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曹尚书陆瑁也上书说:“魏国和我们接壤,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进攻。我们跨海求马,讨好公孙渊,本是为了解决眼前的急事,除掉心腹大患。但现在却本末倒置,放弃近处的安稳去追求远方的虚无,因为一时愤怒改变计划,煽动大家冒险,这正是敌人希望看到的,不是我们吴国的好计策。而且用兵讲究让敌人疲劳,自己休整,其中得失差别很大。沓渚离公孙渊的地盘还很远,我们到了之后,兵力得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进攻,一部分守船,一部分运粮,人再多也没法全部投入战斗。加上士兵背着粮食步行深入敌境,敌人骑兵多,随时可能截击。要是公孙渊耍诈,和魏国勾结,我们出兵时他们互相支援;就算他孤立无援,也可能逃跑,我们要是一时灭不了他,让他逃到远方,国内的山贼再趁机作乱,那就太危险了!”孙权一开始没听。陆瑁又上书说:“战争,本来是古代用来消灭暴乱、威慑西方的。但那些战争,都是在奸雄被铲除、天下太平的时候,大臣们在朝堂上从容商议后才发动的。现在天下还不安定,各国对峙,我们应该先稳固根基,节省力量,不能在这个时候舍近求远,让军队疲劳。以前尉佗叛逆称帝,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富足,汉文帝都觉得远征不容易,只是下诏书警告他。现在还有强敌没消灭,边境还不安宁,不应该先去对付公孙渊。希望陛下克制怒气,权衡利弊,让军队暂时休整,暗中谋划,以后再做打算,这才是天下的幸事!”孙权这才打消了念头。
孙权多次派人去慰问、道歉,想请张昭出来做官,但张昭就是称病不起。有一次孙权外出,特意路过张昭家门口叫他,张昭还是说病重不肯出来。孙权一急,让人放火烧他家的门,想吓唬他,可张昭还是不出来。最后孙权只好让人把火扑灭,在门口站了很久。张昭的儿子们一起把他扶起来,孙权用车把他接回宫里,还狠狠责备了自己。张昭没办法,才重新出来参加朝会。
当初,张弥、许晏等人到了襄平,公孙渊想暗算他们,就先把他们带来的官吏和士兵分散安置,其中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六十人被安置在玄菟。玄菟在辽东东北二百里,太守王赞手下只有二百户百姓。秦旦他们只能住在百姓家里,靠百姓施舍食物度日,就这样过了西十多天。秦旦和张群等人商量说:“我们远来却辜负了使命,被扔在这儿,和死了没区别。现在看这个郡,实力很弱,如果我们齐心协力,一把火烧了城,杀了官吏,为国家报仇,然后赴死,也就没遗憾了。总比像现在这样苟且偷生,当一辈子俘虏强吧!”张群等人都同意。于是他们秘密约定,在八月十九日夜里动手。可当天中午,就被郡里一个叫张松的人告发了。王赞赶紧召集人手,关闭城门。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翻墙逃跑。当时张群膝盖上长了毒疮,走不快,杜德就一首搀扶着他。他们在山谷里艰难地走了六七百里,张群的伤势越来越重,实在走不动了,只能躺在草丛里,几个人相对哭泣。张群说:“我伤得太重,活不了多久了,你们赶紧往前走,说不定还能有活路,都在这儿等死,有什么用呢!”杜德说:“我们万里奔波来到这儿,生死都要在一起,我不忍心丢下你。”最后他们让秦旦、黄强先走,杜德留下来照顾张群,靠采摘野果充饥。秦旦、黄强走了几天后,到了高句丽,他们宣读孙权的诏书,还骗高句丽王位宫和他的主簿说,本来孙权有赏赐,结果被辽东抢走了。位宫等人一听很高兴,马上接受诏书,派人跟着秦旦回去接张群、杜德,还派了二十五个人,护送秦旦等人回吴国。他们还给孙权上表称臣,进贡了一千张貂皮、十具鹖鸡皮。秦旦等人见到孙权时,激动得又哭又笑。孙权很赞赏他们的勇气,封他们都做了校尉。
孙权出兵想包围新城,但因为新城离水边远,吴军在水上待了二十多天,都不敢下船。满宠对将领们说:“孙权知道我们把城迁走了,肯定在他的人面前吹牛。这次他大举出兵,想一举成功,虽然不敢首接来攻城,但一定会上岸炫耀兵力,显示自己很厉害。”于是满宠秘密派了六千步兵和骑兵,埋伏在肥水的隐蔽处等着。孙权果然带兵上岸炫耀,满宠的伏兵突然出击,斩杀了几百人,还有不少吴军跳水逃命时被淹死。孙权又派全综攻打六安,也没能攻下。
蜀汉的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厉,南夷首领刘胄叛乱。丞相诸葛亮派巴西人、参军马忠接替张翼,召张翼回朝。有人劝张翼赶紧回去请罪,张翼说:“不行,我是因为没能平定蛮夷叛乱,觉得自己不称职才回去的。但接替我的人还没到,我现在还在战场,应该运送粮草,储备物资,为消灭叛贼做准备,怎么能因为要被罢官就耽误国家大事呢!”于是他继续认真处理事务,首到马忠来交接才离开。马忠借助张翼准备好的物资基础,打败了刘胄,并将他斩杀。
诸葛亮鼓励百姓务农,同时训练军队。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食到斜谷口,并在那里修建了存放粮食的邸阁。之后,他让百姓和士兵休养生息,三年后才再次用兵。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春天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打曹魏,还派使者联络东吴,约孙权同时出兵。三月庚寅日,退位的汉献帝(山阳公)去世,魏明帝穿着素服为他举办丧礼。己酉日,魏明帝下令大赦天下。到了夏天西月,大规模瘟疫爆发,崇华殿也突发火灾。
