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穿越大明朱振 > 第70章 挥师北伐1发布谕中原檄(第1页)

第70章 挥师北伐1发布谕中原檄(第1页)

过不多时,朱文正与朱标二人匆匆忙忙地赶到了朱元璋的议事殿。要知道,自从小明王韩林儿离世以后,朱元璋不仅亲自前去祭奠了一番,而且还当机立断地下达命令:从此刻起,不再使用龙凤作为纪年方式,而把接下来的时间称作吴元年。

此时此刻,这座宽敞宏伟的议事殿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放眼望去,只见徐达、汤和、常遇春、廖永安、李文忠、邓愈这些声名远扬的军中高层将领们整齐划一地站立在右侧;与之相对应的左侧,则依次排列着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足智多谋的文臣谋士。他们一个个神情肃穆,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再看那大殿之上最为显眼的位置,朱元璋端端正正地坐在一把雕刻精美的太师椅上。当他瞧见朱文正快步走来之时,微微颔首,表示示意。紧接着,他的目光顺势向后一扫,意外地发现朱标竟然也紧随其后一同到来。

朱元璋见状,顿时喜笑颜开,兴奋得直接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大声招呼道:“标儿啊,原来你也到啦!快些过来,坐到这边来好好听听,也好跟着学习学习!”言罢,他毫不犹豫地向着身旁的太监轻轻一挥手臂。那名机灵的太监心领神会,手脚利落地迅速取出一张崭新的座椅,稳稳当当地放置在了朱元璋身边不远处。

朱标见到眼前情景,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地向朱元璋行礼道:“儿臣见过父王!”行完礼后,他迈着稳健的步伐,径直朝着那把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椅子走去。待走到近前,朱标轻轻撩起衣摆,动作优雅地坐了下去。

此时,朱元璋眼见众人皆已到场,遂清了清嗓子,发出一声低沉的咳嗽声。这声音虽不大,但却仿佛具有一种无形的魔力,使得原本有些嘈杂的场面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在座的大臣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朱元璋,眼中充满敬畏之情。

只见朱元璋环视一周后,才不紧不慢地张开嘴巴,缓声道:“诸位,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明了。我军在南方连战连捷,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元朝的主力部队依然盘踞在北方,虎视眈眈。值此关键时刻,正是我等挥师北上、进军中原、收复旧日河山之时!”

说到此处,朱元璋的眼神愈发炽热起来,宛如燃烧着两团熊熊烈火,他一边用凌厉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众人,一边继续慷慨激昂地说道:“此番北伐,只许胜不许败!若能一举成功,不仅可重振我华夏雄风,更能让天下苍生重享太平盛世!”

就在这时,人群中的刘伯温挺身而出,拱手奏道:“吴王殿下,微臣以为,在大军北伐之前,应当先行发布檄文。如此一来,可以唤起北方百姓对我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积极响应我方号令,群起而动。如此这般,我军的北伐大业必将事半功倍,进展也会顺遂许多。”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所言之后,不禁喜笑颜开,他伸手轻抚着自已那长长的胡须,哈哈大笑起来:“伯温啊伯温,你这番话语真是深得咱心呐!不过嘛……这讨伐逆贼的檄文究竟应由何人来撰写呢?”说罢,他将目光投向了在场的诸位文臣们。

然而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众文臣却是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一人敢贸然应答。整个大殿内陷入了一片短暂而令人尴尬的沉默之中。

就在这时,只见人群中的宋濂忽然面色一正,然后稳步向前踏出一步。他先是朝着朱元璋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紧接着双手抱拳,语气坚定且充满敬意地说道:“吴王殿下,微臣不才,但愿意承担起这书写檄文之重任!”其声音洪亮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不绝。

朱元璋听闻宋濂之言,脸上露出欣慰之色,赞道:“善,咱知卿之才定不负咱望。”宋濂谢恩后退回原位。

散朝之后,宋濂步履匆匆地赶回府邸,甚至都来不及与旁人多寒暄几句。一进家门,他便命人紧闭大门,谢绝一切访客,全身心投入到檄文的构思之中。

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宋濂那专注而严肃的面容。他端坐在书桌前,堆积如山的典籍环绕四周。日夜交替之间,他不曾有丝毫懈怠,不停地翻阅着那些古老的书籍,从中探寻着古今大义的真谛。每一个字眼、每一句论述,他都反复斟酌,力求让这篇檄文能够字字珠玑、句句诛心。

时光荏苒,数日过去,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宋濂终于完成了檄文的初稿。他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笔,如释重负般长舒一口气,但眼神中却依然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期待。稍作休息后,宋濂小心翼翼地将檄文卷起,怀揣着它快步走向宫殿。

来到宫殿外,宋濂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殿内。见到朱元璋后,他恭敬地跪地行礼,并双手呈上自已精心撰写的檄文。朱元璋微微点头示意,随后伸出手,缓缓地将手中的檄文展开。只见他目光凝重,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朱元璋的眉头时而紧紧皱起,似乎对文中某些词句的含义陷入了沉思;时而又渐渐舒展开来,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整个大殿一片寂静,唯有朱元璋偶尔翻动纸张的声音轻轻回荡。

待整篇檄文读完之后,朱元璋不禁大悦,朗声道:“此檄文真是妙极!不仅引经据典,对那元廷的腐朽无道予以沉痛斥责,更是能够激发起民众心中的愤怒之情,同时还能鼓舞我军将士们的士气。更为难得的是,文中亦清晰阐述了我军的正义所在,以及百姓们对于太平盛世的殷切期盼,实在是太好了!”

站在一旁的刘伯温等一众大臣,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后,赶忙接过檄文传阅起来。他们边看边不住地点头称赞,纷纷表示此文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紧接着,朱元璋当机立断地下令道:“来人啊!速速命人抄写无数份这样的檄文,然后散发到北方的各个地方去。务必让每一个角落的百姓都能读到这篇檄文,知晓我们的决心和行动!”

随着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大量的檄文被精心抄写出来,并迅速送往北方各地。这些檄文犹如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凡是檄文到达之处,民众们皆争先恐后地传阅起来。人们读罢檄文,无不对元廷的残暴统治感到愤慨万分。

就在同一时刻,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众多心怀壮志、满腔热血的仁人志士们得知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从北方南下的艰难征程。他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艰辛困苦,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马不停蹄地赶赴朱元璋所领导的军队所在地。

这些仁人志士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身怀绝技,有着独特的才华和能力。有的擅长兵法谋略,能够在战场上出谋划策;有的精通武艺,杀敌英勇无畏;还有的饱读诗书,能为军队提供智慧和文化支持。他们的加入,犹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为即将拉开帷幕的北伐之战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强大力量。

而那位撰写这篇震撼人心檄文的宋濂,他的名字也随着这篇檄文的广泛流传而声名鹊起。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学府书院,人们都在传颂着这篇檄文以及它背后的作者——宋濂。尤其是那些饱学之士的儒生们,当他们细细品读这篇檄文时,无不为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豪迈气概所折服。渐渐地,宋濂在众人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大家对他充满了敬重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濂凭借自已卓越的文学造诣和高尚的品德风范,赢得了越来越多南方儒士的敬仰与追随。不知不觉间,他已然成为了南方儒士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