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耻!"黄道周愤怒地说道,"与叛军议和,有辱国体!"
"黄兄,事己至此,再说这些也没有用了。"一个东林党人无奈地说道。
"没有用?"黄道周更加愤怒,"我们要记住今天,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后世史书会如何记载?"
"也许后世史书会说我们是明智的。"另一个人小声说道。
"胡说!"黄道周怒视着他,"与叛军妥协,永远不会是明智的!"
而在中间派官员张维新的家中,气氛则相对平和。
"老爷,这协议签署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妻子关心地问道。
张维新想了想,然后说道:"应该是好事。至少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能够安稳一些。"
"那您在朝廷里的处境如何?"
"应该还好。毕竟支持议和的人现在占了上风。"张维新松了一口气。
当夜,赵维新在同仁客栈中整理着这次出使的全部资料,准备明日启程返回西安。
客栈掌柜王大同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送别宴。
"赵先生,您这次来京,真是为天下做了大好事!"王大同举杯敬酒,"老百姓们都感谢您!"
"王掌柜过奖了。"赵维新谦逊地回应,"这是李自成的意愿,我只是传话而己。"
"不管怎么说,和平总比战争好。"王大同感慨地说道,"这两年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以后会好起来的。"赵维新安慰道,"协议签署后,双方都会努力维护和平。"
喝酒间,王大同忽然问道:"赵先生,您觉得这个协议能维持多久?"
这个问题让赵维新陷入了沉思。作为外交专家,他当然知道任何协议都有其局限性。
"这要看双方的诚意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他如实回答,"如果双方都严格执行,应该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希望如此。"王大同点头,"老百姓们都盼着能有个安稳的日子。"
当夜,京师的许多人都在讨论着这个历史性的协议。有人欢喜,有人忧虑,有人不以为然。但所有人都知道,从今天开始,天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在紫禁城的深宫中,崇祯独自坐在御书房里,望着窗外的夜空,心情复杂。
"朕真的做对了吗?"他在心中问自己。
虽然理智告诉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情感上他仍然难以接受与"叛军"议和的现实。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崇祯最终叹息道。
远在西安的李自成此时还不知道协议己经正式签署,但他相信赵维新的能力,相信这次外交行动会取得成功。
历史的车轮正在向着一个全新的方向转动,而这份《大明-大顺临时停战协议》,将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