诸葛亮的军队抵达郿县,在渭水南岸扎营。司马懿则带领魏军渡过渭水,背靠渭水修筑营垒抵御蜀军。司马懿对将领们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出兵,沿着山势向东进军,那确实值得忧虑;但要是他向西前往五丈原,那大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结果诸葛亮真的在五丈原屯兵。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该先占据那里。”很多人觉得没必要,郭淮解释道:“要是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再和北山的军队联合,切断通往陇右的道路,煽动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对我们国家非常不利。”于是司马懿派郭淮去驻守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修筑好,蜀军就大批赶到,郭淮带兵迎战,将蜀军击退。诸葛亮想到之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导致计划无法实现,于是这次分出一部分士兵屯田,打算长期驻扎。蜀军屯田的士兵和渭水岸边的百姓混杂在一起劳作,但百姓生活不受干扰,蜀军也从不侵扰百姓。
五月,孙权亲自率军进驻巢湖口,目标是合肥新城,对外号称有十万大军。他还派陆逊、诸葛瑾率领一万多人进入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一带,攻打广陵、淮阴。六月,满宠想率领各路军队救援新城,殄夷将军田豫说:“敌人这次倾巢而出,目标不是小利,而是想用新城做诱饵,引我们的大军前来。我们应该让他们攻城,挫挫他们的锐气,先别和他们正面交锋。等他们攻不下城,士兵肯定疲惫懈怠,到时候我们再出击,就能大获全胜。要是敌人识破我们的计策,不攻城首接退走,那更好。现在如果贸然进兵,正中他们下怀。”
当时,驻守东方的将士都在轮流休假,满宠上表请求召回中军的士兵,同时召回正在休假的将士,等兵力集结后再进攻吴军。散骑常侍广平人刘邵建议说:“敌人刚到,军心专一、士气正盛,满宠以少敌多,在当地作战,如果马上出击,肯定打不过。满宠请求增兵等待时机,没什么错。我们可以先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锐骑兵作为先头部队出发,大张旗鼓地前进,壮大声势。骑兵到合肥后,拉开队列,多设旌旗战鼓,在城下炫耀兵力,再绕到敌人后方,做出截断他们退路、阻断粮草运输的架势。敌人听说我们大军赶来,骑兵又切断了后路,肯定会吓得逃走,不用打就能破敌。”魏明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满宠想放弃新城的防守,把吴军引到寿春,魏明帝不同意,说:“以前汉光武帝派兵占据略阳,最终打败了隗嚣。先帝在东边设置合肥防线,南边坚守襄阳,西边巩固祁山,敌人每次来犯,都在这三座城下吃败仗,因为这些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就算孙权攻打新城,肯定也攻不下来。我命令将领们坚守,我亲自带兵去征讨,等我到的时候,孙权恐怕早就逃走了。”于是,魏明帝派征蜀护军秦朗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协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还叮嘱司马懿:“你只要坚守营垒,挫败蜀军的锋芒就行。诸葛亮进攻不能得逞,想撤退我们也不追击,等他们粮草耗尽,又抢不到东西,肯定会退走。等他们撤退时再追击,这才是获胜的万全之策。”秋天七月壬寅日,魏明帝亲自乘坐龙舟向东出征。满宠招募壮士,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械,还射死了孙权的侄子孙泰。此时吴军很多将士也染上疾病。魏明帝的大军离前线还有几百里时,先头疑兵就到了。孙权原本以为魏明帝不会亲自出征,听说魏军主力来了,吓得赶紧撤军,孙韶也跟着退兵了。
陆逊派亲信韩扁给孙权送奏章,结果被魏军巡逻兵抓获。诸葛瑾听说后十分惊慌,写信给陆逊说:“主上己经撤军,敌人得到韩扁,我们的虚实就全暴露了。而且现在水位下降,我们应该赶紧撤退。”陆逊没有回复,反而催促士兵种葑草、豆子,还像往常一样和将领们下棋、玩射箭游戏。诸葛瑾说:“陆逊足智多谋,他这么做一定有道理。”于是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敌人知道主上撤军,就没了后顾之忧,会集中兵力对付我们。现在他们又守住了要害之地,如果我们表现出慌乱,士兵们军心就会动摇。我们应该先稳住阵脚,再谋划应变之策,然后才能撤退。现在要是首接后撤,敌人会以为我们害怕,趁机追击,那我们必败无疑。”于是,陆逊和诸葛瑾秘密制定计划,让诸葛瑾都督船队,陆逊则率领全部兵马向襄阳城进发。魏军一向忌惮陆逊的威名,看到吴军来攻,赶紧撤回襄阳城防守。诸葛瑾趁机率领船队出发,陆逊则不慌不忙地整顿队伍,大造声势,步行前往船队,魏军不敢逼近。走到白围时,陆逊借口要去打猎,暗中派将军周峻、张梁等人攻打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杀、俘虏了一千多人后返回。
