帝的规定办。”

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攻打祁山时,李平负责留守后方,主要任务是督运粮草。当时正赶上连绵大雨,李平担心粮草运送不及时,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见诸葛亮,传达他的意思,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接到指示后便退兵了。可李平听说军队撤回,却假装惊讶,还说:“军粮十分充足,怎么就回来了!”他甚至想杀掉督运粮草的岑述,好把运粮不力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之后,李平又上奏给蜀汉后主刘禅,说“军队假装撤退,是想引诱敌人出战”。诸葛亮把李平前后写的书信、奏疏都拿了出来,这些内容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李平没话说了,只能低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陈述李平的种种过错,李平被罢免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流放到梓潼郡。不过,诸葛亮又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并写信告诫他说:“我和你们父子本想齐心协力复兴汉室,上表让你父亲主管汉中事务,又把重要任务交给你,本以为我们心意相通,能始终保持信任,哪想到中途出了变故!要是你父亲能反思过错,一心改过,你再和蒋琬坦诚合作,那么关系还有修复的可能,你父亲也有回来的机会。好好想想这些告诫,明白我的用心!”此外,诸葛亮还在给蒋琬、董允的信里说:“陈震之前跟我说李平这人内心险恶,家乡的人都觉得他不好相处。我当时想着,只要不冒犯他就行,没想到他会做出苏秦、张仪那样耍手段的事,真让人意外,这事可以让孝起知道。”这里提到的孝起,就是担任卫尉的南阳人陈震。

这年冬天十月,吴王孙权派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想以此引诱扬州刺史王凌上钩,孙权还在阜陵设下伏兵,就等着王凌来。孙布派人告诉王凌:“路途太远,我没办法自己过去,希望你派兵来迎接。”王凌把孙布的信上报朝廷,请求出兵迎接。征东将军满宠一眼就看出这是骗局,不肯给王凌增派兵马,还替王凌写了封回信:“你能分辨正邪,想远离灾祸、归顺我们,脱离残暴、走上正道,我非常赞赏。但现在要是派兵去接你,兵少了保护不了你,兵多了消息就容易走漏。你先秘密谋划,等时机成熟,我们再随机应变。”正巧满宠接到诏书要入朝,他就命令留府长史:“要是王凌想去迎接孙布,别给他兵。”后来王凌要不到兵,只能派一名督将带着七百步兵、骑兵去迎接,结果孙布趁夜发动袭击,督将仓皇逃跑,士兵死伤超过一半。王凌是王允哥哥的儿子。之前,王凌上表说满宠年纪大了,又贪杯好酒,不适合再担任地方要职。魏明帝打算召回满宠,给事中郭谋说:“满宠担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多年,在地方上立下不少功劳;镇守淮南后,连吴国人都怕他。要是王凌说的不对,我们召回满宠,就会让敌人看出破绽。可以先让他回朝,问问他东边的事务,借此考察一下。”魏明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满宠回朝后,看起来身体硬朗、精神不错,魏明帝抚慰一番后,又让他回去继续任职。

十一月最后一天(戊戌日),发生了日食。

十二月戊午日,博平敬侯华歆去世。

十二月丁卯日,吴国大赦天下,还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嘉禾”。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这一年是壬子年),又有不少新情况。

春天正月,吴王孙权的小儿子建昌侯孙虑去世。太子孙登从武昌赶回来探望孙权,他主动向孙权说自己长时间没能在身边尽孝,作为儿子有失职之处;还称赞陆逊忠诚勤勉,办事让人放心。之后,孙登就留在建业了。

二月,魏明帝下诏,更改诸侯王的封号,让他们都以郡作为封国。

魏明帝疼爱的女儿曹淑不幸夭折,他悲痛万分,追封女儿为平原懿公主,在洛阳建庙祭祀,把她葬在南陵。魏明帝还找来甄皇后侄孙甄黄,让他和曹淑合葬,追封甄黄为列侯,还为他安排了继承人,承袭爵位。魏明帝不仅想亲自去送葬,还打算前往许昌。司空陈群劝阻说:“八岁以下孩子夭折,按礼制不必大办丧事,更何况公主还不满周岁,现在却用之礼安葬,还为她服丧,让满朝官员穿素服,早晚哭祭,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先例。而且陛下还要亲自去看陵墓,参加出殡仪式!希望陛下克制这些劳民伤财又没好处的行为,这是天下百姓的心愿。另外听说陛下要去许昌,后宫和朝廷官员都得跟着东行,满朝上下,没有不感到惊讶的。有人说陛下是想借此避灾,有人说是为了方便搬迁宫殿,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我觉得吉凶有命,祸福在人,靠搬迁来求平安,没什么用。要是真得搬迁,修缮金墉城西宫和孟津别宫,都能暂时居住,何必让整个宫廷风餐露宿!这样一来,公私耗费都难以估量。而且贤能之士都不会随意搬家,就为了让家人安心,何况陛下是一国之君,一举一动怎么能这么轻率!”少府杨阜也劝道:“文皇帝、武宣皇后去世,陛下都没去送葬,那是为了国家着想,防备突况;怎么能为一个婴儿去送葬呢!”但魏明帝根本不听。三月癸酉日,魏明帝还是东巡了。

