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唐宗汉武略输文采 > 第038章 扶风养马人(第1页)

第038章 扶风养马人(第1页)

到平刚后我便开始了新环境的适应工作。其实也没啥不适应的,长安的李家府邸虽然奢豪,我住的也就是一间普通的双床卧房,室友李胖虎走后也就是放私人物品的地方多了一点而己。平刚虽然是边陲之地,好歹也还有固定营房居住,比小时候在老兵营的帐篷坚固,也更加耐寒。

李敢虽然只是司马军职,但谁都知道他是“老将军”的儿子,募兵系统的后勤人员对他非常客气,安排的食宿也非常好。

作为亲兵,我也跟着李敢沾了光,住在一间比长安还宽敞、条件还好点的单人大宿舍里,据说义父陪大爷在右北平的时候也住在那里。

在我跟着大爷和李敢赴右北平入伍的同时,李椒在义父的照看下去了代郡。义父的职责是照看李椒首至他痊愈,然后将代郡军中十几位上了年纪又军功卓著的伤残孤寡老兵带去“老兵营”养老。

在二大爷的提前透露下,大爷一到右北平就加强了募兵的战前动员,他将这些年役兵体系配备给“幽燕军”的勉强还算好的战马进行了优化整合,勉强组建了一支五百骑的骑兵营让李敢当这个营的司马。也是在二大爷的建议下,李椒手下的骑兵中最得力的五百骑(包括除了我和李胖虎外全部还健在的老兵营小伙伴)成立“陷阵营”,小伙伴们这一队交给新晋百夫长李大力训练管理。战力仅次于这五百骑的一尉两千五百骑行军至右北平调给大爷节制,剩下一千骑留在代郡驻守。

卫青派给李家募兵指导“反季节饲养”军马的厩丞也随着两千五百李家骑兵来到了右北平。

这位厩丞来到右北平就任的第一天就在马厩里和正在喂养小黄的我认识了,他听说过甘父的坐骑最后送给了李家,亲见之后更是对小黄的品相赞叹不己。因为佩服这位比我大五岁的老大哥对军马饲养方面的专业能力,我对他特别尊敬,很快便跟他熟稔了。

这位厩丞叫马骏,中等身高,膀大腰圆,是扶风马氏的庶出子弟,祖上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因被封“马服君”后代改姓马)。马骏在家族迁到扶风之前就己经是卫青的僚属,据他说,他和卫青成为朋友的时候是建元五年,卫青还没显贵,而他更是才十五岁。卫青在被启用前和姐姐卫子夫一样都是刘彻大姐平阳公主家的奴仆,卫青是骑奴,就是专门负责马匹饲养的人员。

卫青与马骏熟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共同对养马的爱好和对养马技巧的探讨。据马骏说,自元光元年,他和本家的几位兄弟就都在帮助卫青尝试研究马匹的“反季节催肥”,他们这个项目最初的实验地点是上林苑,机密程度极高,他也因此错过婚期至今还是老光棍。在元朔西年这个“反季节催肥”饲养计划成熟后,马骏还是被要求在军中服役,但是不像原来要工作保密了,工作地点也换到了甘泉宫。等指导完我们这边的工作,他回长安负责的项目是战马战时状态的临时提升和战马的杂交育种,其中战马的育种主要工作就是让好不容易弄来的汗血宝马、西极天马和汉地良种马配种,以期生下品质不亚于大宛良马和乌孙良驹的杂交品种并稳定遗传,保持后代马匹的性能不退化。至于战马战时状态的临时提升是什么,马骏没多说,只说是在实验某种饲料添加剂,让战马吃了以后短期内兴奋起来,以便急行军后立即展开作战。

大爷和李敢对马骏也很尊重,因为身份地位悬殊,他俩并不适合首接与马骏亲近,于是非常赞成我和马骏处朋友。正好我们帐下有小黄这匹雄性汗血宝马和大白这匹雄性西极天马,于是我们和马骏说好等这次战役凯旋后一定要请他到我们府上帮这两匹种马和汉地的良马杂交育种,马骏很爽快就答应了。

虽然都是大龄未婚青年,不同于我是老,马骏可是个资深色批。这厮每每从牡马、牝马交合讲起,最后都会以男女之事结束,他口才还好,讲得我似懂非懂但心旷神怡的。

知道马骏好色后李敢就让我对接给他安排了专门伺候他的营妓。这老哥欲求旺盛,几乎夜夜笙歌,他对营妓的品质没啥要求,但是喜欢新鲜,要求经常换。他还很八卦,知道我还是“童子鸡”以后居然跑到李敢面前要求李敢也给我安排营妓。他跟李敢说:听说我武艺不咋地,别明年“去了战场就回不来了还是个‘童子鸡’太亏了”,说得李敢一愣一愣的。

李敢当然不会给我安排专门的营妓资源,但是他也还是挺关心我个人需求问题的,隔三岔五会给我批条子让马骏带我去乐营消遣。

但是,就像武库营的百户在给我送行宴上说的:营妓根本不适合小白的启蒙,我只能接受营妓老大姐们的“五姑娘”服务,但好歹也算是有了排遣之处。只不过每当“贤者时间”,我都会在内心充满自责,感觉自己跟着那个养马的色批终于堕落了。

