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大顺闯王 > 第39章 粮仓充实基础稳固(第2页)

第39章 粮仓充实基础稳固(第2页)

李自成心中一喜,但表面上保持平静:"这次丰收的成果要合理分配。一部分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一部分供应军队,一部分储备起来应对不测。"

"陛下英明,"田丰年赞同道,"我建议拿出一部分粮食,奖励那些积极学习新技术的农民,鼓励大家继续改进种植方法。"

"这个建议很好,"李自成点头,"张三狗等人积极学习新技术,应该给予奖励。"

张三狗听到自己的名字,连忙上前:"陛下,草民不敢当此殊荣。"

"你当得起,"李自成和蔼地说,"你积极学习新技术,还带动其他农民一起进步,这就是功劳。"

说着,李自成下令:"张三狗奖励粮食100石,其他积极学习技术的农民每人奖励50石。"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农民都激动不己。100石粮食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足够吃一年的。

张三狗更是感激涕零:"陛下恩德,草民永生不忘!"

李自成转向马大牛:"马团长,农耕团的成功离不开你们的努力。每个团员奖励粮食30石,团长和技术骨干奖励50石。"

"谢陛下恩典!"农耕团成员齐声道谢。

李铁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一个自卑的残疾人,到现在获得皇帝的奖励,这个转变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分配完奖励,李自成又关心起农耕团的下一步发展:"田爱卿,明年有什么计划?"

田丰年早有准备:"陛下,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到2万亩,同时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

"很好,"李自成赞许道,"农耕团的成功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性。要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地区的农业发展。"

牛金星在一旁补充:"陛下,农耕团的成功己经在各地传开了。很多地方的官员都想学习农耕团的经验。"

"那就让他们来学,"李自成大手一挥,"好的经验就应该推广。我们要让全国的农业都达到农耕团这样的水平。"

随着丰收消息的传播,农耕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是陕西本地,连河南、山西等地的官员都派人来学习经验。

"农耕团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个河南来的官员感慨道,"从组织管理到技术应用,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学习。"

"是啊,"一个山西的农官也深有感触,"特别是对伤残军人的安置方式,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这些赞誉让农耕团成员们倍感自豪。从最初被人怜悯的伤残军人,到现在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这个转变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信。

"团长,您说我们真的这么厉害吗?"李铁柱有些不敢相信。

"当然厉害,"马大牛肯定地说,"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随着粮食收获的完成,农耕团的粮仓被装得满满当当。这些粮食不仅保障了农耕团成员的生活,更为大顺政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我们就不用担心军粮问题了,"一个军需官感慨道。

"不仅如此,"另一个官员也很兴奋,"充足的粮食储备还稳定了市场价格,让老百姓受益。"

确实,农耕团的大丰收对整个西安地区的粮价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民心更加安定。

"粮食是立国之本,"牛金星在朝会上总结道,"农耕团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了稳定的粮食基础,大顺的发展就有了根本保证。"

李自成深以为然。作为一个现代历史学家,他深知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耕团的成功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粮食问题,更为将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夜幕降临,农耕团营地里灯火通明。团员们正在庆祝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丰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马大牛站在营地中央,举起酒杯:"兄弟们,为了我们的大丰收,为了我们的新生活,干杯!"

"干杯!"所有人齐声响应,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这一刻,没有人再把自己当作残废的军人。他们是农业专家,是技术骨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决定建立农耕团的英明决策,源于那些神奇的种子、先进的工具、科学的方法。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农耕团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希望、尊严和未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