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飞翔的梦想手抄报 > 第233章 边境线上的绣绷(第1页)

第233章 边境线上的绣绷(第1页)

联防队的木屋外挂着串风干的红辣椒,在腊月的寒风里摇摇晃晃。灯明搓着冻得发僵的手走进屋时,老周正蹲在火塘边,用烧红的铁丝在竹片上烫字。青烟袅袅升起,在“平安”两个字的笔画间缭绕,像给竹片镀了层朦胧的金边。

“周叔,又在做新的平安结?”灯明凑过去,看见火塘边堆着十几个竹制绣绷,每个绷架的角落都烫着不同的记号——有的是三横,有的是个小三角,还有的刻着朵简化的蒲公英。

老周把烫好的竹片浸进冷水里,“滋啦”一声冒起白雾:“这不是普通绣绷。”他捞起竹片,指着角落的三角记号,“这个给三号界碑的老张,他守的那段常有走私的人冒充采药的,看到绣着三角的平安结,就知道是自己人。”

灯明想起上周截获的那批货。走私犯把基因样本藏在空心的刺绣绷架里,外面裹着绣了一半的牡丹,要不是老周看出绷架的竹料不是本地产的,差点就让他们混过了检查。“您这是把暗号藏进骨头里了。”他拿起个刻着蒲公英的绣绷,“这个是给阿月的?”

“嗯,她要去边境小学教手工课。”老周往火塘里添了块松木,火苗“噼啪”窜高,照亮了墙上的地图,边境线被红笔描了又描,像条醒目的警戒线,“让孩子们绣平安结时,偷偷在蒲公英的绒毛里藏个小十字——遇到可疑的人,就把结丢在显眼的地方,我们一看就明白。”

正说着,屋外传来马蹄声。张婶裹着军大衣闯进来,手里举着个绣绷,绷架上的牡丹绣得歪歪扭扭,花瓣里却用深色线绣了个“三”字。“周大哥,刚才有个穿黑棉袄的,在界碑那转悠,丢下这个就跑了!”她的声音带着喘,“我瞅着那绷架不对劲,竹节上好像有刻痕!”

老周接过绣绷,用小刀撬开底部的竹节,里面掉出个卷成细条的纸。展开一看,上面画着三棵松树,树下画着个打叉的箱子——这是走私团伙的暗号,意思是“三更,三号松树下交易违禁品”。

“果然是冲着基因样本再来的。”灯明摸出对讲机,“我带两个人去蹲点,您在家等着消息。”

“等等。”老周从火塘边拿起个新绣绷,上面绣着半朵月季,“带上这个。”他指着花蕊处的金线,“里面缠了根细铜丝,能被我们的探测器识别——要是他们也用绣绷藏东西,一探就知道。”

月上中天时,三号界碑附近的松树影影绰绰。灯明和队员们趴在雪窝里,呼吸在睫毛上凝成白霜。凌晨三点整,两个黑影果然出现在松树下,手里提着个鼓囊囊的帆布包,借着月光往树上挂东西——正是个绣着牡丹的绷架。

“行动!”灯明一声令下,队员们扑了上去。搏斗中,一个黑影的包掉在地上,滚出十几个一模一样的绣绷,绷架上的牡丹开得正艳,针脚却透着股刻意的工整,显然不是出自老手。

“这些绷架都有问题。”灯明捡起一个,用老周给的探测器一扫,仪器立刻发出尖锐的警报。他撬开竹节,里面塞满了透明小管,管壁上印着陌生的基因序列编号,“比上次截获的多了三倍!”

押解嫌犯回木屋时,老周还在灯下忙碌。他把没收的绣绷拆开,好的竹片留下重新烫字,坏的就劈成柴火烧。“你看这个。”他举起块拆下来的布料,上面的牡丹绣线颜色发乌,“是用工业染料染的,遇水会褪色——正经绣娘绝不会用这种线。”

嫌犯突然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你怎么知道……”

“我守边境三十年,见过的绣绷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老周把褪色的布料扔进火塘,火苗舔舐着布料,露出下面隐藏的荧光粉痕迹,“你们以为用花花草草就能瞒天过海?真正的手艺里藏着规矩,就像这边境线,看着软,实则硬得很。”

天亮时,阿月带着孩子们的平安结来了。每个结上的蒲公英都藏着小十字,其中一个的绒毛里还绣了个小小的“3”。“是小宝绣的,”阿月指着那个结,“他说昨天看到有人在松树下埋东西,就悄悄把结丢在了旁边。”

灯明看着那个结,突然明白老周为什么执着于用绣绷做暗号。这些出自普通人手里的针线,带着烟火气,带着体温,比任何精密的密码都难仿造——就像边境线上的每块界碑,不仅刻着经纬度,更刻着守碑人日复一日的脚印。

老周把孩子们的平安结串起来,挂在木屋的房梁上。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金线银线在结上闪烁,像串挂在边境线上的星星。“以后啊,”他拿起新的竹片,开始烫下一个记号,“咱们就用这绣绷织道墙,让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连风都透不过去。”

屋外的红辣椒还在摇晃,雪地上的马蹄印渐渐被新雪覆盖。灯明望着远处的界碑,突然觉得那些矗立在寒风里的石头,像极了老周手里的绣绷——沉默,坚硬,却在岁月里,被无数双守护的手,绣上了最温暖的平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