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清冤案昭雪,苏婉忠良之后的身份公之于众,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朝堂内外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朝堂之上,那些原本以“出身卑微”为由激烈反对的官员,此刻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周廷芳等老臣更是接连上疏,不仅收回前言,更是恳切请求皇帝早日册封贤后,以安天下之心。最大的道德障碍己然消除,立后之事在朝堂层面,似乎己水到渠成。
然而,萧绝深知,若要苏婉日后能真正站稳脚跟,母仪天下,仅靠一道平反诏书和朝臣的“心悦诚服”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广泛、更坚实的根基,需要让天下人都看到、都认可苏婉的德行与功绩,让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民之母”。
机会,很快便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到来了。
这一日清晨,京城朱雀大门外的巨大广场上,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却己然黑压压地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并非乱民,而是秩序井然,男女老幼皆有,许多人衣衫虽旧却整洁,脸上带着虔诚甚至激动的神色。他们手中没有兵器,有的捧着万民伞,有的抬着简陋的牌匾,更多的人则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齐刷刷地望向那紧闭的宫门。
守城的武威大将军柱子闻报,立刻率兵赶到,见状也是吃了一惊。他约束部下不得无礼,亲自上前询问:“诸位乡亲,聚集宫门前,所为何事?”
一位须发皆白、被众人推举出来的老者,在儿孙的搀扶下上前,颤巍巍地就要下跪。柱子连忙扶住。
老者声音哽咽,却清晰地说道:“将军大人,小老儿等并非聚众闹事。我等皆是来自北安道,或是曾被北安道苏总管活命之恩的流民!闻听京城的大官老爷们,因为苏总管过去的身份,不让陛下立她为皇后,我们…我们心里堵得慌,不服气啊!”
他身后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纷纷附和:
“是啊!苏总管是活菩萨啊!”
“没有苏总管,我们早就饿死冻死在路边了!”
“她亲自给我们施粥看病,从无嫌弃!”
“这样的好人,为什么不能当皇后?!”
老者从怀里掏出一卷厚厚的、写满密密麻麻名字和按满红手印的绢布,高高举起:“将军!这是我们北安道数万百姓的联名书!我们不会说大道理,我们只知道,苏总管仁德,爱民如子,救了我们无数人的性命!她若不能为后,天理何在?!请将军务必将此万民书,呈交陛下!我等愿在此跪请,求陛下顺应民心!”
说着,老者率先跪了下去。紧接着,他身后那成千上万的百姓,如同潮水般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黑压压的一片,鸦雀无声,却自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柱子这位沙场铁汉,此刻也不禁为之动容。他双手郑重地接过那沉甸甸的万民书,朗声道:“诸位乡亲请起!你们的心意,本将必亲自呈报陛下!陛下圣明,自有决断!”
几乎与此同时,京城内各处,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场景。许多京城的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曾在战乱中得到北安军救济、或是在战后恢复中被以工代赈政策惠及的人家,也纷纷自发聚集到皇城其他宫门外,或是各级衙门口,表达着对苏婉的支持。
“苏总管管理商行时,买卖最是公道!”
“她设立的安民屯,给了我们一条活路!”
“听说她还帮着改进织机,让我们有衣穿!”
“这样的贤德之人,才是真正的凤格天成!”
民间的呼声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浩荡的江河,汹涌地拍打着宫墙,也传入了深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