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朕为什么要考虑这个建议?"崇祯忽然问道。
这个问题很关键。赵维新知道,这是崇祯在试探他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陛下,恕草民首言。"赵维新鼓起勇气说道,"当前大明面临的困难很多。财政困难,军心不稳,民生凋敝。如果能够通过议和减少一些压力,对朝廷来说是有利的。"
这番话说得很中肯,崇祯虽然听了不太舒服,但也知道这是事实。
"那你觉得朝中大臣会同意这个建议吗?"崇祯继续问道。
"这个草民不敢妄言。"赵维新谨慎地回答,"不过草民以为,明智的大臣应该会支持有利于国家的政策。"
就在这时,王承恩忽然开口:"陛下,奴才觉得这位使者说得有道理。如果能够议和成功,确实能够为朝廷减轻不少负担。"
王承恩的表态让崇祯有些意外,但也说明了这个建议确实有其合理性。
"议和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崇祯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第一,双方保持现有控制区域不变。第二,李自成接受朝廷册封,名义上承认大明正统。第三,建立联合防务机制。第西,开放边界贸易。第五,定期举行高层会谈。"赵维新详细列出了条件。
这些条件让崇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从表面上看,这些条件并不算太过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照顾了大明的面子。
"李自成愿意接受朝廷册封?"崇祯有些不敢相信。
"是的,陛下。李自成愿意接受陛下册封为陕西王,形式上维护大明的统一。"赵维新肯定地回答。
这个消息让崇祯精神一振。如果李自成真的愿意接受册封,那这就不是分裂,而是一种特殊的自治安排。
"那么,李自成对朝廷有什么要求?"
"主要有三点:第一,朝廷承诺不会主动攻击陕西。第二,允许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第三,在应对清兵威胁时,朝廷要与李自成分享相关情报。"
这些要求都很实际,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
"你觉得这个议和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崇祯问道。
"这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赵维新如实回答,"如果双方都严格遵守协议,这个和平应该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崇祯对赵维新的印象越来越好。这个使者不仅有能力,而且很诚实,没有夸大其词或者隐瞒什么。
"朕需要考虑一下。"崇祯最终说道,"这件事关系重大,不能草率决定。"
"草民理解。"赵维新恭敬地点头,"不过草民希望陛下能够尽快给出答复,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大。"
"朕明白。"崇祯点头,"三日之内,朕会给你答复。"
"谢陛下。"
送走赵维新后,崇祯独自留在大殿中思考。这个议和建议确实很有诱惑力,但也存在很大的政治风险。
"王承恩。"
"奴才在。"
"你觉得这个建议如何?"
王承恩想了想,然后说道:"陛下,奴才觉得这个建议值得考虑。当前朝廷确实面临很大压力,如果能够通过议和缓解一些,对大明是有利的。"
"但是朝中大臣会同意吗?"
"这个。。。可能会有很大争议。"王承恩如实回答,"东林党肯定会反对,但也可能有人支持。"
崇祯沉默了良久,最后说道:"朕会仔细考虑的。"
当夜,崇祯一个人在御书房中踱步,思考着这个重大决定。窗外的月光洒在他憔悴的脸上,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显得格外孤独。
"到底该怎么办呢?"崇祯在心中问自己。
而在同仁客栈中,赵维新正在向李自成发送加密的信息,汇报今天觐见的情况。
"陛下的态度比预想的要好,有成功的可能。"他在心中总结着。
一场关乎天下大势的决定,正在紫禁城的深宫中酝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