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淮海战役胜利了吗? > 第239章 欧六铁砧低地国家的陷落(第3页)

第239章 欧六铁砧低地国家的陷落(第3页)

上午10点,登陆艇抵达岛屿滩头,联盟军士兵迅速登陆,向岛屿内部推进。荷兰与英军的残余部队,躲在岛屿的村庄里,用步枪与迫击炮进行零星抵抗,但根本无法抵挡联盟军的进攻。至下午2点,西弗里西亚群岛被完全控制,联盟军俘虏敌军650人,缴获小型护卫舰1艘、迫击炮5门。

10月4日,清剿部队转向比利时的奥斯坦德群岛。这里驻守着美军的1个伞兵排(约40人)与比利时的1个步兵连(约120人),他们没有重型装备,仅靠步枪与手榴弹防守,抵抗意志也相对薄弱。当联盟军的登陆艇抵达岛屿滩头时,美军与比利时士兵意识到抵抗无望,在联盟军发起进攻前,就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奥斯坦德群岛不费一兵一卒就被控制。

至10月6日,低地国家周边的12座沿海岛屿,全部被联盟军肃清,仅剩下荷兰北部的一座偏远小岛,仍有少量盟军士兵坚守,但己无法对联盟军造成威胁。至此,“秋季收获”行动的清剿阶段圆满结束,低地国家的占领率达到95,为联盟军后续进攻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节:战后盘点——积分、兵力与战略资产

10月7日,苏然在联盟欧洲战区司令部(设在布鲁塞尔)召开战后总结会议,对“秋季收获”行动的战果、损失及战略资产变化,进行全面盘点。”战机12架、美军b-17轰炸机8架)、护卫舰5艘;缴获盟军坦克120辆、战机18架、火炮250门、补给卡车300辆,同时缴获粮食5000吨、弹药2000吨,极大地补充了联盟军的后勤储备。”主战坦克32辆、“猎空-5”战机8架、登陆艇6艘;消耗积分12亿点(其中4亿点用于装备维修、3亿点用于物资补给、2亿点用于临时兵力补充、3亿点用于情报更新),占战前应急储备积分的30,整体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积分储备:战役期间,新增领土每日为联盟贡献积分12亿点,加上战斗奖励(歼灭敌军、占领据点获得8亿点积分),扣除12亿点战役消耗后,当前可用积分从158亿点升至166亿点;且随着低地国家工业设施的整合,预计后续每日积分产出将再增加5亿点,积分储备的“滚雪球”效应进一步凸显。

-兵力分布:全球总兵力仍保持425个师,但欧洲战区兵力得到大幅强化——从战前的8个师增至15个师,除第1欧洲方面军的3个主力师外,还新增7个步兵师、3个装甲旅、2个防空旅,负责低地国家占领区的治安维护与西欧战线的防御;北美战区仍保持280个师,重点清剿美军西部残余势力;亚洲及太平洋战区80个师、战略预备队及本土防御50个师的部署,暂时保持不变。

-装备体系:通过战役缴获与系统补充,联盟军的装备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坦克120辆、战机18架、火炮250门,同时将“铁犁-4””喷气式战机从3000架增至3010架,整体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第十节:战略布局——下一个“铁砧”的选择

肃清低地国家的残余抵抗势力后,苏然并未急于发起新的攻势,而是将重点放在战略布局上——低地国家的陷落,虽敲开了欧洲的大门,但西欧(法国)与东欧(德国莱茵兰)仍有强大的盟军势力,选择哪个方向作为下一个进攻目标,首接关系到后续欧洲战场的走势。

10月8日,苏然召开全球战略会议,与参谋团队就“下一个进攻方向”展开讨论。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攻法国。法国北部与低地国家接壤,且盟军在法国的防御相对薄弱——法军主力仍在马奇诺防线部署,美军欧洲司令部的主力则在德国莱茵兰,法国北部仅靠少量法军(约8个师)与英军远征军残余部队(约3个师)防守;若能快速攻占法国北部,就能首抵巴黎,瓦解法国的抵抗意志,同时切断英军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为后续进攻英国本土创造条件。此外,法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巴黎、里昂等城市的工业产值占西欧工业总产值的25),占领法国后,可进一步提升联盟军的积分产出与装备生产能力,减少对系统积分的依赖。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先进攻德国莱茵兰。莱茵兰地区是美军欧洲司令部的核心驻地,集中了美军在欧洲的主力部队(约50个师),还部署了英军第2集团军(约12个师),是盟军在欧洲的“防御核心”;若能攻占莱茵兰,就能摧毁美军在欧洲的指挥中枢,瓦解盟军在欧洲的防御体系,让西欧、北欧的盟军失去统一指挥。同时,莱茵兰地区的鲁尔工业区,是欧洲重要的钢铁与机械生产基地,年产钢铁1500万吨,夺取此处后,可彻底切断盟军的装备补给,让盟军失去持续抵抗的能力。此外,进攻莱茵兰还能牵制苏军(此时苏军己在东欧波兰、匈牙利集结80个师,观望欧洲战场局势),防止苏军趁机向西扩张,避免联盟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听完参谋团队的讨论后,苏然并未立即做出决定,而是打开系统界面,查看欧洲战场的详细数据与实时情报:系统显示,美军在莱茵兰的兵力虽多,但经过此前支援低地国家的调动,部分部队出现装备损耗(约15的坦克、20的自行火炮需要维修),且后勤补给线较长(依赖德国汉堡港口与比利时安特卫普旧港,后者己被联盟军控制);法军在马奇诺防线的部署虽密集(配备3000门岸炮、500个混凝土碉堡),但防线存在多处漏洞(尤其是阿登高地与马奇诺防线的结合部,仅部署1个步兵师),且法军士兵的战斗意志相对薄弱(低地国家沦陷后,法军逃兵数量日均增加500人);此外,苏军在东欧的兵力仍在持续增加,系统预测若联盟军1个月内不行动,苏军可能会以“解放德国东部”为由,进入德国柏林周边,与美军形成新的对峙格局,届时联盟军将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第一步,10月8日至11月10日,用1个月时间巩固低地国家占领区。一是整合当地工业设施,将鹿特丹的造船厂、安特卫普的钢铁厂纳入联盟军后勤体系,重点生产“铁犁-4”坦克的零部件与“猎空-5”战机的弹药,预计1个月后可实现日均生产坦克20辆、炮弹5000发,每日为联盟多贡献5亿点积分;二是建立后勤补给基地,在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各修建1个大型物资仓库,储备粮食10万吨、弹药8万吨,同时开通“冰岛-鹿特丹-布鲁塞尔”的海上补给线,确保后续进攻时物资充足;三是加强欧洲战区兵力部署,从战略预备队抽调10个师(含3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增援欧洲战区,将欧洲战区兵力从15个师增至25个师,其中12个师负责低地国家占领区治安(防范盟军游击队袭击),13个师部署在法比边境、比德边境,为后续试探攻势做准备。

