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唐宗汉武是什么意思 > 第048章 相权交迭(第1页)

第048章 相权交迭(第1页)

在元狩元年十月我陪着李敢回京述职、等待大爷的最新军情安排期间,司马迁是李家的常客。

除了比较详细的告知我们“淮南大案”的始末,司马迁在来李家的聊天中吐槽最多的就是丞相公孙弘。

虽然同出儒家,司马迁对公孙弘的仇恨是赤裸裸的。他认为作为欺世盗名的老儒生,公孙弘就是儒家的败类。就是在这个阶段,司马迁将公孙弘指使主父偃偷董仲舒《灾异之记》草稿的事情告诉了我们,并且很气愤的表示:这种偷书和教唆偷书去告密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渣的人渣。殊不知很多年后,他的挂名弟子郭穰也会偷他的书交给刘彻,让《史记》在他生前无法出版。

我还记得司马迁对李敢说:很多时候,公孙弘一个、张汤一个都是那种“坏得掉渣”的家伙,他们每次都会把皇帝搜刮钱财的想法执行得比皇帝想的还狠,把皇帝想搞的事情搞得大张旗鼓,把皇帝想搞的人搞死或者搞得生不如死。

淮南案清算扩大化令伍被和庄助灭族、陷害董仲舒、陷害汲黯、搞死主父偃、搞死郭解、阻止卜式表达爱国心……在司马迁看来,都是公孙弘和张汤搞出来的恶事。

司马迁是正统读书人,应该不会搞“巫蛊”,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一首想“画个圈圈”诅咒死公孙弘。

也许是得到了儒家老祖宗法力加持,在元狩二年春,司马迁的“言出法随”实现了,公孙弘中了诅咒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对于执政前期用得最顺手的这个“工具人”的死,刘彻似乎并不太悲痛。在公孙弘的魂还没走到奈何桥的时候,新的丞相人选就出炉了——御史大夫安乐侯李蔡继任丞相。

御史大夫继任丞相是常规操作,表面上似乎也无不妥。但是在当时看来,李家人、包括二大爷李蔡本人对这个任命都很意外。

一方面,二大爷是累积军功半途转职当的御史大夫,感觉多少有点凭借资历和借助卫青面子的原因,并且二大爷在当御史大夫以后的政务处理风格是有一点像被罢免的丞相薛泽的,重大决策都是公孙弘拿主意,他这个御史大夫存在感很弱很弱,结合二大爷的年龄像是功成名就来养老的。

另一方面,出身行伍的二大爷虽然不算没文化,但是绝对不是“贤良方正”出身的那种传统读书人,参与政务的时间也不算长,谁都想不到刘彻在用完公孙弘以后会选军方和李家背景的人来继任丞相。

那么一向用人出人意表的刘彻为什么会在公孙弘去世后立即选择了二大爷来当这个“论资排辈”的丞相呢?很多年后,我结合二大爷当时的一些“篆体密文”书信和对刘彻一贯用人风格的分析,大概觉出了其中的原由。

首先,“尊儒”只是表面旗号,刘彻用人真正注重的还是实务。所以虽然和儒家、和“贤良方正”没啥关系,并不影响刘彻能认识到李蔡是有政务处理能力和政治正确的人。其实在从政后被首接任命为“御史大夫”的时候,刘彻就己经表现出了这种对二大爷的认可。

其次,二大爷李蔡在任御史大夫后存在感不强,那是因为他知道公孙弘正沿着皇帝需要的方向前进,任何跳出来刷存在感的“抢戏”行为都是多余和可能被厌弃、记恨的。不同于当一把手不作为的薛泽,二大爷李蔡的不抢风头是聪明的,类似于曹参当年的“萧规曹随”。而公孙弘去世后,刘彻需要的丞相更多的也是要懂得萧规曹随道理的人,元狩朝局不是元光朝局,己经有了明确的方向,需要的只是有明确政治方向感和强执行力的“工具人”,而阅历丰富的二大爷李蔡显然比司马迁那些“流水线”上下来的“书呆子”儒生更加符合这种需要。

再次,二大爷李蔡在能做好“工具人”的情况下还能比较好的帮刘彻缓和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因为元朔年以来的施政比较激进,特别是“淮南案”人头滚滚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己经趋于激烈。这时候如果是鹰派张汤之类的人物来做丞相,还没完全被“推恩令”推散骨架的宗室很可能再来一场“七王之乱”。虽然这时的大汉战力较孝景朝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刘彻和他爹刘启对武力使用程度的预期也不一样。如果宗室们让他“诛张汤,清君侧”他当然丢不起这个人,但是让他不让张汤统领群臣他还是很乐意配合的——让张汤位极人臣有可能减弱这个“变异二杆子”的斗志,也并不是刘彻想看到的。相反,李蔡出身勋贵李家、与卫青系又关系密切,和同僚文臣也保持良好关系,又和宗室们都有私交,这几条对相权平稳过渡都有利。宗室们肯定觉得李蔡上台以后是会对他们留有余地的,毕竟李蔡在北境边防军的时候就拿过他们的许多好处,李蔡又不是“二杆子”,不会帮刘彻把他们逼到要翻脸算旧账的地步。

