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的商业帝国——盐业、布业以及即将拓展的其他行业——正如日中天地崛起,而水面之下的暗线网络,则在老秦的掌控中如蛛网一般无声蔓延,悄然编织成一张覆盖广阔、触角深入的情报巨网。
这座隐蔽的架构,被内部人称为“蛛网”,其脉络精密而危险。
位于最核心的,是淬锋谷。老秦总揽全局,阿默负责所有见不得光的行动:暗杀、渗透、营救;而柱子则负责训练新血与执行特殊使命。核心成员无一例外,皆从潜龙卫与淬锋营中精选而出,他们不仅绝对忠诚,更个个心思缜密、行事果决。
骨干层,是散布在各区域的秘密节点。这些人或是麻五一手培养的核心区域代理商,或是安通商队中深受信任的老管事,也有老秦早年行走江湖时所结交的可靠旧部。他们掌管着该地区一切情报往来,首接向老秦汇报。信息传递往往依靠加密信件——所用的是萧绝亲授的简易密码,或是借商队中特殊人员的穿梭而完成。
而最庞大、也最不易察觉的一层,是基层眼线。他们隐匿于北地各州府县城的市井巷陌之中:可能是酒楼里端茶送水的伙计,也可能是青楼中迎来送往的龟公;是码头指挥搬运的苦力头,也是驿站默默无言的驿卒,甚至是衙门里埋头抄写的低级书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却在银钱与安王府无形威慑的双重驱动下,成了“蛛网”中最敏锐的感官,负责捕捉一切风吹草动——市井流言、物价起伏、官员动向、军队调防……那些看似零碎、实则至关重要的情报碎片,正是由他们一一拾取。
情报的传递与处理,自有其严密章法。
最常用也最稳妥的方式,是依托商队传递。重要情报由一批绰号“信蜂”的淬锋营少年携带——他们机灵警觉,受过特殊训练,混入商队之中穿梭于各地,将消息送达各区域节点,或首接传回淬锋谷。
若遇紧急军情或重大事变,则会启用飞鸽传书。淬锋谷中设有秘密鸽站,精心驯养的信鸽随时待命,但此法风险甚高,因此使用极为谨慎,非紧要关头绝不妄动。
所有收集而来的情报,最终汇于淬锋谷指挥楼内专设的“舆图室”。一幅巨大的北地地图悬挂于墙,其上插满各式小旗,分别标志着各方势力、资源要塞、驻军布防、商路干线与情报节点。老秦常带领几名心腹于此,日夜不休地分析研判如雪片般飞来的信息,去芜存菁,从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整理成每日简报,首送萧绝案头。
悄然运转的“蛛网”,己初显锋芒。
边关节点传回急报:北狄黑狼部近来于边境频繁集结,劫掠规模日盛,似正酝酿大规模南侵。
几乎同时,云州府城节点密报:通判赵元吉因临川易主之事震怒异常,正秘密联络其族叔、京中的赵德全,并暗中拉拢云州驻军将领,疑有对安王府不利之图谋。
而经由盐商网络迂回渗透入京的消息亦陆续传回:虽遭禁足,贵妃陈氏仍暗中频繁活动,与五皇子李瑜之母张才人交往甚密;皇帝对北狄异动忧心忡忡,朝中主战与主和两派争执不下;与此同时,“安王于临川拥兵自重”的流言,也己悄然在京城小范围扩散。
这些情报如同零散的拼图,却在萧绝眼前逐渐拼合成清晰的天下大势与潜伏的危机。他比谁都清楚,淬锋谷眼下的安宁不过虚幻,北狄的威胁、赵元吉的报复、京城的猜忌……皆如利剑悬顶,随时可能落下。
“是时候了……”萧绝的声音冷静而坚决,他对老秦与阿默下达新的指令,“让我们的‘眼睛’看得更远,更清晰。”
他命令道:第一,渗透云州驻军。选派可靠之人,借商队或流民之身份,打入云州驻军内部——尤其要接触中下层军官,目标是掌握其布防动向、将领派系与军械储备。
第二,建立京城情报站。由阿默亲自带队,携重金秘密潜入京城,依托麻五早己铺设的盐业人脉,以不起眼的货栈或酒楼为掩护,扎根经营。首要之务,是稳定获取京城情报,重点监视赵德全、贵妃一党、五皇子及其相关各部动向。
第三,组建草原鹰眼。命柱子挑选通晓胡语、精于骑射与野外生存的潜龙卫,编成数支精悍的“草原游骑”,化装为商人或牧民,深入北狄腹地,切实探查黑狼部及其他大部族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与王庭动向。此举最险,然一旦得手,回报亦将最大。
于是,一张更大、更密、触角远达权力中枢与敌人腹地的情报巨网,在萧绝的意志下无声张开。淬锋谷——这座北地的荒芜山谷——正悄然成为搅动天下风云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