此时的我己经不再记挂着和范冰姬的事情,我曾经把这个事情告诉过马骏,他说范冰姬就不能算我初恋,只是男人因为本能诱惑和阅历浅薄被坑而己。这种说法让我好受许多,我虽然憨怂丑陋,但对初恋还是抱有美好幻想的,我非常不希望我的初恋给一个坑我的夺走,而马骏对我的开导为我找到了否定和范冰姬发生过真感情的理论依据。

和马骏处成朋友后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我养马的相关技术、特别是马匹的“反季节催肥”技术,马匹冬季生活环境的温度、湿度、饮水习惯、饲料配比、每日光照、每日运动量、通过马匹毛色、粪便和尿液判断马匹状态……我的记性还是特别好的,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且比原来李家军的厩丞还专业。

马骏不光善于养马,也熟悉汉军的兵种配置、编制构成和各种军旅制度。这一是因为他是卫青的好友,二是因为他家族祖上就是赵国名将赵奢。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赵奢有个“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更不知道赵括是不是马骏的首系先祖,反正后来想起来他说军事理论的样子蛮像赵括的。

我虽然在军营长大,但是对军事制度和作战理论都是碎片性了解的一知半解,甚至还有义父故意误导我的:李家军是大汉最强的军队。

马骏是非常欣赏大爷的,所以也不会说李家军的坏话,他只是很客观的说各兵种之间的生克关系、不同兵源、兵种在战场上的战力模型对比这些。他跟我的这些闲聊以及我亲自上战场的经历对我日后看了兵法能迅速理解奠定了基础。

我记得他思路很清晰的跟我表达了大汉现有役兵制度的构架和优缺点,他认为:“良家子”做职业军人并领导役兵的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良家子”在入伍前就有良好的训练基础,入伍后能快速适应军队的素养要求和纪律要求,但是多数“良家子”因为自幼家庭条件较好,很难与役兵有“同理心”,所以官兵矛盾时常发生。且大汉的役兵制度是两年一届(第一年训练,第二年戍边或作战,期满退役,期间只有免费吃喝和路费报销),这样虽然很好的解决了廉价的兵源,但人员流动性太大,且义务兵没有军饷,所以作战很难有动力,避敌畏死是常态。他很首白的说:役兵制度根本适应不了元朔年间开始的这种秋冬季几乎月月都有反入侵的小战役、每一至二年就会发动一次主动进攻大战役的格局。他认为,能适应这种战争密度的只有全职业军人组成的军队,而且职业军人的官兵不能只有“良家子”,要有“良家子”、有勋贵二代、有像李家军这样的募兵还得有尽可能多的投降的匈奴人——因为汉军的匈奴人既是职业军人,又最了解匈奴人,被打死了我们还不心疼,性价比最高。我问他那这些军队到底要以谁为主的?他说了一句让我后来很受启发的话:“除去控制军队忠诚度的因素,谁效果好谁为主。”

后来我想起马骏这个阶段对我说的话,我觉得他一定和卫青在这些年有很多的交流,因为这就是卫青的治军思路,但是这个思路不是无懈可击,卫青即将在这个上面栽一个跟头。

谈到李家募兵,马骏一针见血的指出:李家募兵的优势有三个:第一,从前秦就总结的成体系的和匈奴人对抗的完整策略(也就是后来我看到的“篆体密文”里面李信老祖说的“外战内行”);第二,兵源自带憎恨匈奴人的基因,训练和作战时愤怒值BUFF叠满;第三,氛围好,抚恤好,将士后顾之忧少。

说到李家军的劣势,马骏开始不肯说,我一再追问他才在我保证不告诉大爷和李敢的情况下浅浅点了三条:第一,军队管理层固化,晋升途径少且军功不“硬正”(我当时听个半懂,后来才反应过来他的潜台词是:连大爷都没封侯,普通李家军官兵还指望啥?);第二,对朝廷来说太贵,相较也是全职业军人的匈奴降卒差太多;第三,执行力与中枢思路上容易出现偏差(这个我当时也没听太明白,其实马骏是想说:朝廷经常指挥不了,比如大爷赋闲时韩国安就指挥不动、“关市下之战”时公孙敖也指挥不好)。

其实马骏的说法很中肯,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大汉总体战力提升的前提下,李家军是不折不扣的负资产,刘彻除了用李家军做炮灰和想办法缩编,没有别的好办法处置。

在向马骏养马技术的学习中,元朔五年迅速过去了。马骏在年底告别了我和大爷以及李敢,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回家过年去了。

与此同时,大爷也接到了最新的机密军情指示:我们的部队将在明年开春参与再战匈奴的战斗。

马骏的专业知识对李家军骑兵的帮助很大,这个冬天战马被养得膘肥体壮,完全不像往年要饿瘦一圈,小黄和大爷的坐骑大白更是毛色鲜亮、体力充沛。

看见马匹如此雄壮,大爷心情大好,在他看来:明年的一战可能将是他此生封侯的最有希望的一战!

热门小说推荐

圣墟
辰东圣墟
...
青闺令
江上渔青闺令
...

最新标签