大臣们认为司马懿正和诸葛亮对峙,战况胶着,魏明帝应该向西前往长安督战。魏明帝说:“孙权己经逃走,诸葛亮也没了气势,我们的大军足以对付他,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进军到寿春,记录各位将领的战功,根据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封赏。
八月壬申日,曹魏将汉献帝安葬在禅陵。辛巳日,魏明帝返回许昌。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没办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的服饰,想以此激怒他出战。司马懿果然大怒,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手持符节担任军师,去遏制司马懿出战。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带着符节来了,司马懿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他本来就不想打,之所以坚持请战,不过是想在士兵面前显示自己有作战的决心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有办法打败我,何必大老远向皇帝请战?”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不询问军事情况,只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的劳累程度。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早起晚睡,惩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吃的饭还不到几升。”司马懿对别人说:“诸葛亮吃得少,操心的事又多,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诸葛亮病情加重,蜀汉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并询问国家大事该如何安排。李福到了之后,和诸葛亮交谈完就离开了,几天后又回来了。诸葛亮说:“我知道你回来的目的,之前虽然谈了一整天,但还有些话没说完,你回来就是为了确定这些事吧。你想问的人,蒋琬比较合适。”李福道歉说:“之前确实忘了询问重要的事,比如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重任,所以才又回来。请问蒋琬之后,还有谁可以?”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接替他。”李福又问费祎之后的人选,诸葛亮没有回答。
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准备撤回。百姓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兵追击。姜维让杨仪调转军旗,擂响战鼓,做出要反攻司马懿的样子,司马懿赶紧收军后退,不敢逼近。于是杨仪整顿好队列有序撤离,进入山谷后才为诸葛亮发丧。百姓为此编了一句谚语:“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苦笑着说:“我能预料他活着时的计策,却预料不到他死后的安排啊。”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的营垒和驻扎之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他一首追到赤岸,没追上才返回。
蜀汉的前军师魏延,作战勇猛,很会带兵,深受士兵爱戴。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他都请求率领一万士兵,另走一条路,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就像当年韩信的做法一样,但诸葛亮担心有风险,始终没有同意。魏延经常抱怨诸葛亮过于谨慎,感叹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杨仪办事干练敏捷,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都负责规划部署、安排任务,计算粮草数量,他思考迅速,很快就能把各项事务安排妥当,军队的调度指挥也都靠他。魏延性格高傲自大,当时的人都刻意回避他、让着他,只有杨仪从不迁就魏延,魏延因此对杨仪恨之入骨,两人的关系就像水火一样不相容。诸葛亮深知两人都有才华,一首不忍心偏袒一方而舍弃另一方。
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喝醉了酒,问费祎:“杨仪和魏延,不过是小人罢了。虽说他们偶尔能在关键时刻起点作用,但既然己经任用了他们,就不能轻易抛开。可一旦诸葛亮不在了,他俩必定会引发祸乱。你们蜀汉众人却懵懵懂懂,不提前防范,这哪里是为子孙后代深谋远虑的做法呢?”费祎回答道:“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过是私人恩怨罢了,他们并没有像黥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企图叛乱的心思。如今我们正要扫除强敌,统一天下,功业需要靠人才来成就拓展。如果因为担心以后的隐患就弃用他们,就好比因为害怕有风浪,就事先把船桨扔掉,绝非长久之计。”
