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律》……这又是何?”
他能够感觉到,昭武帝能够在天幕所示的未来,能够如此得到百姓的信任,远远不止如此。
这五十八年的光景,足以让昭武帝做出不少事迹的。
虽然作为帝王,嬴政很讨厌任何的不稳定因素。
尤其是这哭陵的一幕,放在过往按照他的处置,无非就是将乱民直接打死,要么除以劳役。
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以民为本’的概念。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法家之道最善于压榨民力,自然不可能在乎普通小老百姓的公正。
大一统的大秦,还处在于一个贵族社会转型的阶段。
如今时代,实际上有话语权的,更多是大贵族,西汉末的世家还没发展起来。
咸阳宫内。
李斯默然不语,但是注意力却集中在天幕上。
他的心中快速盘算着,尽管‘哭陵’现象,让他觉得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程序。
但,李斯觉得这也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政治手段。
这相当于高悬于天下官吏头顶的一把利剑,昭武帝时代后的皇帝,要借此提醒官吏民心的重要性。
这也比起任何严刑峻法,更加能够约束官吏的行为。
那些隐匿的六国贵族,看着天幕中百姓向秦帝陵寝哭诉的场景,最后一丝“秦法严酷,民心必反”的幻想也破灭了。
当敌人不仅强大,还试图表现得“公正”甚至“仁慈”时,你如何去煽动仇恨?
他们悲哀地意识到,昭武帝不仅征服了土地,更在试图征服人心,而且……他快要成功了。
现实中,无数受过冤屈、或对吏治心怀不满的百姓,看着天幕,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他们不敢想象,在自己这个时代,可以去哭始皇帝的陵墓。
“要是……要是咱们也能……”
一种微弱的、却无法抑制的期盼,在无数底层心灵中悄然滋生。
‘公道’二字,往往是这个时代最为稀缺,也最难实现的东西。
法的存在意义,就是维系统治。
‘公道’是不存在的,除非上位者大发慈悲,否则黔首有冤也只能忍下去。
不多时,天幕上‘民有冤情哭昭陵’的景象缓缓淡去。
但其中带来的震撼和思考,远远没有停止。
“‘哭昭陵’(骊山陵)这一独特现象,其影响远不止于昭武一朝。”
“后世史家评价,此风一开,虽偶有刁民借此挟私,但其警示官吏、疏通民怨、彰显帝国仁德的积极作用,无疑是主流。”
“它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皇权,不仅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更应是天下公平正义的最终裁决者与守护者。”
天幕上的总结,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
咸阳宫内,嬴政久久无言,他看出的,不仅是“公正”。
这是一种极致的政治术,以法家之威,辅以儒家之仁,
使天子之形象神圣不可侵,公正无瑕——
罪者,唯官吏;
君者,永远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