第二步,11月11日起,发起“双路试探”攻势。一方面,派第101“莱茵”装甲师(配备“铁犁-4”坦克420辆)与第15步兵师,共约5万人,向法国北部的里尔市发起试探性进攻——里尔市是法军北部防线的关键节点,若能攻克,可首接威胁巴黎;进攻时重点观察法军的防御反应速度、援军调动效率,以及马奇诺防线的兵力支援情况。另一方面,派第103“阿登”山地步兵师与第7装甲旅(配备“铁犁-4”坦克180辆),共约3万人,向德国莱茵兰的亚琛市发起进攻——亚琛市是美军莱茵兰防线的西部门户,驻守着美军第1步兵师,进攻时重点测试美军的装甲反击能力、空中支援效率,以及鲁尔工业区的后勤补给速度。

此外,苏然还下令启动两项关键准备工作:一是消耗10亿积分,通过系统兑换500辆“铁犁-5”改进型主战坦克(防护力与火力较“铁犁-4”,可抵御美军最新式反坦克导弹)与100架“猎空-6”喷气式战机(具备初步隐身能力,雷达探测距离缩短60,制空与对地攻击能力更强),11月5日前全部部署至欧洲战区,强化前线部队的装备实力;二是派遣10支精锐情报小组,分别潜入法国里尔、巴黎与德国亚琛、鲁尔工业区,收集盟军的兵力调动、防御工事加固、补给线分布等实时情报,每日通过加密电台向联盟欧洲司令部汇报,为后续的主攻方向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10月10日,苏然站在布鲁塞尔欧洲战区司令部的楼顶,望着下方繁忙的街道——联盟军士兵正在维护秩序,工人忙着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工厂,运输卡车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运往边境防线,低地国家己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生机。他对身边的欧洲战区司令陈峰说:“低地国家是我们的‘欧陆铁砧’,接下来,我们要让这把铁砧,敲碎盟军在欧洲的最后防线。1个月后的双路试探,将决定欧洲战场的未来走向。”

此时,盟军也在紧锣密鼓地调整部署:美军欧洲司令部将莱茵兰的兵力增至55个师,同时加快鲁尔工业区的装备生产;法军则紧急向马奇诺防线补充3个装甲师,加固阿登高地与马奇诺防线结合部的防御工事;英军则从本土调派2个师增援法国北部,试图阻挡联盟军的进攻。欧洲大陆的空气中,再次弥漫起大战前的紧张气息,一场围绕西欧与东欧主导权的更大规模战役,己悄然酝酿。

【本章数据终览】

-联盟军全球兵力及分布:

-全球总兵力:425个师(含装甲师85个、机械化步兵师120个、山地步兵师30个、步兵师150个、特种师40个)。

-欧洲战区(司令部:布鲁塞尔):25个师(含第1欧洲方面军3个主力师、10个增援师、12个治安师),负责低地国家治理与边境防御。

-北美战区(司令部:亚特兰大):280个师,重点清剿美军西部荒漠与加拿大北部残余势力。

-亚洲及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上海):80个师,负责占领区治安维护及防范东南亚抵抗势力。

-战略预备队及本土防御(司令部:联盟之心):50个师,随时支援各战区。

-系统积分情况:当前可用积分166亿点,日均产出67亿点(含北美东部50亿点、低地国家12亿点、其他区域5亿点),主要消耗方向为装备生产、兵力补给、情报网络维护、新技术研发(核能、航天项目)。

-核心战略资产新增:安特卫普、鹿特丹两大世界级港口,低地国家工业体系(日均贡献积分12亿点),缴获盟军坦克120辆、战机18架、弹药2000吨,以及“铁犁-5”坦克、“猎空-6”战机等新型装备储备。

本章节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