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大明神医 > 第35章 御前比拼我的科学让千年匠艺黯然失色(第1页)

第35章 御前比拼我的科学让千年匠艺黯然失色(第1页)

朱元璋的旨意如同开闸泄洪,强行推动着新式纺织机械南下。由工部官员和格物学堂匠徒组成的“技导队”,带着图纸和模型,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奔赴江南各府。圣旨中那句“阻挠新机便是阻挠大明富强,绝不轻饶”的警告,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地方官府不敢明目张胆地抵制。

然而,阳奉阴违、软抵抗的手段却层出不穷。

技导队到了地方,往往被安排住进最豪华的驿馆,享受着盛宴款待,但一提到实地考察作坊、招募工匠培训,便遭遇各种推诿搪塞。

“哎呀,真是不巧,最好的老师傅最近都回乡探亲了。”

“作坊正在修缮,杂乱不堪,恐污了各位上官的眼。”

“本地工匠愚钝,恐难学会如此精妙之术,还需从长计议啊。”

甚至有地头蛇暗中威胁恐吓那些有意接触新技术的本地工匠,使其不敢前往。

进展异常缓慢,流言蜚语却愈演愈烈。江南籍的官员们在朝堂上不再首接反对,却开始拐弯抹角地吹风:

“陛下,新机虽好,然江南丝绸、苏绣、云锦,乃千年技艺之精华,全赖老师傅之手感、之心传,非冰冷机器所能替代。若强行推广,恐使绝技失传,明珠蒙尘啊!”

“是啊陛下,北方之布,虽量多价廉,然终究是俗物,岂能与江南寸锦寸金之精品相提并论?市场不同,何必相争?”

他们将话题巧妙地从“效率”转移到了“品质”和“技艺传承”上,试图为江南纺织业构筑一道看似牢不可破的“工艺壁垒”。

消息传回金陵,朱元璋虽信任林奇,但也不免有些疑虑。他召来林奇,将江南的反馈告知:“林爱卿,江南之人言,其丝绸锦缎之精妙,非机器所能及。此言,可有道理?”

林奇闻言,微微一笑。他早就料到对方会祭出这一招。手工技艺的精华确实值得尊重,但若以此为由拒绝一切进步,便是迂腐。

“陛下,工匠精神,匠心独运,确乃无价之宝,臣亦深表敬佩。”林奇先是肯定,随即话锋一转,“然,精美与高效,并非水火不容。机器或难替代最顶尖大师的灵感与创作,然却可极大提升基础环节的效率与稳定性,使大师能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脱,更专注于设计与创新。”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既然江南同仁对新机织品之品质心存疑虑,臣恳请陛下允准,于殿前设一擂台。可请江南织造名家,以其最拿手之传统工艺,织一匹锦缎;臣亦用改良之新机,织一匹布帛。届时,请陛下与满朝文武,亲眼品评,看看机器所出,是否真就不堪入目,无法与千年技艺相较?”

御前比试织布?!

这个提议让朱元璋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极大的兴趣!这法子首观、公平,最能看出真假高低!

“好!咱准了!”朱元璋大手一挥,“就这么办!咱倒要看看,是人的手巧,还是林爱卿的机器更巧!”

旨意迅速下达。江南方面接到这突如其来的“战书”,顿时炸开了锅。这是赤裸裸的挑战!若输了,江南织造的金字招牌可就砸了!但皇命难违,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接招,立刻选派了苏杭两地最负盛名的几位织锦大师,带着他们最得意的工具和原料,星夜兼程赶赴金陵。

一场关乎传统与革新、技艺与效率的巅峰对决,在紫禁城内拉开了帷幕。

比试地点设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一边,是江南大师们带来的精美传统织机,以及五光十色、细如发丝的顶级蚕丝线、金线银线。几位老师傅神色凝重,带着匠人的骄傲,开始熟练地调校机器,准备显耀传承千年的手上功夫。

另一边,则是林奇带来的一组改良后的飞梭织布机,以及格物学堂纺织工坊生产的、质量上乘但并非极品的棉纱和毛线。操作机器的,是两名在学堂培训了仅月余的年轻女工,她们显得有些紧张,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新机器”的信心。

满朝文武分列两侧,窃窃私语,大多看好经验丰富的江南大师。朱元璋和朱标端坐御阶之上,目光充满期待。

“开始!”随着司礼太监一声令下,比试正式开始!

江南大师那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老师傅们手指翻飞,如同蝴蝶穿花,引纬、打纬、提综,动作如行云流水,充满艺术的美感。织机上的图案逐渐显现,是极其复杂的龙凤呈祥图,金丝银线交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华美不可方物。引来阵阵低声赞叹。

反观林奇这边,则显得“平淡无奇”。两名女工只是熟练地脚踏驱动,手拉飞梭,动作规律而重复。织机发出均匀的“哐哐”声,织出的似乎只是最普通的平纹棉布,毫无图案可言。

不少官员露出轻蔑的笑容,看来胜负己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