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是个机会!”孙浩争辩道,“这说明咱们搞的东西,入大佬的眼了!”
江瑾辰点点头,沉声道:“浩东哥说得对,不能盲目乐观。但这也是对我们阶段性的肯定。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做好万全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进入了战备状态。江瑾辰负责进一步完善商业计划书和演示PPT,将数据、趋势、愿景包装得更加且具备说服力。徐浩东负责梳理技术架构和未来研发路线图。孙浩则负责搜集联想投资部的背景信息和可能关注的重点。
江瑾辰甚至咬牙动用了最后那点可怜的资金,给每人买了一身勉强能撑场面的新衬衫。
会面地点约在了海淀一家格调不错的咖啡馆包间。
当天,江瑾辰和徐浩东提前半小时到达。两人都有些紧张,手心出汗,反复检查着带来的资料。
来的是一位三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很精干的经理,姓王。他说话滴水不漏,态度礼貌但带着明显的审视。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经理问得非常细,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团队背景到未来的盈利预期,几乎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点都问了一遍。
江瑾辰主要负责回答市场和产品方向的问题,他结合前世记忆和今生思考,回答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对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描绘,让王经理频频点头。
徐浩东则负责技术部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清晰的规划也赢得了对方的认可。
但王经理自始至终没有表露任何倾向性的态度,最后只是收下了他们的计划书,表示会带回公司研究,让他们等消息。
送走王经理,江瑾辰和徐浩东站在咖啡馆门口,看着对方远去的车尾灯,久久没有说话。
刚才会谈时的兴奋和紧张褪去,一种更真实的不安和不确定性笼罩下来。
“你觉得……有希望吗?”徐浩东递给江瑾辰一根烟,声音有些哑。
江瑾辰接过烟,却没有点燃,只是捏在手里:“不知道。但至少,我们把该做的都做了。”
他抬起头,看向北京秋日高远的天空。
风己经起了。
能否借这股力,首上青云,还是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他们这只小小的“豌豆荚”,己经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只能在泡面味里挣扎的团队了。
世界的目光,第一次,真正地投注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