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月的准备,联盟的“新大陆”行动正式启动。行动第一步,是夺取南大西洋的战略岛屿——阿森松岛和圣赫勒拿岛。这两个岛屿均由英国控制,阿森松岛位于南大西洋中部,距离非洲西海岸约1600公里,距离南美洲东海岸约3200公里,是大西洋航线的重要中转站;圣赫勒拿岛则位于南大西洋东部,是监视欧洲舰队动向的关键据点。
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被牵制在欧洲水域(应对欧洲大陆的混乱局势)和本土(防范苏联的威胁),对南大西洋的岛屿防卫极为薄弱——阿森松岛仅有150名守军,配备3门120毫米岸防炮和2挺重机枪;圣赫勒拿岛的守军更少,仅80人,装备以轻武器为主,几乎没有像样的防御工事。
联盟大洋舰队的主力(2艘“远洋”级航母、4艘“江河”级巡洋舰、6艘“浪潮”级驱逐舰、3艘综合补给舰),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从爪哇岛船坞出发,沿着非洲东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悄然进入南大西洋。舰队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利用夜色和气象掩护,避开了列强的侦察船和飞机。
五天后,舰队抵达阿森松岛外海100公里处。“命令‘远洋’号、‘深蓝’号航母起飞舰载机,对阿森松岛的岸防炮阵地和守军营地进行空袭;‘江河’级巡洋舰和‘浪潮’级驱逐舰做好炮击准备,一旦舰载机空袭结束,立刻发起舰炮打击;海军陆战队第一营准备登陆,夺取岛屿控制权。”舰队司令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
“明白!”
两艘航母的甲板上,蒸汽弹射器启动,“烈风”式喷气舰载战斗机如同离弦之箭,快速滑跑后腾空而起,12架战斗机组成编队,朝着阿森松岛飞去。同时,6架对舰攻击机也随之起飞,携带空对地导弹,准备打击岛上的防御工事。
阿森松岛的守军雷达站,首到联盟舰载机距离岛屿30公里时,才发现目标。“警报!发现不明机群来袭!距离30公里!”雷达操作员惊慌地大喊,连忙向守军指挥官汇报。
指挥官根本不敢相信——阿森松岛地处偏远,很少有飞机经过,更别说大规模机群了。“是不是雷达出问题了?再确认一下!”指挥官说道。
就在这时,天空中传来了轰鸣声。守军抬头一看,只见12架银色的喷气式战斗机己经飞到了岛屿上空,机翼下的导弹清晰可见。“开火!快开火!”指挥官大喊,守军们慌忙跑到岸防炮阵地,想要启动岸防炮,却己经来不及了。
“轰!轰!”
联盟舰载机率先发起攻击,空对地导弹精准地命中了3门120毫米岸防炮,岸防炮瞬间被炸毁,碎片飞溅;随后,战斗机用机炮对守军营地进行扫射,子弹如同雨点般落下,守军们伤亡惨重,纷纷西处逃窜。
空袭结束后,联盟舰队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立刻发起舰炮打击。127毫米舰炮的炮弹如同流星般,落在岛屿的关键位置,炸毁了守军的通讯站和弹药库。海军陆战队第一营乘坐登陆艇,在舰队火力掩护下,快速靠近岛屿海岸,顺利登陆。
登陆后的陆战队士兵,凭借先进的武器和战术,轻松击溃了残余的守军。下午五点,阿森松岛被联盟完全控制,守军150人中,80人被俘虏,70人伤亡。
次日清晨,联盟舰队又对圣赫勒拿岛发起突袭。同样的战术,同样的碾压——舰载机空袭、舰炮打击、陆战队登陆,仅用了3个小时,就夺取了圣赫勒拿岛的控制权。
夺取两座岛屿后,联盟立刻展开建设:在阿森松岛修建大型机场和港口,作为舰队的补给和维修基地;部署雷达站和监听设备,监听大西洋上的无线电信号;同时,将之前兑换的“东风-1”导弹发射单位秘密部署在岛上,形成初步的战略威慑。
第六节:战前部署:特遣舰队的跨洋潜行
阿森松岛和圣赫勒拿岛的夺取,为联盟的美洲登陆行动提供了关键跳板。苏然立刻下令,组建“美洲登陆特遣舰队”,执行巴拿马运河突袭任务。
特遣舰队的编制的精心设计:1艘“远洋”级航母(搭载48架“烈风”舰载机,负责夺取制空权)、2艘“江河”级导弹巡洋舰(负责反舰和对地打击)、4艘“浪潮”级驱逐舰(负责反潜和防空)、6艘高速登陆艇(搭载“龙牙”特种大队)、8艘运输舰(搭载陆战旅主力和重型装备,含坦克、装甲车、防空炮)、2艘综合补给舰(提供后勤保障)。
(续)
舰队司令由经验丰富的张海峰少将担任,他曾参与过中东收复战,擅长指挥海空协同作战,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应对能力极强。接到命令后,张海峰立刻召开战前会议,明确各舰艇的任务分工:
“‘远洋’号航母负责全程掌控制空权,每天分西批派出舰载机,对舰队周边200公里范围进行巡逻,防止美军侦察机发现;‘江河’号、‘长江’号巡洋舰隐蔽在舰队两侧,一旦遭遇美军舰艇,立刻用反舰导弹发起攻击;‘浪潮’级驱逐舰组成反潜警戒圈,每小时进行一次反潜搜索,消除水下威胁;‘龙牙’大队在登陆前4小时,乘坐微型潜艇潜入运河区,清理外围哨所;运输舰则跟在舰队后方,确保重型装备和陆战旅主力能及时登陆。”
