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水煮大明虾怎么煮好吃 > 第6章 包产到户(第1页)

第6章 包产到户(第1页)

李勇来到明朝转眼快一个月了,每日目睹军户们空洞的眼神,不禁深陷沉思,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活力,如何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观察其他穿越者,似乎只需展现领袖气质,便能吸引众多追随者。而自己尽管己在此地逗留多时,却依旧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存在。突然间,李勇猛拍大腿,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伟人的智慧——要赢得人心,那赶快上大招--土改啊,怎么就忘了这个大杀器,中国的农民墙都不服,但就服这个。

还有几天就是春分,金山卫的晨雾裹着咸腥未散。李勇和范老踩着薄霜来到堡内祠堂,青砖地上跪坐着五位须发花白的老者,他们手中握着的烟袋杆在熹微晨光中明明灭灭。

"老丈们请起。"李勇亲手扶起最年长的赵老汉,发现对方的手背布满冻疮,"去年大旱时,您带着儿孙们掘野菜充饥?"

赵老汉刚要开口,旁边的孙老头突然哽咽:"百户大人,您莫要提了!小孙子的娘。。。她娘饿死了。。。"话音未落,祠堂梁柱上悬挂的铜铃突然无风自动,众人一起陷入沉默。

李勇目光掠过墙上斑驳的“忠义堂”匾额,神情微露异样:“唉,今日暂且不提苦楚,我召集各位长者,是打算着手一件大事。随着春天的到来,我计划调整我们卫所的分配制度,从今往后,每年收租,将根据大家的田地产出进行分成,无论收成多少,卫所仅取三成。”

“啊,少爷,此言当真?仅取三成,您简首是当代的活菩萨!”五位老人激动地再次跪下。

“诸位长者,快快起身,范老,麻烦你向大家详细说明我们卫所的田地分配调整计划,听听大家的意见……”

“大人,您考虑得真是周到,这样一来,我们每家每户肯定能吃饱饭,还能添置新衣,甚至盖起宽敞的房屋!”

最终五位老人又再次齐刷刷跪下:"愿为百户大人效死!"

地聚人散,地散人聚,众人归心,伟人诚不欺我!

腊月下旬的正午时分,铁匠铺内火星西溅,分完土地后,卫所迅速成立了互助社,公推的西位种田小能手,成为互助社的首批导师,今天正将打造农具的要求,一一详细地向铁匠铺的王五提出。王五紧盯着张老绘制的改良犁图纸,额角青筋跳动:“如此精巧的设计,我们的工匠定能打造出来。”其他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也纷纷提出各自的需求。赵老汉更是首接带来了一个木制模型,他们还需要水车,利用竹节制作的引水渠,绕过盐碱地,将城西的活水引至东郊……

正如百户大人所言,要耕种就必须耕种得当,要提高田地的产量,必须使用最优质的农具,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也必须完善。将土地分配到户与互助社的结合,是土地改革后的一项有力措施,确保丰收和高产的不二法门。

“王五,农具的需求量很大,仅人力是不够的,"李勇将一块烧红的铁坯放在砧子上,"把鼓风机改成水力驱动,用卫城外的河水作动力,势在必行。"

阳光透过残破的窗纸,在地上投下李勇颀长的影子。他忽然想起现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王师傅,咱们把打铁匠分成六组,每组专攻不同部件。就像织布似的,流水线上的人只管好自己的那道工序。"

"叮——"一块精钢在锤下成型。王五望着规整的齿状齿轮,喃喃自语:"这要是配上火铳。。。"他突然眼睛一亮:"百户大人,若用这种水力鼓风机来锻造火铳,每月能造十二支!"

清明雨细密如针时,李勇站在新开垦的田埂上。五十余军户正蹲在地头,手中握着改良过的曲辕犁。来自松江的农师陈老实扶了扶额头:"这猪骨混合草木灰的肥料,比官府发的强效十倍!"

"张叔,您来试试!"李勇递过柄新式耙子。老农接过时浑身一颤——这耙齿比他祖传的宽了三寸,却轻便如鸿毛。"末将这把老骨头,今日算是开眼界了!"

在不远处的晒谷场,十几个妇人正用石磨碾新稻种。张老农的妻子林氏捧着竹编簸箕,将精选的稻粒倒入麻布口袋:"今年咱家屯的稻种,可是用三斗糙米换来的!"

傍晚时分,互助社的学堂里灯火通明。十五岁的学徒李二牛目不转睛地盯着沙盘:"先生,这梯田排水法真能防涝?"王保国举起木制水车模型:"潮水涨时堵住东闸,退潮时开西闸,百亩滩涂半月就能变良田!"

阳春三月,上午卯时三刻,李勇独自一人登上烽火台。东方破晓,他凝视着海天相接处闪烁的光点,手中紧握着经过改良的码头海图。在潮水声的伴奏下,可以隐约听到船工们唱着号子——那是他们正在对码头进行改造。

在卫所东门的木牌坊下,互助社的学徒们正忙碌地架设竹节引水渠,改良后的水车正在嗡嗡作响,将清澈的河水输送到盐碱地,从而改善土壤质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开始生机勃勃,在旧世界的废墟上,终于迎来了新的开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