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军装的干部见两人把征兵的事搅得有点乱,赶紧出来打圆场:“两位先生,参军是光荣的事,别讲这些封建迷信的话!”可人群里的青年却都围了过来,有的问乌林答氏要算卦,有的拉着沈竹礽要“看气”,王伯更是拽着沈竹礽的胳膊不放:“竹礽兄,你再给铁柱看看,他到底能不能去?”
沈竹礽叹了口气,看向干部:“同志,我不是搞封建迷信,只是懂些中医望诊,能看出他们的身体底子。身体好,去了前线才能扛住,也能多杀敌人,不是吗?”干部想了想,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了点头:“那行,你要是真能看出身体好坏,也帮我们把把关,别让身体弱的同志去遭罪。”
王伯一听,赶紧拉着王铁柱往家走:“竹礽兄,到家里坐,我给你沏好茶!”沈竹礽回头对沈砚之说:“你也跟着来,看看怎么‘望气’。”乌林答氏站在旁边,突然开口:“我也去看看,正好学学你的‘望诊’。”沈竹礽没反对,几个人就往王伯家走。
王伯家是土坯房,院墙是用黄泥糊的,院门口种着棵老枣树,叶子己经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进了屋,王婶正坐在灶台边抹眼泪,见沈竹礽来了,赶紧站起来擦脸:“竹礽兄,你可来了,快帮铁柱看看,他要是真不能去,我就劝劝他。”沈竹礽坐在炕沿上,让王铁柱站在面前,先看了看他的脸:“把舌头伸出来。”王铁柱照做,舌尖有点红,舌中间有块淡淡的瘀点。
“你小时候是不是摔过跤,磕到过胸口?”沈竹礽问。王铁柱点点头:“是,十岁那年爬树,摔下来磕在石头上,吐了血。”沈竹礽又摸了摸他的颧骨,手指在上面按了按:“这里的骨头有点歪,就是那次摔的,所以乌先生说的‘断纹’,其实是旧伤。你的面色虽然青,但眼神亮,说明心里有劲儿,身体底子好,去了前线,只要注意保暖,别受重伤,就能回来。”
乌林答氏坐在旁边,手里把玩着鹿骨,突然说:“他的鹿骨纹里,还有‘连纹’,主遇贵人。你说的‘贵人相助’,和鹿骨说的一样。”沈砚之凑过去看鹿骨,上面的纹路弯弯曲曲的,像两条缠在一起的线,他没看出什么特别,却觉得很有意思。王伯和王婶听了,脸上的愁云散了些,王婶赶紧去灶房烧水,要给沈竹礽沏茶。
王婶去烧水的时候,乌林答氏把鹿骨递给沈砚之:“后生,你看看这骨头,能看出什么?”沈砚之接过鹿骨,骨头沉甸甸的,表面很光滑,应该是被摸了很多次。上面的纹路有深有浅,深的像刻上去的,浅的像画上去的,他看了半天,摇了摇头:“看不懂,就是觉得纹路弯弯曲曲的。”
乌林答氏笑了,从篮子里掏出另一块鹿骨,这块比刚才那块小,纹路更细:“这是小崽子的鹿骨,纹路软,能看出近期的事;刚才那块是老鹿的骨,纹路硬,能看出长远的事。你祖父看的是‘气’,我看的是‘纹’,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看‘理’。”沈竹礽坐在旁边,点了点头:“她说得对,不管是望气还是骨卜,都是找事物的‘理’。气顺则事顺,纹正则事正,理是一样的。”
沈砚之拿着鹿骨,对着窗户的光看,忽然发现深纹路里藏着淡淡的光点,像星星一样。“祖父,你看,这里有光点!”他把鹿骨递给沈竹礽。沈竹礽接过来看了看,又递给乌林答氏:“你的骨头,用什么泡过?”乌林答氏眼神闪了闪:“用招摇山的泉水泡的,那泉水里有‘玉精’,能让骨头显纹路。”
“招摇山?”沈竹礽皱了皱眉,“《山海经》里说‘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可西海在西边,你怎么会有那里的泉水?”乌林答氏喝了口王婶刚沏的茶,慢悠悠地说:“我祖上是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去过长白山,那里的人说,长白山就是招摇山的余脉,泉水里有金玉之气,泡过的骨头能通灵性。”沈竹礽没再追问,只点了点头:“长白山确实有好水,那里的人参,也是天下一绝。”
王铁柱站在旁边,有点着急:“沈爷爷,乌先生,我到底能不能去参军啊?要是能去,我明天就报名!”沈竹礽看向他:“能去,但要记住,到了前线,少喝酒,多吃热饭,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你的胸口旧伤怕寒,别冻着。”乌林答氏也补充道:“要是遇到危险,往东边跑,东边有‘生纹’,能保你平安。”王铁柱使劲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