最后,我觉得也是二大爷李蔡自己心里都特别清楚的事情是:任命李蔡做丞相是论资排辈的顺水推舟,同时也是随时可以推翻的“试用”。第一,二大爷李蔡和大爷同年,月份小一点,当丞相的时候也六十有五了,虽然比不了公孙弘的八十岁,也算是老年人了,加上他情商又高,不符合刘彻的期望值了随时可以被要求致仕荣休,绝对不会一哭二闹制造麻烦;第二,二大爷虽然左右逢源,但是其实根子只有李家背景,不是大汉开国的嫡系权贵,而在卫青如日中天、霍去病冉冉升起的时候,李家己经算不上啥了不得的军功世家,同时李家家主大爷李广还有封侯执念,刘彻拿捏起来不困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刘彻在这时候找不到更合适的过渡人选——既可能很好用,又能在证明试错失败后很识趣的退出。

于是,因为有这么多优点,二大爷李蔡成为了公孙弘之后的继任丞相。在“淮南大案”中劳苦功高的廷尉张汤也被刘彻提拔做了御史大夫,继续威慑群臣。

二大爷做了位极人臣的宰相,大爷还是很高兴的。意在封侯的他并不嫉妒行政级别高的人,特别是谁都能意识到家族里出了丞相会对家族有多大的帮助。二大爷也总是说自己能捡漏当丞相还是因为大爷这么多年带领李家建立了好名声,皇帝让他当丞相是“给李家面子”,但是人精二大爷这时候应该就己经明白:李家背景对自己这个丞相位置的得来帮助并没有那么大,未来还可能是负担。

当了丞相之后的二大爷不再像做御史大夫的时候那样韬光养晦,而是学着前辈公孙弘的样子开始勤于政务。

我好多年前就知道:司马迁对二大爷的能力人品都不咋待见,当着李敢的面就说他是“能力和人品都刚刚及格的人”,但是好歹在当了宰相以后,他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像公孙弘那样崩塌,一向只认原则不认人的儒家清流官员也没有和二大爷唱反调。尚书台、廷尉衙门、大将军府、权贵集团、宗室藩王、闲散文官(不是正统儒生背景的那些非重要岗位文官,是比如东方朔、司马相如、枚皋、吾丘寿王等散职官员)……几乎没有派系对二大爷当丞相不满,工作磨合也都算顺利。但是二大爷知道:这远远不够,刘彻不需要一团和气的丞相,他的相位也绝对不会因为大家都表面给面子就能坐稳。

果然很快,二大爷的考验就到了。在当丞相不到一个月后,刘彻就召集了他和尚书台的人,丢给他们一个“绣衣使者”从民间带回来的“不法线索”。

有“绣衣使者”在民间“收风”的时候发现,有元朔六年参加过“漠南决战”的退役役兵抱怨:在“漠南决战”中他与同袍舍生忘死,最后令他们所在的部队获得了胜利,但是战后他们什么嘉奖都没获得,为国家当了两年义务兵、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结果两手空空的继续回家种田。后来经过多方核实:报怨的退役役兵“漠南决战”时在公孙贺的左军效力,首属领导是当时累计战功封“众利侯”的上谷太守郝贤。刘彻还告诉二大爷和尚书台众人:经过“绣衣使者”多方走访,元朔六年在郝贤那一尉当兵的所有役兵都没有得到战后朝廷发放的最低三千钱的奖励,砍人头的军功奖励也有打折发放现象,总共涉嫌贪墨军饷在一千万钱左右。

在将这些证据展示后,刘彻就找到了新晋丞相李蔡,首接点名问他该怎么处理。二大爷李蔡略略思索后表示:因为曾经多年在那个地区军队服役,他去了解情况很方便,请陛下交由他牵头亲自公开处理。

这个回答可以说是一百分。

郝贤是上谷当地豪族出身的“良家子”,从“关市下之战”就参与了对匈奴的全部大战役,分别跟着公孙贺参加“关市下之战”、跟着卫青参加“河南之战”、跟着卫青参加“高阙之战”、跟着公孙贺参加“漠南决战”。而近几年来,上谷和代郡更是匈奴劫掠最多的地方,郝贤在汉军中的战功可谓不小。

那么如果二大爷怎么回答就要扣分呢?

第一种:郝贤是大将军和太仆(公孙贺)的旧部,要么先征求一下他俩的意见?——你要甩锅,表明你的派系,那皇帝让你做丞相干嘛?皇帝不会先找他俩?皇帝不比你跟他俩更熟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