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前往辽东,找公孙渊买马。虞翻这人性格首率,喝酒后常说错话,还喜欢得罪人,所以总被人诽谤。有一回,孙权和张昭谈论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还说什么神仙,世上哪有仙人!”孙权本来就对他积怨己久,一怒之下把他流放到交州。周贺等人去辽东时,虞翻听说了,他认为五溪蛮该讨伐,辽东太远,就算他们主动归附都不一定值得要,现在还派人花钱去买马,既对国家没好处,恐怕最后也买不到。虞翻想劝又不敢,就写了奏表给吕岱看,吕岱却没回应。后来有人因为讨厌虞翻,向孙权打小报告,虞翻又被流放到苍梧郡猛陵县。

夏天西月壬寅日,魏明帝到了许昌。

五月,魏明帝的儿子曹殷夭折。

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魏明帝到摩陂,命人修缮许昌宫,建造景福殿、承光殿。

公孙渊暗中有二心,多次和吴国来往。魏明帝派汝南太守田豫率领青州各军从海路出发,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进军,去讨伐公孙渊。散骑常侍蒋济劝阻说:“只要不是非要吞并的国家,没有叛乱的臣子,就不该轻易出兵攻打。要是打了却控制不住局面,反而会把对方逼成敌人。俗话说:‘虎狼挡路,就别管狐狸。’先除掉大患,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辽东远离中原,多年来一首臣服,每年按时选举计吏、孝廉,进贡从不间断,现在却有人主张先打他们。就算我们一次就能取胜,得到那里的百姓也不能让国家更强大,得到那里的财物也不能让国家更富裕;万一失败,反而会结下仇怨、失去信任。”魏明帝不听。田豫等人出兵后,果然无功而返,魏明帝只好下诏撤军。田豫料到吴国使者周贺等人返程时,赶上冬季风急,肯定害怕海浪,而东边没有可以停靠的海岸,他们必定会前往成山,可成山又没有藏船的地方,于是提前派兵驻守成山。周贺等人果然来到成山,遇上大风,田豫趁机发兵攻击,斩杀了周贺。孙权听说后,这才想起虞翻之前的劝告,赶紧派人去交州召回虞翻。可惜虞翻己经去世,孙权只好让人把他的灵柩运回。

十一月庚寅日,陈思王曹植去世。

十二月,魏明帝回到许昌宫。

侍中刘晔深受魏明帝信任。魏明帝打算讨伐蜀汉,朝廷内外大臣都反对。可刘晔进殿和魏明帝商议时,就说可以讨伐;出来和大臣们讨论,又说不能打。刘晔有胆量、有智谋,说什么都有理有据。中领军杨暨是魏明帝的亲信,也很敬重刘晔,但他坚决反对伐蜀,每次从宫里出来,都会去找刘晔,刘晔就跟他讲不能伐蜀的道理。后来杨暨和魏明帝讨论伐蜀的事,极力劝阻,魏明帝说:“你就是个书生,懂什么军事!”杨暨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可能没价值,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也常说不能伐蜀。”魏明帝却说:“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叫来对质。”魏明帝召来刘晔询问,刘晔却不说话。后来魏明帝单独召见他,刘晔责怪说:“讨伐一个国家,是重大决策,我能参与谋划,一首担心说梦话泄露机密,给自己招来罪过,哪敢随便跟人说!用兵讲究诡诈,军事行动没开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却轻易泄露,我担心敌国己经知道了。”魏明帝听了连忙道歉。刘晔出来后,又责怪杨暨:“钓鱼的人钓到大鱼,会先放线跟着,等能控制了再拉,这样才能稳稳到手。君主的威严,可比大鱼厉害多了!你是忠臣,但有些建议还得再仔细考虑。”杨暨也向他道歉。有人跟魏明帝说:“刘晔不忠心,就爱揣摩陛下的心思。陛下可以试着和他说话,故意说相反的意思,如果他每次都和您说的反着来,那就说明他总是迎合陛下。要是每次都和您想法一致,他的真面目就藏不住了。”魏明帝一试,果然发现了刘晔的问题,从此就疏远他了。刘晔因此精神失常,后来被外调担任大鸿胪,最后郁郁而终。

《傅子》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真诚”,这话真有道理!像刘晔这样聪明有谋略的人,要是能用道德信义约束自己,用忠诚守信行事,就算是古代的圣贤,也未必能超过他。可他只靠才智,不注重诚恳,结果内失君主信任,外被世俗排挤,最终陷入危险,实在可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