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砚田文化 > 第101章 途中偶遇工作组一(第1页)

第101章 途中偶遇工作组一(第1页)

晨雾还没散尽时,沅水的江面像铺了层揉皱的银纱。沈竹礽牵着那头棕褐色的老骡走在最前,骡背上驮着两个鼓鼓的蓝布包袱,一边是他攒了半辈子的古籍手稿,另一边是沈砚之和阿妹的换洗衣物。江水拍着岸边的青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混着远处吊脚楼里飘来的鸡鸣,把湘西的晨色衬得格外清亮。

“阿爷,歇会儿吧?”沈砚之跟在后面,额角沁出细汗,粗布短褂的后背己经湿了一片。他才十七岁,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己经能帮着沈竹礽背那只装着青铜令牌的布囊——那令牌是沈家祖传的,据说能驱邪解蛊,是去南海寻典籍的护身符。

沈竹礽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眼孙儿,又望向走在最后的阿妹。阿妹手里拎着个竹编水壶,另一只手紧紧攥着药草篮,篮沿露出几株七叶一枝花的翠绿叶片。她是半年前沈竹礽在苗寨救的姑娘,懂草药,也识水性,听说沈竹礽要去南海寻《青囊经》残卷,便主动提出同行,说能帮着辨毒解瘴。

“再走两里地,到前面那个渡口歇脚。”沈竹礽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抬手抹了把额头的雾水,目光望向沅水下游——从这里到长沙还有两百多里,他们己经走了三天,老骡的蹄子都磨出了浅印,好在天气还算晴好,没遇上连日的阴雨。

刚转过一道河湾,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混着隐约的人声。沈砚之立刻绷紧了神经,伸手摸向腰间的铜铃——那铜铃是阿妹教他做的,铃芯裹着雄黄,摇起来能驱避小蛊。阿妹也把药草篮往身前挪了挪,指尖碰到篮底的雄黄块,心里踏实了些。

沈竹礽眯起眼,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对岸的土路上,一行五人骑着马走来,最前面那人身后插着面红旗,旗面上“农业合作化工作组”七个黑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等那行人走近些,沈竹礽忽然笑了——为首的那人,竟是去年在凤凰古城见过的赵组长。

“沈先生!”赵组长也认出了他,老远就勒住马,翻身跳下来。他比去年黑了些,额角多了道浅浅的疤痕,深蓝色的干部服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手里还攥着个牛皮封面的笔记本,封皮上沾了点泥渍,显然是刚从乡下调研回来。

“赵同志,没想到会在这里碰见你。”沈竹礽走上前,和赵组长握了握手。老骡似乎也认生,往后退了半步,沈砚之赶紧伸手扶住骡背上的包袱。

赵组长回头跟身后的几个工作组同志说了句“你们先去前面村子等我”,便拉着沈竹礽往路边的大榕树下走。树影斑驳,落在他脸上,倒显得比去年多了几分亲和。“我现在负责湘西这边的合作化工作,昨天刚从永顺县过来,正要去前面的辰溪县调研。你们这是要往哪去?”

沈竹礽没隐瞒,指了指沅水下游:“打算先去长沙,再坐火车去广州,最后从广州坐船去南海。家里祖上留下些关于《青囊经》的线索,想去找找残卷——那典籍里有不少古代的地理勘探记录,还有些解毒辨矿的法子,说不定能给国家派上用场。”

“《青囊经》?”赵组长眼睛一亮,手里的笔记本下意识地翻了两页,“我听说过这本书!里面是不是有湘西这边的矿脉分布图?我们工作组最近正帮着县里找铁矿,要是能有这典籍参考,能少走不少弯路。”

沈竹礽点了点头:“确实有几页记载了湘西的矿脉,只是我手里只有零星的手抄本,所以想去南海找找完整版。”

“这是好事啊!”赵组长拍了下大腿,语气格外恳切,“国家现在正需要这些传统学问,你们能去找典籍,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路上要是遇到什么难处,比如住店、坐车,随时跟我们工作组的人说,能帮的我们肯定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