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丁训练基地的战术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投影仪上将上赛季的比赛录像一帧帧播放,重点是那些进攻乏力的场次——中场失控、前锋孤立、进攻套路单一。
“数据不会说谎,”因斯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上赛季我们场均射门10。2次,排名英冠倒数第西;进攻三区传球成功率只有68%,倒数第三。”
幻灯片切换,显示出雷丁队的进攻热点图。大部分进攻集中在边路,中路几乎是一片空白。
“我们需要改变,”因斯环视全场,“新赛季,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进攻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李峰身上,“将是你,李。”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李峰能感受到几道质疑的目光,特别是新援范德伯格——那个荷兰中场显然认为自己才是更应该担任核心的人。
“李在季前备战的表现有目共睹,”因斯继续说道,“他的视野、传球能力和战术理解,正是我们需要的。”
幻灯片展示出新的战术板:4-2-3-1阵型,李峰位于前腰位置,周围是两名攻击型中场和一名单前锋。
“这就是我们的新体系:‘钻石中场’。”因斯解释道,“李在顶端,负责组织进攻;两名边前卫内收提供接应点,后腰负责保护。”
范德伯格忍不住开口:“教练,这个体系对前腰要求很高。他需要串联整个中场,还要参与防守。。。”
“这正是我选择李的原因,”因斯打断他,“他的足球智商和工作态度,让我相信他能胜任。”
训练课上,新战术的演练并不顺利。李峰在前腰位置显得挣扎,经常回撤过深,导致前锋孤立无援。
“位置!李!位置!”因斯不断喊道,“我要你在禁区前沿活动,不是回撤到后场拿球!”
更糟糕的是,李峰与新援的配合生疏。一次训练中,他与范德伯格跑到了同一个位置,导致右路完全空置。
“沟通!你们需要沟通!”因斯气得摔掉了战术板。
当晚,李峰独自留在训练场加练。他调出系统,启动了战术模拟功能。
【新战术模拟启动:4-2-3-1钻石中场体系,消耗2000模拟点小时】
瞬间,李峰仿佛置身于虚拟的比赛中。他必须学习在新体系下的跑位和决策。
第一次模拟是灾难性的。李峰过于粘球,多次被断打反击;他忽略了边路的空当,总是选择安全传球。
【模拟评估:C-,体系融合度不足】【建议:提高一脚出球速度,增加无球跑动】
第二次模拟,李峰改变策略。他减少持球时间,增加无球跑动,更多地利用撞墙配合。
效果明显改善。他送出了几次关键传球,但与前锋的配合仍然生疏。
第三次模拟,李峰专注于与单前锋的配合。他研究前锋的跑位习惯,学习如何喂出最舒服的传球。
渐渐地,他开始找到感觉。一次二过一配合后首塞,助攻前锋得分!
【模拟评估:B+,体系融合度良好】
但李峰知道,这还不够。他需要真正理解这个体系的精髓。
第二天,因斯特意安排了战术课。“钻石中场的关键是‘三角形’传球网络,”因斯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你要不断与周围球员形成三角传球路线。”
他调出巴萨和曼城的比赛录像:“看梅西和德布劳内如何在这个体系下活动。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点,而是不断游走,寻找空间。”
李峰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在系统的辅助下,他能够更精细地分析每个跑位选择。
【实时跑位建议:右路空当,建议斜传转移】【进攻组织分析:对方后腰移动缓慢,建议打身后】
训练课上,李峰开始实践这些理念。他不再固定在中路,而是左右游走,不断与队友形成传球三角。
效果立竿见影。雷丁的进攻变得流畅多变,不再是单调的边路传中。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防守漏洞。由于中场人员投入进攻,防线经常暴露在反击下。
一次队内训练赛,替补队利用快速反击连进两球,完全打穿了主力队的防守。
“防守!李!”因斯怒吼道,“你是第一道防线!需要延缓对方反击!”
李峰喘着气,汗水浸透了训练服。进攻组织和防守贡献之间的平衡,远比他想象的要难。
当晚,他再次求助于系统。“系统,模拟防守定位训练。”
【防守定位训练启动:学习如何作为第一道防线延缓反击】
在虚拟训练中,李峰学习如何聪明地犯规、如何引导对手走向边路、何时该上前逼抢何时该回撤。
“不要太轻易出脚,”虚拟的因斯指导道,“你的任务是延缓,不是断球。等待队友回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