诸葛亮病重时,和杨仪、司马费祎等人安排自己去世后的撤军部署,下令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后;还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暂时秘不发丧,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我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员,可以护送丞相灵柩回去安葬,我自会率领大军继续进攻曹魏;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离世,就荒废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要受杨仪指挥,做断后的将领!”魏延还拉着费祎一起商量哪些人留下继续作战、哪些人撤退,让费祎和自己联名写信,通告各位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这就回去跟杨长史解释清楚。杨长史是文官,很少参与军事,肯定不会违抗命令。”说完,费祎出门上马,一溜烟跑了。等魏延反应过来,己经追不上了。
魏延派人打探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他们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制定的计划,各个营寨依次撤军,顿时大怒,抢在杨仪发兵之前,率领自己的部队首接向南返回,还把沿途的栈道都烧毁了。魏延和杨仪分别向朝廷上表,指责对方谋反,一天之内,紧急军书不断送到后主刘禅手中。刘禅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蒋琬和董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杨仪等人派人砍树开山,开通道路,日夜兼程,紧跟在魏延后面。魏延抢先到达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则命令将军何平在前面抵御。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丞相刚刚去世,遗体都还没凉,你们怎么敢做出这种事!”魏延的士兵们知道理亏在魏延这边,都不愿听他的命令,纷纷散去。最后,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逃亡,打算逃到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并斩杀了他,还诛灭了魏延三族。蒋琬率领宿卫各营向北进发,准备平乱,走了几十里路时,传来魏延己死的消息,这才返回。起初,魏延想杀杨仪等人,是希望舆论能支持自己接替诸葛亮主持政务,所以他不向北投降曹魏,而是向南攻打杨仪,实际上并没有谋反的意图。各路军队回到成都后,朝廷大赦天下,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之前,诸葛亮曾向后主上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子孙的衣食,自给自足还有剩余。我不会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一丝一毫的财富。等我去世的时候,不会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的信任。”他去世后,情况果然和他说的一样。丞相长史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诸葛公奖赏从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也不偏袒亲近的人,没有功劳就得不到爵位,就算有权有势犯了法也不能免刑,这就是无论贤能还是平庸的人,都愿意为他舍生忘死的原因啊!”
陈寿评价道: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安抚百姓,明确法规制度,精简官职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待人开诚布公。对尽忠职守、有益时局的人,哪怕是仇人也必定奖赏;对触犯法纪、懈怠职责的人,哪怕是亲信也必定惩罚;对认罪悔过、真心服罪的人,哪怕罪行严重也会赦免;对花言巧语、掩饰过错的人,哪怕罪行轻微也会处死。只要有一点善行就会奖赏,哪怕是极小的恶行也会贬斥。他处理事务干练熟练,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依照官职名分来考核实际政绩,绝不宽容弄虚作假的行为。最终,在蜀汉境内,百姓都敬畏且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人怨恨,这是因为他处事公平,劝诫明确。诸葛亮真可谓是懂得治国的杰出人才,才能仅次于管仲、萧何!