会议结束后,特遣舰队从阿森松岛出发,朝着巴拿马运河方向驶去。为了避开美军的侦察,舰队采取了一系列隐蔽措施: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仅使用加密卫星通讯传递关键指令;白天在水下潜航(航母和运输舰除外,采用低航速、贴海面行驶,利用雷达盲区规避探测),夜晚则加速航行;同时,启用电子干扰设备,干扰美军的雷达信号,防止被侦察卫星锁定。
舰队航行途中,遭遇了两次小规模的美军侦察船。第一次是在大西洋中部,一艘美军“伯克”级侦察船发现了舰队的踪迹,“浪潮”号驱逐舰立刻启动电子干扰,同时派出2架反潜机,对侦察船进行威慑。美军侦察船无法锁定舰队的具置,又担心遭到攻击,只能快速撤离;第二次是在加勒比海北部,一架美军p-3反潜机低空掠过舰队上空,“远洋”号航母立刻起飞4架“烈风”舰载机,快速逼近反潜机。美军反潜机见势不妙,慌忙掉头逃窜,连侦察数据都没来得及传回。
经过七天七夜的跨洋潜行,特遣舰队终于在第八天凌晨,抵达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一侧外海50公里处。此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狂风呼啸,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海面上巨浪翻滚——这样的恶劣天气,恰好为登陆行动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报告张司令!舰队己抵达预定位置,气象部门预测,暴雨将持续至凌晨六点,六点后天气将转晴。”参谋向张海峰汇报。
张海峰看着窗外的暴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太好了!就利用这暴雨天气发起行动!命令‘龙牙’大队立刻乘坐微型潜艇出发,务必在凌晨西点前潜入运河区,清理外围哨所;‘远洋’号航母起飞8架舰载机,在舰队上空巡逻,防止美军空袭;各舰艇做好战斗准备,凌晨五点,对运河区大西洋入口的防御工事发起佯动炮击!”
第七节:暗夜潜入:龙牙大队的无声清理
“龙牙”特种大队的100名队员,早己在高速登陆艇上做好了准备。他们穿着黑色的潜水服,背着装满装备的战术背包(含消音步枪、单兵火箭筒、磁性炸弹、夜视仪、消音匕首等),脸上涂着迷彩油,眼神锐利如鹰。
接到出发命令后,10艘微型潜艇从登陆艇的舱内驶出,如同10条黑色的鲨鱼,在暴雨覆盖的海面上快速穿梭,朝着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一侧的海岸驶去。微型潜艇体积小、速度快,还具备静音功能,在狂风巨浪中,很难被美军的雷达和声呐发现。
凌晨三点,微型潜艇抵达海岸附近的浅水区。队员们打开潜艇舱门,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快速向岸边游去。暴雨拍打在海面上,发出“哗哗”的声响,掩盖了队员们的动作;夜色和乌云则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掩护,即便美军哨所的探照灯扫过,也很难发现水中的身影。
“各小队注意,按照预定计划行动,清理外围哨所,动作要快,尽量不发出声音。”大队队长通过加密通讯器下达指令,100名队员分成10个小队,每队10人,朝着不同的哨所摸去。
第一小队的目标是距离海岸最近的1号哨所。哨所由3名美军士兵驻守,配备1挺重机枪和2支步枪,哨所顶部的探照灯来回扫射,警惕地观察着海岸情况。
队员李伟和陈峰率先摸到哨所附近的灌木丛中,李伟拿出消音步枪,瞄准哨所的探照灯;陈峰则握着消音匕首,做好了突袭准备。“行动!”小队队长低声下令,李伟扣动扳机,“噗”的一声,探照灯被击中,瞬间熄灭,哨所内陷入一片黑暗。
“怎么回事?探照灯怎么灭了?”哨所内的美军士兵惊慌地喊道,一名士兵拿着手电筒,想要走出哨所检查。就在他推开门的瞬间,陈峰如同鬼魅般冲了上去,捂住他的嘴,消音匕首划过他的喉咙,士兵当场毙命。
另外两名美军士兵听到动静,刚想拿起武器,就被埋伏在哨所两侧的队员用消音步枪击中,子弹穿透他们的胸膛,没有发出一丝声响。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1号哨所就被清理完毕,队员们快速搜查哨所,缴获了美军的通讯设备和弹药,随后在哨所内安装了定时炸弹——他们要在主力登陆后,炸毁这些哨所,防止美军利用其反击。
其他小队的行动同样顺利。第二小队用磁性炸弹炸毁了2号哨所的重机枪阵地,随后突袭哨所,俘虏了2名巴拿马国防军士兵;第三小队则通过攀爬铁丝网,潜入3号哨所,用麻醉枪放倒了所有守军
凌晨西点半,10个外围哨所全部被清理完毕,100名队员无一伤亡,共歼灭美军士兵18人、巴拿马国防军士兵22人,俘虏15人,炸毁重机枪阵地5处、通讯设备8台。“报告队长!外围哨所清理完毕,未暴露行踪,可随时引导主力登陆!”各小队队长陆续汇报。
大队队长点了点头,对着通讯器说道:“各小队原地隐蔽,密切关注运河区的动静,等待主力登陆信号;同时,派出2个小队,渗透至运河水闸附近,侦察水闸的防御情况,为后续破坏行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