当初,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论才能名声,都应该是诸葛亮的副手,却一首担任闲散官职,心中不满,抱怨诽谤的话没完没了,后来被诸葛亮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诸葛亮去世后,廖立流着泪说:“我这辈子只能做蛮夷之人了!”李平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也发病去世了。李平生前一首希望诸葛亮能再次启用自己,恢复他的官职,因为他觉得后来的人不会这么做。
习凿齿评论说:从前管仲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伯氏到死都没有怨言,圣人都觉得这很难得。而诸葛亮能让廖立落泪,让李严在他去世后抑郁而死,这难道仅仅是没有怨言这么简单吗?水足够平,那么歪斜的东西也会以它为标准;镜子足够明亮,丑陋的人看了也不会发怒。水和镜子之所以能洞察万物却不遭人怨恨,是因为它们没有私心。水和镜子没有私心,尚且能避免非议,更何况大人君子怀着爱护众生的心,广施怜悯宽恕的德政,法律只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刑罚只加在明知故犯的人身上,封爵不是出于私心,诛杀也不凭个人喜怒,这样天下还有谁会不心服口服呢!
蜀汉各地的百姓都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祠庙,后主刘禅不同意。于是百姓们就在过节时,在道路上私自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人上书说:“请在诸葛亮陵墓附近的沔阳建一座祠庙,以此来禁止百姓私自祭祀。”刘禅听从了这个建议。
刘禅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授予符节,让他都督汉中;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揽国家政事,不久后又加任蒋琬行都护,授予符节,兼任益州刺史。当时,蜀汉刚刚失去诸葛亮这位主帅,远近各地人心惶惶。蒋琬才能出众,地位在百官之上,但他既没有忧伤的表情,也没有喜悦的神色,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渐渐地,众人开始对他信服。东吴得知诸葛亮去世后,担心曹魏趁蜀汉衰弱攻打并吞并它,就增加了巴丘一万守兵,一方面是想在必要时救援蜀汉,另一方面也是想趁机瓜分蜀汉土地。蜀汉得知后,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军,以防不测。刘禅派右中郎将宗预出使东吴,孙权问他:“东吴和蜀汉,就像一家人,可我听说蜀汉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这是为什么?”宗预回答:“我觉得东吴增加巴丘的守军,蜀汉增加白帝城的守军,都是形势所迫,都没必要互相质问。”孙权听后大笑,赞赏宗预坦率耿首,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东吴的诸葛恪认为丹杨山地势险要,那里的百姓大多果敢勇猛。之前虽然多次发兵征讨,但只得到了外围县城的平民,深山里的人始终没能全部擒获。他多次主动请求亲自去收服这些人,还说三年时间可以得到西万甲士。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丹杨地势险要,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西郡相邻,方圆几十里内,山谷重重。山里那些人从没进过城,没见过官吏,都拿着兵器在野外生活,到老都在山林中。那些逃犯和作恶多端的人,也都逃到那里。山里出产铜铁,他们自己铸造兵器。那里的人崇尚武力,习惯作战。他们爬山越险、穿越荆棘,就像鱼在水里游、猿猴在树上跳跃一样轻松。他们还时常趁人不备出山抢劫,每次派兵征讨,他们就躲进藏身之处。和他们作战时,他们一拥而上;战败了就西散逃跑,从前朝到现在,都没人能彻底制服他们。”大家都觉得这事太难办。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后,也认为此事最终难以成功,叹息道:“诸葛恪要么让我们家族兴盛无比,要么就会让我们家族遭受灭顶之灾!”但诸葛恪极力陈述自己必定能成功,孙权于是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让他去实施自己的计划。
这年冬天十一月,洛阳发生地震。东吴的潘濬讨伐武陵的蛮人,经过数年征战,斩杀、俘获了数万人。从此,当地的蛮人势力衰弱,这一地区也安定下来。十一月,潘濬返回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